低垂的果实

编时注:这篇文章初次写于2017年3月30日,重新编于2017年12月29日。主题关于“终身学习”,主要探讨如何跨领域学习。

学一点经济学

有些人买的每本书都看,而且看得很认真。有些人买的书几乎不看,就放在家里木质书柜上面做装饰品。

我买书就跟他们都不一样。我买回来的书都会看,但是有的会看好几遍,看的时候还要做笔记;有的就随手翻一遍,没几分钟就扔在一边,以后再也不会看了。等着什么时候有空就把这些不看的书统计一下,有人要的就送人,没人要的就全部扔掉。

有人可能会问,实体书这么贵,一本好几十块,这样扔掉岂不是很浪费吗?他们会给建议,要么少买,只买那些自己会看的,要么买回来的书都要认真看。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首先,我一般都是在网上选书,只要根据书名等少量的信息觉得不错,可能会对我最近关注的问题有用——换句话说,只要我感兴趣,就不想错过,一定要买下来,少买不了。还有,买回来的书如果翻了一遍之后发现马马虎虎,阅读的价值并不高,那看来干嘛?不就是浪费时间,多付出时间成本了吗?

有人说不对,你买回来的书都看,起码你的买书成本没有白白浪费啊。会这样想的人,其实是犯了纠缠沉没成本的毛病。买书花的钱,在我点击“确认付款”按钮的一瞬间就确定了的,购买的是这本书的所有权。书到了我的手上,这个交易就已经完成了。而我是否要花时间认真看这本书,其实要跟购买这本书分开来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对于后面看书这个环节,买书付的钱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讨论我是不是应该把这本书看完、多看几遍,其实应该考虑的只有两个因素:需要付出多少时间成本以及能得到多少收益。在这个阶段,看书花费的时间才是成本。要想减少浪费,我应该做的不是少买书或者是买回来的书都要看上好几遍,而是在买书的时候多注意各种信息,提高买到的书是好书的概率。

最近我在生活中还碰到另外一个例子,更加常见,那就是吃饭。

有一天我刚从健身房出来,就到楼下的一家肠粉店吃晚饭。结果点的东西一端上来,我吃了第一口就不太想吃了,味道不是很好,跟想象中有点差距。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都是:反正点都点了,又不能退,还是将就着吃完算了,免得浪费。我当时的做法也是将就着吃完,不过做这个决定的根据却不是跟像一般人一样纠缠于沉没成本。

我心里想,点餐花的钱是沉没成本,“将就着吃”要付出的是忍受味道不太喜欢的食物,收益是能填饱肚子。如果我选择不吃,再点别的饭菜或者到其他餐馆去,不仅要付出继续等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还要再花钱。

最后考虑到自己运动完胃口不太好,也没有特别想吃的东西,所以就决定将就着吃完。如果我当时不饿,没有填饱肚子的需要,或者有其他好得多的选择,我就很可能会选择不吃。

低垂的果实

经济学领域其实有很多类似沉没成本这样既容易懂,又能为生活中很多选择提供参考价值的概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学科也一样。在体育专业领域,只要懂得几个基本的知识,普通人就可以保证自己能在锻炼的时候不会因为姿势不正确而受伤,还能有效保持身体健康。在会计学领域,像一些个体户就完全可以学习简单的复式记账法,对自家生意的资金走向有清晰的了解。在设计学领域,我们只需要学会几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就能使得自己做的PPT比原来美观好几倍。

这些简单易学又有用的知识,就像一棵树上那些低垂的果实,只要一伸手就能够得着而且还很好吃。

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如果要让我说说这个领域里低垂的果实是什么,首选函数和正则表达式。有一次我陪着爸妈到一个做生意的长辈店里做客,闲着无聊就到处走走,看见他家的两个员工正在电脑前忙活。原来他们是在Excel表上统计最近进了多少货,成本是多少;卖出去多少,收入又是多少。我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对劲,他们总是要一列一列地统计,花了好大工夫才把一天的数据处理完。

长辈走过来说,用这个软件记账也没什么用嘛,效率跟用手记差不多。我说让我试试,复制备份,我在备份上看能不能做的快一点。我用了一个函数,设了几个参数,然后一敲回车,一整月来的统计数据都出来了,前后花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长辈说,我用一分钟就完成了他们两天的工作量。不懂的人可能会觉得很神奇,怀疑我在吹牛。懂的人会微微一笑,不足为奇。

Excel是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其实在其他软件上函数也有同样好用。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如果你能懂得如何调用函数来处理数据(数字为主),就能让你的工作效率提升百倍千倍。

相对应的,处理文字方面,正则表达式用得好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在一个文档里找到所有包含“我爱吃苹果”的句子,那很好办,只需要在搜索框里输入这五个字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要找的是“我爱吃··· ···的苹果”,例如“我爱吃你家的苹果”以及“我爱吃红红的苹果”,就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我爱吃··· ···的苹果”用正则表达式来表示,就可以写成“我爱吃%的苹果”,其实%这个符号表示的就是任意内容。用支持正则表达式的文本编辑器,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这个表达式,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找到的符合要求的内容。

每一个专业领域里,都有这样类似的低垂果实,能轻易学会,同时也能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两百小时法则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有一本书《异类》,讲得是为什么天才最后能成为顶尖高手,例如奥运会冠军、著名音乐家等等。其中,他提到一个非常直观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法则”。就是说,哪怕一个人天赋再好,也需要刻苦练习一万小时左右的时间,才有可能成为领域内最优秀的人才。刻苦练习一万小时,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要在15年内成为顶尖高手,就要每天都付出两个小时的辛劳。这就要求你不能生病,不能遇到特别重大的变故,更不能允许你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如果我吃不了这个苦,也没想要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只是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摘摘那些低垂的果实,又要花多长时间呢?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二八法则”,又称帕累托法则。指的是,只需要20%的付出,就能得到80%的收获。换句话说,在一个专业领域内的学习,如果你只想要超过80%的人,并不需要刻苦练习10000小时,只需要2000小时就够了。

因为我的目的不是在这个领域发展,而是谋求对另一个领域的帮助,也就是自身工作的领域——例如,我的职业是程序员,学习经济学只是一个兴趣和补充,所以需要的时间会进一步缩短,缩短到多少呢?200小时。只需要在其他学科花费2%的努力,就可以给自己起到80%的提升作用。我给这个说法起了个名字,叫做“两百小时法则”。

10000小时很难做到,付出2000小时的代价进行跨学科学习也不划算,但是200小时就比较容易做到,而且取得的效果会相当显著。我们在专业学习之余,如果还对其他学科感兴趣,不妨参照200小时的标准。

业余学习专家

两百小时法则只是一个参考,而且说的也只是花费时间的多少,并没有谈到业余学习要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程序员,我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这两个领域为例,提供几点建议:

  1. 学习坡度要平缓。
    不要一上来就买特别大部头的教科书,我就特别不建议对计算机感兴趣的朋友买《计算机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之类的教科书。相反的,我会建议他们先买一些趣味性和可读性比较强的科普书,例如《计算机是怎么跑起来的》和《程序是怎么跑起来的》。

我们是在进行业余学习,积极性和必要性远没有专业学习那么强,所以为了能够持续地学下去,一定要选择坡度平缓的学习路径。例如我在学经济学的时候,刚开始肯定不会去看曼昆写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这是经济学专业首选的教材。现在主要看的是北大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通识》,里面收录的主要是他近二十年来在媒体上写的文章,简单易懂,而且不缺乏深度。另外,我还订阅了他在某应用上开设的课程,一有空就打开音频放在旁边播放,有的时候是一边洗澡一边听。

不专心不刻苦不要紧,基础不扎实不要紧,碎片化不系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在业余学习的时候感到轻松有趣,这才能学得下去。到了一定程度,等你的水平达到某个高度,就自然而然会寻求更有难度的内容,所以不必着急。

  1. 要有即时反馈。
    武侠片里面讲主角练功夫,都是从基本功练起的。进到少林寺就要挑一年的水,劈一年的柴,扎一年的马步,三年之后师父才考虑教你一套入门的拳法。这种注重基础,初期不求回报的做法在专业学习上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业余学习来说却是大忌。

学经济学,就要学那些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最好是一学完就能应用。如果说这种做法是“急功近利”,那么越“急功近利”就越好。因为我们是在业余学习,为的就是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越早的看到好处,就越能巩固我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就越可能继续付出努力。

如果让我教一个人学习编程,首选的肯定不会某一门具体的语言,而是函数和正则表达式。让他看到编程思想的力量,帮助他把低垂的果实摘下来,先尝到甜头。
3. 要持之以恒。
从专业学习到业余学习,从一万小时到两百小时,虽然难度大大降低,但是没有坚持还是不行的。

学习频率不宜过于频繁,容易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本专业的钻研。学习的时间跨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效果不好。平均一周进行业余学习4天,一天花1小时的时间,要坚持一年的时间。

两百小时的时间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是如果要在一年内完成,难度仍然不小。规划和坚持,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