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听音乐一样去阅读

1.

最近写文章比较轻松,推送的频率也高了起来。普通人如我,要想多写点东西就得平时多想多思考,脑子里想说出来的东西多了,再稳稳当当地坐在书桌前面,字句段落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最近有一个小伙伴跟我说她想写文章,到时候写了让我看。我回答说,当然很愿意,也很期待。

这并不是什么客气话。我的的确确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写作这个活动中来,感受写作的美妙和好处。我也更喜欢跟经常写作、爱写作的人交流,能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非要觉得写得好、写出来有很大的阅读量才有资格写、才可以给别人看,那就太把写作当一回事了。

2.

最近在看一个系列视频,叫《呼吸》,是作家杨照和他女儿李其叡合作的古典音乐介绍节目。为了看这个节目,还花了三百多块钱买了会员。

一开始是杨照跟女儿的一段关于音乐的对话,谈过莫扎特,谈过维也纳,谈过钢琴本身。他们一边在环境优美的室外散步,一边聊天,让人感觉特别好。

节目的后半部分来到室内,杨照介绍一首曲子,李其叡弹奏。作为一个作家,杨照说话特别儒雅,说话的节奏不急不躁。女儿虽然只有18岁,但已经在多个国际大赛拿到过很多好名次了。

作为门外汉,虽然这两父女介绍的时候尽量少地使用专业术语,不过我还是听得一知半解。不过无所谓了,人好看,曲子好听,这就挺好。

3.

最近在思考一个关于表达的问题。

我们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冲动和情绪,几乎无时无刻都在纠缠混杂。看见别人开豪车载美女,心里嫉妒又无可奈何。工作不顺心,被老大骂了一顿,委屈得不尴不尬——说了矫情,不说总觉得憋得慌。失望、背叛、生离死别,世间有百样人,却有万种苦。

这时候就需要表达,用一句中学语文的考试专用语来说就是“抒情”。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古人怎么这么喜欢写诗了,特别是遭逢变故之时、郁郁不得志之日就更是如此。

诗歌不分家,诗和歌分开来说其实是近代才是这样的。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尤其是失恋的时候,总觉得每一首都在字字珠玑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我们喜欢听歌,有歌词的歌。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怎么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不是因为时间长,可能也就是两三个月前的事情。怎么也想不起来,反正就是渐渐不想听了。

古典音乐里面,莫扎特的,贝多芬的,我都听了一些。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原因说不清楚,作为一个音乐白痴,想要给出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不可能的。非要牵强附会的话,应该是因为我高中的时候就听过吧,当时好像是下载用来催眠用的,没听几遍就扔在一边了。

说回抒情。

可能是因为渐渐不满足于别人如此直接地帮我表达心中所想所感,那些歌词描绘的景象和心境跟我体会到的距离越来越远。就像我现在已经不看一些价值观特别强烈的文章和书了,因为我不愿意让他们来帮我阐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这大概就是我最近在这两方面口味转向的原因吧。

4.

奏鸣曲分三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句话是从《呼吸》里面听来的,再听一些曲子的时候,好像有那么一点意思。不过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是万万做不到的,就连做个东郭先生的本事都没有。

但我还是更愿意听古典音乐,觉得好听就听着呗,为什么非得听出个门道来呢。就像看书一样,看不懂没有什么关系,谁规定看书就一定要看出个一二三?没有这个道理。

两三个月前,当时我已经有大半年不怎么看书了。当时心血来潮,把储物箱打开,翻出一套《经济解释》来,作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

买这书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情了,买回来几乎没翻过。被罗胖在节目里一忽悠,就下了单,两百多块不算便宜。虽然我平时不慷慨也不大方,不过在买书这方面还是秉持着“买书不用考虑价钱”这一纯朴观念。果不其然,8个月之后终于派上了用场,这钱就算花得不冤枉。

坐在书桌前,先把手机有多远放多远,然后开始看书。这套书本来就是给业余人士看的,所以并不难读。但是对于久疏书海的我来说,还是看得不甚明白。不过没有关系啊,能开始看书就是好事。

经济概念闹不懂?没关系啊,这个词用得好,这个比喻写得好,在旁边画几个记号。逻辑推理理解不了?没关系啊,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来一句鸡汤可以安慰自己,马上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来。看完好几十页都记不住什么东西?没关系啊,已经度过了一个心平气和的下午时光,挺好。

阅读,就跟听音乐一样,不懂就不懂好了。只要喜欢读、愿意读,就不要过分纠结于什么阅读速度和记忆方法,这些东西用处都不大。只要读出了兴趣、读出了感觉,量变导致质变,总有一天你会不满足、想要知道更多的东西。

到了那时候你再读书,就跟以前的你不一样,也跟别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