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想到我真的可以做到一个月工作300个小时以上。
这可能是这几年来,最想写好的一篇工作月报了。首先是因为这个月的重心完全都在工作上,终于对得起“工作月报”这个主题。然后就是为自己这一个月的经历感到自豪和满足,想要跟你们分享。
从11月1日开始,到11月27号结束,我就已经工作了306.5个小时。请注意,这是去掉中午午休时间后的统计结果,是纯工作时间。这个月最后三天,我又工作了34.5个小时,所以最终的结果是341个小时,超出原定目标300小时,完成率超过110%。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这样的好状态无法持续下去。这就好比,我在刚开始能做到每个月看书100个小时以上的时候,时不时就担心自己又会回到从前无所事事的样子。我担心这个月或下个月工作就不专注了,不投入了,达不到300个小时了。甚至可以说有点害怕,害怕自己又回到从前百无聊赖的样子。
因此,我不断鼓励自己,常用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事实上我从未再无所事事过了。这两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月的看书时间少于100个小时,24个月里有19个月超过150个小时、有7个月超过200个小时。现在,我已经完全不会担心自己会找不到看书的状态了。第二,能做到第一次,就能做到第二次、第三次,就能做到很多很多次。
你有听说过张益唐的故事吗?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来去美国读博,博士毕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找到学术界的工作。他做过很多在普通人看来不符合数学家身份的工作,例如到快餐店当会计。2013年他58岁,发表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破解了困扰数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孪生素数猜想。
我当时看到这条新闻,特别注意到这么一段话,大意是: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数个素数对,且任意两个素数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7000万。之后一年时间不到,在这个证明的基础上,全世界的数学家把7000万缩小到了246。然而,从7000万缩小到246这样的工作成就,远远比不上,请注意是远远比不上从无限到7000万。
于是我做了个类比:从0到1,比从1到n,可能要难得多。你以前没有做到过某件事,会觉得这件事特别难,甚至告诉自己不可能做到。但是一旦做到过一次,即便再做一次也很难,但是你的心理障碍没有了,其实会比原来容易得多。千万别让我做到第一次,只要做到了第一次,那我就会相信能做到第二次、第三次,这件事在我眼里就没有那么难。从不可能到可能,比可能性从小到大,重要的多。
这就是为什么说经历和经验最宝贵。别的东西你都有可能失去,例如工作、金钱、地位,但是经历和经验一旦被你得到了,就不可能失去。你做成过一些事情,有了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就会有底气和信心。工作没了,你可以再找;千金散尽,你会相信它还复来;地位没了,这也只是做事的副产品。不可能失去的,要比可能失去的,重要的多。
今天的月报,还是会先跟大家汇报11月份的目标完成情况。然后,会从这次经历当中举一些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例子。接着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概念,关于all in的理解。最后,就是12月份的调整和目标制定。
2
11月份的目标完成情况非常非常完美,超出预期非常非常多。
工作目标:阅读番茄221个,少于原定目标的350个;工作341个小时,超过原定目标的300个小时。
健康目标:跑步38.93公里,替换原定目标室内单车15个小时;冥想5个小时,少于原定目标的10个小时。
探索目标:写了5篇工作日记,少于原定目标的10篇。
有人可能会问,你是怎么做到一个月工作341个小时的?从早上5点,工作到下午6点。每天如此,没有假期。
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凌晨4点30分起床,半个小时后到公司。头5个小时专注、独立地工作,后面2个小时做沟通类的工作。中午十二点回家午休,这段时间会再看看书。下午,从2点工作到6点。
下班之后打车到深圳湾公园,先散步3公里,一边走一边想事情。然后跑步2公里,跑完步走路1.5公里回家。吃完饭洗完澡一般是八点半,我开始在床上看书,看两个小时左右睡觉。
刚开始是很累的,一天会出现100次放弃的想法。后来习惯之后,就不觉得那么累了。到后期有了正向循环,尝到过极高强度工作的好处之后,身体再也不会觉得累了,精神比之前亢奋得多。
从这一个月的经历里面,我得到了一个洞见:想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以一个礼拜为周期的放假,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工作节奏。应该以月,甚至是季度为周期来放假。
请注意,这个洞见的前提是,你想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有一本书叫The Art of Impossible,翻译成中文叫《不可能的技艺》,里面就是讲如何做到那些事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作者特别提到要注意休息,其中一个建议就是每隔几个月去度一次假。
我决定以后就按这个节奏来。平时绝不放假,周末要么极高强度地做公司里的工作,要么就极高强度地看书学习写文章、做自己的工作。每个季度,我都要请一次假,例如5个工作日或者10个工作日,到一个地方旅行或者休整。这既是给自己一个行万里路的机会,也是提醒自己要学会跳出原来的圈子去思考去想事情。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足够的休息。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推崇“杠铃工作法”:在一段时间内极高强度地把工作给做完,然后其他时间什么事情都不干,就发呆。摸鱼、磨洋工、三心二意地做事情,那是普通人的做法。如果你想变得没那么普通,就要做一些普通人不会做的,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的工作节奏,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别人的节奏。
3
这一个月不寻常的工作经历,让我印证了三个从书里看来的道理。
第一个道理,极高强度的工作是可能做到的。
陆奇,曾经担任过雅虎和微软的执行副总裁,这是大陆华人在外资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第三道门》这本书里写道:“陆奇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跑步5英里,6点钟准时到达办公室。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微软公司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陆奇工作的速度是别人的两倍,他们称之为‘陆奇作息表’。”
我当时看到这里,有一点怀疑是作者在吹牛,而且完全不认为自己能做到。然而现在,我觉得只要身体锻炼好,作息方法再科学合理一些,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是很有可能做到的。
第二个道理,深度工作的效率要比浮浅工作高出十倍。
稍微学过一点计算机的人,都应该对高速缓存的概念不陌生。CPU从高速缓存里读数据的速度,要比从硬盘里读数据快千倍万倍,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深度工作》的作者告诉我们,深度工作要求我们专注地只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在琐碎事情中间不停切换。深度工作,就像是从高速缓存里读数据;浮浅工作,就好比是从硬盘里读数据。
在这一个月里,我脑子里的高速缓存几乎总是装着工作的事情,装着跟当前项目相关的事情,所以我感觉自己总能很快地想到某些任务要如何完成、某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现在的效率是以前的十倍。
第三个道理,人会变,人的价值观也会变。
以前觉得程序员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我做不了一个出色的程序员。现在,我认为我能做好程序员的工作。只要我想,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极为出色的程序员。
以前觉得高强度的工作简直就是受罪,是在用命来换钱。现在,我认为只有极高强度的工作才值得做。那种能轻松应付的工作,实在是太无聊无趣了。
人是会变的:我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后都不做。人的价值观也会变:我以前不喜欢,不代表以后都不喜欢。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我非常想知道以后的自己会怎么变、变成什么样子。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没有成长和挫折的人生不值得过。
4
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有趣的词,其中一个就是all in。
百度前几年就提出要“all in AI”,意思就是全力做AI。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既然这件事这么好,我又有能力做,那就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这一件事情上。
all in这个词源自于赌桌,原意是把手上所有筹码都压上,一把定输赢。商业世界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做任何重大的决定都有赌的成分在里面。英特尔当年就敢赌,我不做内存了,专门做处理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all in CPU。结果赌对了,英特尔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伟大的一流公司。
当然,也有没赌对的。历史上那些曾经伟大的公司,例如雅虎和手机时代的诺基亚,要么赌输了,要么压根就没下注。其实不下注,也是一种赌,赌情况不会发生变化。赌错了,就要从大舞台上退场,没法不愿赌服输。
类比到个人,我最近就是在all in工作。我在极高强度工作这件事上下注,赌注是宝贵的时间,赌它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收获。为了工作,我甚至压缩了读书的时间,这个月创下了两年来阅读时间的最短记录。虽然这个赌局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但是目前为止我是赌赢了。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
现实生活中那些狭义的赌博,不赌就是赢,赌了就是输。严歌苓的小说《妈阁是座城》,写了三个世间难得的好男儿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赌徒、沦为人渣的。赌钱,会毁了一个人。
人生价值上那些广义的赌博刚好反过来,赌了才有可能赢,不赌基本上就是输。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提出过一个“人生最少后悔”的思考框架,换句话说就是:你试了可能不成,但是不试你肯定会后悔。赌人生,会成就一个人。
敢下注的人并不多,因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你all in了,就难以避免害怕自己会失去一些什么。这一个月里,我推掉了一些邀约,有的是好朋友聚餐,有的是有趣的新尝试。我告诉自己,你不可能什么都要,什么都要就等于都什么都要不到。
《冰与火之歌》里,布兰问:“父亲,难道一个人在害怕的时候还能勇敢吗?”伟大的史塔克公爵回答道:“一个人只有在害怕的时候才能勇敢。”关键时刻,我们要敢下注。
5
12月份,有些事情要坚持下去,有些事情则需要调整。
工作强度不调整,但是要注意睡眠和运动。仍然会定一个比较高的工作时间目标,极高强度工作的大方向不变。至于睡眠时间,11月份基本上在6个小时左右,经常是5个多小时。这个月争取能做到每天不少于6小时,尽可能睡到7.5小时。运动方面则是要把室内单车加上,因为光跑步对膝盖不好。
生活节奏不调整,但是要增加阅读时间。每天的作息应该不会做太大的改动,早上早起、中午午休、下班后去深圳湾和早睡都不会变。阅读时间要增加,要想尽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才行。其中,看书学习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占比要增加。
工作方向不调整,但是要追求广度和高度。项目还是这个项目,做的工作还是那些工作。不过原来我负责的部分可以先放一放,看看别人做的部分,争取做到一段时间后我的能力也能覆盖到。更进一步地,要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一步一步调整。
这个月定的目标很难,希望自己能够达成。
第一个目标,阅读番茄350个,其中业务学习和技术学习要超过120个;工作300小时。
第二个目标,走路、室内自行车距离超过150公里(室内自行车按照显示的距离乘以0.5计算),冥想10小时。
第三个目标,尝试用10种不同的格式写工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