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46个月

1

过年那段时间不小心歇大了,状态没调过来。其实看我发文章的频率就知道了。状态越好,发的文章越多。状态越差,发的文章越少。整个二月份才发了一篇文章,实在不太说得过去。

不过也有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就是我终于能看得进去技术书了,不会像以前那样看一会儿就犯困。

今天这篇月报首先还是会先回顾上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然后跟大家聊聊我最近在看书这个事情上的改进,以及对学习的新看法,最后就是这个月制定的目标。

2

上个月状态不是很好,目标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

工作目标。阅读番茄327个,低于原定目标的380个。写文章3300字,远远低于原定目标的20000字。

健康目标。跑步15公里,少于原定目标的35公里。室内单车2小时,低于原定目标的6小时。冥想1.5小时,低于原定目标的5小时。

探索目标,看书90本,低于原定目标的100本。

3

如果把我最近看书的方法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在高质量的信息里面快速穿行,只把那些我感兴趣的、看得明白的地方给记下来。

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不会像以前的人一样抱怨信息太少,而是会担心信息太多。然而,信息的质量有高低。如果我们只关注高质量的信息,不会嫌太多,而是会嫌太少。

我发明了一个词,叫做高质量信息密度。如果把各个不同的渠道提供的高质量信息,跟对应渠道的信息总数做一个对比,每个渠道的高质量信息密度是不一样的。互联网上的高质量信息多,但是由于它的总数特别大,所以高质量信息密度就比较小。换句话来说就是,分子大,分母更大,所以最后得出来的值就小。

书,尤其是纸质书,这个渠道的高质量信息密度是最大的。我以前买书就没有预算,想买就买。房间太小,四个书架已经塞得满满当当了,所以纸质书就没有以前买的那么勤。现在变了,我会在网上一下子就下单买几千块钱的书,然后花几天时间就看完它们。平均一本书只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看完就扔,只会留下几页手撕的书页。简单做了笔记或者摘抄,连这几张书页都会撕碎扔垃圾桶。最后,留下的就都是高质量信息,而且是我感兴趣的、看得明白的高质量信息。

4

如果把我最近学习的方法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在高质量的知识里面快速穿行,只把那些我感兴趣的、学得明白的地方给学会。

我曾经拿人生和乐高积木做类比,人生获得任何东西,就像一块块乐高积木,最终能拼成什么样子得看我们自己的努力、选择和运气。

其实知识也是一样的。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看成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乐高积木作品。还没掌握的知识,就像是一块块千奇百怪的乐高积木。

有些知识,你很快就能学会,是因为这块积木跟你原来的乐高作品契合,很轻松就能拼在一起。有些知识,你怎么学都学不会,即便费了好大劲学会了也很快会忘记,是因为这块积木不契合。

我现在学习就只学那些感兴趣的、学得明白的知识。学这些知识,我心情愉悦,学习效率高。越学越开心,越开心越想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必须掌握的多少多少个知识点,多少多少个概念,我一律不看。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欢学习,例如我以前很不喜欢学it技术方面的知识,就是因为踩了这么一个坑。很多知识不感兴趣、学不明白,就因为信了“必须掌握”的邪,硬逼着自己学。结果呢,就像是拿一块不契合的乐高积木硬塞,怎么塞也塞不进去,怎么拼也拼不到一起。

我们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都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了,应该只学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学得明白的知识。

5

三月份一定要把状态给调整回来,定的目标会相对高一点。

第一个目标,阅读番茄400个,写作15000字。

第二个目标,跑步35公里,室内单车6小时,冥想5小时。

第三个目标,看书15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