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开始认真写文章

「认真写文章」

从8月2号开始,《认真写文章》系列推送了第一篇文章。

截止昨天,陆陆续续地推送了一共有16篇,每篇字数从2000到3500不等,总计大概4.5万字。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写公众号以来最高产的时期了。

写作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一开始先有一个念头,会在脑子里酝酿一两天到四五天;等到休息日,起一个大早开始写,写大概两到三个小时;检查完错别字之后开始排版,排版之后再预览几遍,基本没问题就会发出去。

这样的文章在工作日没法写。早上不可能四五点起床写,这样会极大影响白天上班的状态。晚上也不可能,即便白天工作再轻松,回到住处身心都不可能在一个足够好的状态。但是又想练笔,保持写作状态怎么办呢?

在10月8号和10月12号,推送了两篇随笔,几乎没有排版,从内容和风格都相当随意。这两篇文章都是在状态一般的时候写的,从码第一个字到推送完成都只花了半个小时左右。

这两类文章将会是这个公众号日后推送的主要两种类型。《认真写文章》系列对字数、排版都有所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主题,这是为了保证每一篇文章的高质量。公众号改名为“思考笔记”,为了名副其实,那么这些文章就必须是阅读思考后的产物,不能是粗制滥造,更不能应付了事。

另一类就是随笔,表面上看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尽量做到“讲人话”,越容易看懂越好。但是又不可能纯粹是口水文,要在字里行间把平时在《认真写文章》系列提及的概念、理论、观念渗透进去,作为生活里的一种践行。

「构建信息系统」

写文章是公众号的核心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跟小伙伴的互动。

除了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留言跟读者互动,还会不定期地发出邀请,邀请部分人加我的私人微信做进一步交流。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发朋友圈是相当“任性”的,只发我觉得有用的、能起到信息交流作用的朋友圈。

这是一个尝试,也是一种筛选,找出那些渴望进步、愿意学习、跟我志同道合的人。我更愿意把平时阅读中的发现、思考的成果跟他们分享,跟他们进行交流,得到他们的有效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业余写文章的人通常都会有这么一个苦恼:写出来了,自己觉得不错,可是还没有到质量极高的地步,而且有些人还会泼你冷水。我自己就遇到过不少,有的是无意调侃说你写的什么东西,有的是冷嘲热讽说我写的最差的东西都比你的好。

我的解决思路就是,找到那些对你所思考问题感兴趣的人,那些愿意看你的文章并且能做到友好沟通的人,然后跟他们交流。

找到这些人,我并不仅仅满足于跟他们进行文章的交流,还希望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在朋友圈里,尝试过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也做过简单的小实验,为的就是想要看看会不会碰撞出火花来。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阅读学习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写文章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处理信息在这两个环节里都有所体现。那么跟小伙伴们的互动,做的那些尝试,是不是也包含这三个方面呢?答案是肯定的。

他们会对我的文章作出反馈,也会在交流当中提供一些我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减少我的信息盲点,这就是帮助我更好地获取信息。一年多以前,我在公众号抱怨说不知道用什么工具可以保存文章,就有人立马给我推荐印象笔记。现在我已经是这个产品的重度用户了。

在跟小伙伴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就是在有意无意当中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信息做更多的处理。无论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还是跟他们讨论想法,都不可能是从脑子里直接拿出记忆中存储的东西给别人看,而是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思考、甚至是字斟句酌地说给别人听。

刚开始写文章,可能觉得你写得不错的人很少,只有那么几个。可是你只要坚持下去,持续地写,他们就会对你有认可。认可的时间长了,对你产生了信任,就会有人把你推荐给别人,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就是一种间接的推荐。

其实我真正想要做的,就是构建这么一个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时代困境」

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会有跟我差不多的一种苦恼。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学渣。一开始是想好好学,但是发现竞争不过那些学霸们,继而对大学课程也失去了兴趣。这并不是用“做不好就觉得无趣”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象牙塔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很难跟得上。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总要上一些无用的课程的原因,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学还不行,因为总是要考试,不及格就没办法毕业。

“大学不适合我,我要赶紧进入社会”,这应该是很多大学生心里的想法。

可是一进入社会,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残酷的战场。在学校里好歹你还是一个学生,学习和进步还是会成日挂在嘴边。上班之后,老板想要你做的,就是帮公司干活,为公司盈利。能学到什么东西和能不能得到成长,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会有任何人管你。

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17年来大学文凭是越来越“不值钱”了。在此之前,大学生不仅仅只是包分配这么简单,他们还代表着知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当时,只要一个大学生在基层做个一年半载,熟悉情况之后就会很快升入管理层,做更有挑战性和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哪怕是985、211所谓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做公司里的一颗螺丝钉,做最基础的工作,升上去的机会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说得难听点,这些人就是信息时代的流水线工人。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时代困境。好不容易从资源贫乏的底层社会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却从学霸变成了学渣。进入社会竞争更加残酷,无奈只好做着枯燥的工作,领着固定但微薄的薪水,看不到阶层上升的渠道和希望。

「我们的机遇」

在大学宿舍里、在公司办公桌前的我们,不妨抬起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已经越来越多,获取的代价也越来越低。学英语,网上有数之不尽的免费的课程可以看,有各种各样资料和软件可以用。学编程更是如此,海量资源不说,甚至还有LiveCoding这类网站直播教你怎么写代码。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升自学能力,持续地学习。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不持续地学习是行不通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近两年来创业和创新的概念很火,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开一家小的创业公司,做产品积累用户,然后找风投、融资A轮B轮C轮,最后IPO。其实并不是只有这样才算是创业,这样理解创业,太狭隘了。

网红在微博发那种P成蛇精的照片然后卖淘宝挣钱算不算创业?游戏打得好在斗鱼虎牙做直播算不算创业?在知乎混成大V给企业发软文收费点赞算不算创业?这些行当有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不说,这些问题从业者们会自己找寻出路。首先一点就是他们并不符合刻板的创业印象,挣钱甚至要比一般创业公司容易得多,也多得多。

这些举例只是最常见的个人创业方式,还有更多的成功例子,只是我们没有接触到而已。我相信,还有更多机会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涌现出来,等着人们发掘和利用。

我们所要做的是,勇于尝试,去做那些别人不敢做的事,去做那些你觉得适合自己而又有机会的事。去试错,不要怕失败,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找寻属于你的上升渠道。

回到这个公众号的核心来。

思考笔记面对的对象是那些还在大学里念书或者刚毕业没几年的同龄人,探讨的是持续地学习和不断地尝试,一起面对我们的困境,一起找寻我们的机遇。

期待更多的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