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半年内要每三天就写一篇文章,所以要好好思考写作风格和内容定位。
如果你是从2014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公众号,会发现无论是我的写作风格还是内容定位,一直都在变。
什么样的风格是我的风格,定位是什么样的,从来都没有好好仔细想过。
最近一两年,我有比较喜欢的三位创作者。在他们身上,都有我可以借鉴的地方。
2
第一位创作者是B站UP主,徐云流浪中国。
徐云从2020年年底开始从江西出发,准备用两三年的时间骑着自行车游历整个中国。他白天骑车赶路,天黑了就找个地方露营做饭,晚上睡在帐篷里。他在B站的粉丝数是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暴涨,从原来的一两万突然涨到接近一百万。我猜可能是那段时间全国各地爆发疫情,尤其是上海,大家都被限制了出行,渴望通过这样的骑行视频释放自己的压力吧。
我也是在那段时间开始追他的视频的。公司开始A/B班轮流现场和远程办公,被迫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了,再加上工作压力大,整个人都变得有点开心不起来。我最喜欢看的是他晚上做饭,要么是在废弃的空房子里,要么是在帐篷外面,反正周围都没有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感觉特别放松。我骑车不怎么行,像他那样野外露宿更不可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他这样的生活和人生态度。
有陌生人问他:“这样不工作,钱从哪里来呢?”他回答说:“骑自行车花不了多少钱。打工一年挣的钱,够你骑个两三年了。”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徐云给我的启发就是:不用有刻意的设计,只需要把你真实的那一面展现出来就可以了。他的视频没有套路,没有节目效果,照样有很多人喜欢看。
3
第二位创作者是体育解说,徐静雨。
还记得黄健翔吗?就是那个在多年前央视直播某场足球比赛的时候,他大吼着“此刻他们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的那个解说。这样不中立和不节制的表现,成为了他离开央视的直接原因。解说要中立,不能明显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喜好,这仿佛就是体育解说员的一种铁律。
有一个人他不管这个,直接把铁律砸开扔到一边,这个人就是徐静雨。他会说某个球员就是软,不配当球队老大。他会在上一场狠狠地夸某个球员是超级巨星,在下一场又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他还会在直播里大喊大叫,说要跟某个球员进八角笼,打瞎对方一只眼睛,哪怕自己会被打到半身不遂。
解说界对此很看不惯,批评说“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可以这么说球”。他不管,他还就这么说,观众还就喜欢他这么说球。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徐静雨给我的启发就是:可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哪怕跟惯常的做法很不一样。为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样呢?不一样,反倒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4
第三位创作者,是张二冬。
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三年之后,他辞去了工作,一个人搬到终南山上住,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在公众号发表诗画、出书维生,平日种菜、养狗、写作、画画和睡午觉。
他的书里有两段话我特别喜欢:
“虚拟价值被剥掉之后的生活,其实挺简单的。一块钱一包的丝瓜种起码可以结一百个丝瓜,有水喝,有饭吃,读书,画画,听音乐,晒太阳,写诗会友,围炉夜话······充实且自由,我不想要的都和我无关,我想要的一切,我都有。”
“很多人拯救孤独的办法就是消费快感、消费信息,然后用社交、工作或者娱乐,让自己尽量处在一个麻痹的状态里。”
他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认同。他的生活,我几乎不可能去过。然而,他这种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以及敢于去做的勇气,都深深地震撼了我。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张二冬给我的启发就是:哪怕你觉得自己的三观,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跟别人很不一样也没关系,可以大胆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
5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强烈上进心的人。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卷王。
在别人看来,我卷过。在去年年底,我试过一个月工作323个小时,连续五周一天都没休息过。每天四点半起床,天没亮就到公司,一度心跳不正常去看医生,幸好最后没事。我只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然后去达成这个目标,仅此而已。
如果你也一样不喜欢卷,如果你也一样不喜欢躺平,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呢?有的,那就是做自己,为他人提供独特的价值。
第一,不用有刻意的设计,只需要把你真实的那一面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可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哪怕跟惯常的做法很不一样。
第三,哪怕你觉得自己的三观,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跟别人很不一样也没关系,可以大胆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
美国硅谷传奇投资人纳瓦尔说:“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职业空间。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受众。”
在“做自己”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