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英语时我在学些什么

1

我对学英语的恐惧源自于小时候。

1997年上学前班,还没有进入二十一世纪。那时候,不知道谁告诉我小学四年级就要开始学习英语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开始特别害怕上四年级,特别害怕学英语。有一天,我哭着对正在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学英语?”

结果还没等上四年级,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了。当时的成绩如何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老师会用手提的大录音机在班里放英语听力,我一句都没听懂。

后来靠着连蒙带猜和对应试的感觉,考试成绩是越来越好了,但是我对英语的那种陌生感和距离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直觉告诉我,那些学习英语的方法都是错的。起码我都不喜欢,都不适合我。

我就从来不喜欢背单词。很多人都说单词要背,我也试过无数次背单词,甚至去年还尝试过一次。结果,就是记不住,效果就是差,背的过程还特别痛苦。我也从来不喜欢练听力。很多都说听力要练,那我想我也练一练吧。高中的时候有听过VOA慢速英语,大学里看了好多部美剧,一点用处都没有。我还从来不喜欢练口语和阅读。那时候网上说背新概念英语有用,高中就花了很多时间背《新概念英语3》的课文,我至今还能背得出第一篇第一段。现在想起来真的傻得可爱,认认真真地做了这么一件没用的事。

对于我来说,学英语的二十几年历史是一部失败史。我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把一块石头推上山,然后无奈地看着它一次又一次地滚下来。但是最近,我好像看到了转机。

2

转机要从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开始说起。

我最近有了一个新爱好,就是喜欢在看书的时候把词典放在旁边,时不时遇到某一个词就查一下。就像在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那样,有些词看完解释之后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用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是最合适的,常常会让我拍案叫绝。

有一天突发奇想,要不再买一本《新华字典》吧,看看里面的解释会不会有不一样。我买书不怕浪费,常常同一类的书会买好几本对照着读,就连汉语字典也一样。

在手机上下单的时候,我又突发奇想,为什么不买英语词典呢?结果,我一口气买了三部不同的英语词典。跟只有中文解释的词典对比,我更喜欢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词典。查一个单词,没有刻意去记,过了一两个星期我还不会忘记这个词的意思,甚至还能记得住当时看到的英文解释。

这简直就是意外之喜。我因为喜欢上了查《现代汉语词典》,所以想买一本《新华字典》。在买的过程中,顺手添了三本英语词典。最后发现,用英语解释单词,我能很轻松地记住。

我猜想,这很可能跟大脑神经元的拓扑结构有关系。存储英文的神经元,和存储中文的神经元,在我的脑子里距离很远。如果我想要通过中文解释来记住某一个单词,那么我就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这两个神经元发生连接,而且还特别容易断开。但是,如果我通过已经记住的英文单词来记住一个新的单词,因为它们都是英文、存储神经元离得很近,所以不用花什么功夫就会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这个解释,我还需要继续验证。但是在验证之前,我好像同时找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3

我看it专业相关的书,一直看不下去。

一开始以为,是我的看书耐力不行。等到我一个月能看书一两百个小时之后,就信心满满地开始尝试,发现还是看不下去。后来我觉得找到原因了,应该是我想要提升的动力还不足,工作热情还不够。等到我有一段时间非常想提高自己,就满怀期待地再次尝试,结果还是看不下去。

能力和意愿都有了,为什么还不行呢?在想通了为什么我记单词记不住之后,我又有一个猜想:我看的技术书,都是中文版的。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一整个it技术体系大厦都是用英语去描述的。如果我们只用中文去理解,就永远会隔了一层。先举一个逆向的例子,老外发现很难用英语来解释汉语里的“关系”这个词,因此直接就生造了一个词,guanxi。这很好理解,中国人理解的“关系”,并不是relationship或者friendship,不生造一个词而是用一个原有的词去解释,就会损失掉很大一部分信息。

再举一个计算机术语的例子:bus,指的是计算机各个系统之间传输信息的主干线路。我们中文翻译成什么呢,总线。这就非常难理解,而且很不生动。我就一直没弄懂总线到底是干嘛的,哪怕当时弄懂了,后面也会忘记。这就像是背英文单词,当时记住了对应的中文解释是什么,没两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发现英文里原来的单词就是bus之后,我就一下子明白了,因为bus这个词把原来“总线”这个词损失掉的很大一部分信息给补回来了。

不是中文翻译者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翻译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到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从一门语言翻译成另一门语言,整个语境就不一样了,信息总是会损失掉的。一个单词尚且如此,那如果是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是一整座知识大厦呢?

在想要采取行动提升英语水平、直接阅读英文技术文章书籍之前,我还想把这个推理再进一步。

4

我看英文原版的书,一直看得很费劲。

从两年前开始,我就陆陆续续买了好几本我感兴趣的英文原版书,其中包括格拉德威尔的新书《陌生人效应》以及美剧《权力的游戏》原著A Song of Ice and Fire。完整地读完了其中的好几本,A Song of Ice and Fire的第一部花了我超过50个小时。说实话,并不享受阅读的过程,从头到尾都要努着看。结果是,我接近一年的时间再也没看过原版书。

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英语水平不行。单词那么多都不会,词汇量这么少,肯定读不下去。现在通过前面两次的推理和猜想之后,我想到这么一个假设:阅读的大方向就错了。

首先,我会在脑子里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用中文去理解书里讲述的一切。我把英语翻译成中文,这就会让信息损失了一层。书里讲的是英语世界的东西,涵盖了科技、文化、历史等等跟我们中文世界里完全不一样的内涵底蕴,我用中文去理解,这就让信息再损失了一层。信息层层损失之下,我能正常接收到的就很少了,可以理解的就更少了。

阅读英文书的正确方向是什么呢?直接用英语去阅读,并且感受英语世界的科技、文化、历史等内涵底蕴。直接用英语去阅读,这个说法就有点奇怪。我看的是原版书,又不是翻译本,这不就是直接用英语去阅读吗?很多人看原版书,例如我就是在脑子里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理解的。直接用英语去阅读,就是不要翻译的这个过程,直接用英语去理解英语。好比记单词,是通过英文解释去记单词,而不是通过中文解释。

英语世界的人,例如英美国家的人,他们是怎么思考的?科技圈的人是怎么交流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跟我们有什么区别,他们内部又有什么异同?英国的历史是怎样的,英联邦国家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对自己问完这几个问题之后,我发现我挺感兴趣的,而且之前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

我们来看一个外国人学习中文的例子。几个月前,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去世,享年89岁。她写了一本书,叫《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本来是给外国人介绍汉字之美的。结果是这本书实在写得太好了,以至于中国孩子如果要读一本这种类型的书,它还是首选。

林西莉从一开始学习汉语就不是为了来中国留学拿学位,或者是来中国做生意。她1961年来中国,那时候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还要等上18年,中国才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人考托福雅思,目的是去国外留学或者就业发展,只是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汉语对于林西莉来说,绝对不是工具。她被汉语的美征服,也被中国古琴的美征服,还痴迷于剪纸。从1978年开始,她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专心研究中国文化。从此,中国成了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不提英语,就连汉语我们很多中国人不也只是当成一种工具吗?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5

当我学英语时,我更应该学习什么呢?应该把英语当做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看看这个世界。

无论是查单词、学习it技术还是阅读英文原版书,要通过英语这个新视角去解释,而不是通过中文这个旧视角。以前我学英语学计算机知识的方法是错的。错在我还被困在应试教育的思维里面,错在我没发现英语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真正重要性,错在我还只是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

一旦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我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快掌握它、利用它,算计的是它给我带来的成本和收益。英语的美,我发现不了。英语背后的内涵底蕴,我视而不见。英语作为一个全新视角的可能性,我一再错过。

英语,我打算重新学,慢慢学,好好学。

重新学,就是用我自己的方法去学。别人都说要背单词,我不背。遇到有疑问的单词,我就查词典。第一本词典查完了觉得还不够,就查第二本、第三本。

慢慢学,就是不计时间成本地去学。我不是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学习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好比我看书,很少会计较这本书对我到底有用没用。只要觉得有趣,读起来有意思,就会继续读下去。

好好学,就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投入时间去学。这一种方法取得了一段时间的效果之后不管用了,就得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学习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经验都一再告知我这一点。

对于同样一个事实,例如新信息、新能源时代,例如新冠疫情,例如中国近四十年来的大发展,英语世界的人是怎么看待的呢?他们的视角是怎样的呢,怎么看的,又为什么会这么看呢?这跟他们背后的科技、文化、历史肯定有关系。

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如果不能转化成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这难道不可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