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其他专业的书时我在看些什么

1

在看书这件事情上,常常发现我的看法跟别人很不一样。

例如,曾经有不止三个人跟我说过同样的话:“买了一本书,不从头到尾看完会觉得很浪费。”这在我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我一年要买几百本书,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翻一翻认为不值得读就扔掉的。

第一,这可以支持出版业,纸质书这个市场还能继续做下去。第二,时间比买书的那点儿钱更宝贵。第三,看书的热情很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就像把感情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最终得到的不是爱,而是消耗。

有一次,我在微信小群发出一张在得到APP上的课程购买截图,有一百多门课程,其中包括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就问我:“学得这么杂,你是怎么想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意外,回答道:“我们都受制度教育影响太深了,认为学习就应该专精,不是自己的专业就没必要学。在我看来,花一两百块钱和半天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学科的大门,没有比这性价比更高的事情了。”

我上大学是学计算机的,现在的职业是程序员。按常理来说,看得最多的应该是it相关的书。然而,我相当地不务正业,把大部分看书时间都花在其他专业上。那么,当我看其他专业的书时我在看些什么呢?

我是像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看教科书,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吗?看过几本医学科普书就给人治病,跟谋杀没什么区别。看了几本心理学的书就跟人做心理咨询,恐怕别人没抑郁,我就先抑郁了。看几本天文学的书倒没什么坏处,顶多仰望仰望星空。

上一篇文章提到,从同样的事实出发,有可能引出很多个不同的观点,而导致这种差别出现的就是视角。视角有积极的,也有消极。但是大多数时候,视角与视角之间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只是看待事实的角度不一样。

不同的学科,他们看待同一个事实的角度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视角不同。例如同样是新冠疫情,经济学家更关注的是供应链安全,医学专家更关注的是疫苗是否有效,社会学家更关注的是社交隔离对于社区的影响是怎样的。

我看其他专业的书时,看的是他们看待事实的视角是什么,是怎么看的,为什么要这么看。

2

我喜欢看经济学的书。经济学家很擅长讲故事,把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讲得通俗易懂。

关于成本,书里提到这么一个故事:在农村,牛粪是很好的肥料。有一天,村民张三在路上看到一大坨牛粪想挑回家,但是手里又没有工具。于是他就到路边拿了一根稻草插在上面,表示这坨牛粪已经有主了。等他从家里拿到工具回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村民李四已经把那坨牛粪给挑走了。两人争执不下,都认为牛粪应该归自己,就一同来到村长家讨个说法。如果你是村长,你会怎么判?是把牛粪判给张三,还是判给李四,又或者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分给两个人呢?

其实无论怎么判都有道理,也都没有绝对的道理。一坨牛粪而已,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经济学家会提醒你,要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你把牛粪判给李四,认为无主之物谁先拿走就归谁,这当然可以。但是这样有可能导致这么一个后果:以后村民们为了捡牛粪,每次出门哪怕只是散散步都要带着工具出门。无主的牛粪不是天天有,但是整个村子都要付出每天有很多村民带着工具出门却无功而返的成本。

如果你认为牛粪按比例分配才公平,这当然也可以。但是这样有可能导致这么一个后果:牛粪不太好分,如果其中有人认为自己分到的比例不足而对方又不认可,这又怎么办呢?难道又要根据这种情况,定一条新的规矩吗?无论是制定新的规矩,还是执行新的规矩,整个村子都要付出成本。

经济学家说,把牛粪判给张三最好,因为这样整个村子付出的成本最小,也就是社会总成本最小。

我们当然可以质疑这么说法,提出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但是,这个从成本出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比我们一般人的讲常识说道理要有力量得多。
借用经济学家的视角,我们可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往往会发现都能用成本这个概念去解释。

入乡为什么要随俗呢?你去穆斯林国家旅游,非要在那里吃猪肉,说我在家里就天天吃猪肉,为什么到这里就不能吃?那你就冒犯了别人,就容易起冲突。从减少冲突、减少处理冲突所需要的成本来看,你就不要到穆斯林国家在信徒面前吃猪肉,而穆斯林们也不会来中国到你家里对你指指点点。我们入别人的乡,就随他们的俗。他们入我们的乡,也会随我们的俗。

为什么要下属适应上司的工作风格,而不是上司适应下属呢?这是因为对于公司来说,上司的用人成本高,下属的用人成本低。即便不考虑一个领导要带领很多个下属的情况,假设谁适应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一样的,还是让下属适应上司这种情况下的公司所付出的总成本要低。

3

我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心理学偶尔能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经常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总是能让我们得到安慰。

首先,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到底多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影响力》这本书里,写了好几种影响他人的方法,例如小恩小惠、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借用权威和光环效应等等。例如我们组新来一个项目经理,刚入职的时候隔三差五就给我们买咖啡、买零食和递水果吃。这样起到的效果是,我们面对她的工作要求时,往往会更容易答应。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套路吗?我并不反感这种做法,因为我相信这位新同事的本心只是想快速融入这个集体,并不是为了提一些损人利己的过分要求。相反地,我还有一点欣赏,因为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好的同事总比拖后腿的猪队友要好。

然后,心理学会教我们如何不那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还是拿刚才的例子来解释,小恩小惠只是引发有求必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我们深植于DNA和文化里的互惠本能。你对我好,我也应该对你好,否则我就是不对的,就会产生内疚情绪。如果认为新同事提出的要求不对,我就不会轻易答应。因为我学会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吃她给的零食,跟答应工作上的要求,不是一码事。当然,为了弥补可能出现的内疚情绪,我会买一些更好吃的零食回赠给她。

再拿我的工作经历来举例。我一度非常讨厌别人直接给我提工作要求,因为觉得这是在命令我做事情。在学习了情绪ABC理论之后,发现“直接给我提工作要求”并不必然会让我产生“这是在命令我”的情绪。我的脑子里肯定还有其他的信念,这才是直接原因。

通过自我剖析,发现两点:第一,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讨好型人格,认为拒绝别人是不好的;第二,我认为立刻满足别人提的要求,这样就能讨好别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一个万能的句子:“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首先,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以为让别人做的这个事情就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我问这么个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搞清楚他们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我就能知道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进而去判断这件事情该不该做。不该做,我就拒绝。该做,我就会去做。无论最后做还是不做,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命令。

4

我喜欢看历史学的书。好的历史学大众读物能给人一种历史感,可以提升人的格局。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去看待现实和面对现实。夏虫不足以语冰里的夏虫,它的格局就大不了,时间尺度只有一个夏天。你跟它谈论冬天里的冰雪,是毫无意义的,它不可能理解得了。井底之蛙里的那只青蛙,它的格局也大不了,空间尺度只有一口井那么大。你跟它说外面的天空如何广阔,是白费功夫,它同样不可能理解。

拿我写公众号文章这件事举例。单拿一两篇文章来说,我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写完全没有必要,带来的外部收益几乎为零。但是如果把时间尺度放大到五年十年,数百篇文章记录了我这么些年的生活变化和思想历程,还能让一些真正的朋友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了解我。光是这两个方面就已经非常值得了,更别说这么些年的坚持写作提升了我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物理学家杨振宁刚刚过了百岁生日,他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百年历史。在书中他谈论中国的发展,大意是这样的:“我当年在美国常说中国的好话,回到中国之后直到今天我还是说好话。有些人批评我说,中国有那么多缺点,为什么不说。我回答他们,在我出生的时候、在我长大成人的那段时间,中国看不到一点希望。中国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感到非常满意,并且相信现在的这些问题迟早都是能解决的。对比当年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根本算不上问题。”对比之下,我自省很多时候看待问题就跟夏虫没有什么区别。

聊完时间,我们再聊聊空间。有些人在职场里争权夺利,搞办公室政治那一套,苦不堪言。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尺度就只有这家公司,从来不会out of the box。这家公司工作氛围不行,很官僚,很层级,那你完全可以跳槽。国企事业单位都这样,你可以去民企啊。二三线城市公司都这样,你可以去一线城市啊。这个行业的公司都这样,你甚至可以考虑转行。

想通了这一点,你进到一家公司就不会整天想着讨好谁、要怎么站队,而是更多地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进入二十一世纪都已经20多年了,一个人一生中给几家、十几家公司工作再正常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气概。要做人,不要做青蛙。

想跟你分享一段在《万历十五年》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可以体会一下里面那种大格局,那种历史感:“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5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新视角的书,就是好书。

很多专业教科书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好书,因为里面讲了很多专业人士必须要掌握的细节。但是对于我们非专业的大众读者来说,过多的细节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不需要去了解。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个专业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是什么样的,怎么看,为什么要这么看。

经济学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是成本,通过分析做同一件事情的成本来决定要怎么做这件事情,为的是成本最小化。换句话来说,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心理学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是刺激,通过分析一个人面对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来探寻背后的原理,为的是研究人类心理。用古希腊的名言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

历史学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视角是格局,通过分析一段历史时期和一个地区的历史来研究背后的历史规律,为的是借古鉴今。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来说就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同一个事实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个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不同的行动。要想明智行动,你的认知要足够全面才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人狭隘呢?因为他们看待问题,从来只从少数的一两个视角看,用生物学的话来说就是多样性不足。

知识学科这么多,看待这个世界视角这么丰富,你不学,不就浪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