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2年,我写了人生中第一封信。
当时我被送到福建福州读四年级。很多跟我一样来自深圳的孩子,每到周末跟父母打完电话,就会在电话亭旁边的树下哭。语文老师让我们给家里写信,我一边哭一边写。眼泪流个不停,湿了半页信纸。信里说,我有多么想家,想爸爸妈妈,还有当时刚出生的弟弟。
很多年之后妈妈跟我说,她的一个闺蜜看了我的信。那个阿姨一边看,一边流眼泪。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文字有传达情感,打动人心的力量。
2
两年之后,我开始写日记。
那时候上六年级,心里唯一想的就是考上深圳市某中学。每次见到那个学校的校车,我都会盯着看,直到看不着为止。强烈的愿望导致强烈的情绪起伏,每天都会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我开始写日记,把心里想的东西给写出来。
我写我有多努力,告诉自己一定能考上的。我写我有多想考上这所学校,希望千万不要出什么意外。我写我有多么害怕事与愿违,提前安慰自己即便没考上也不要绝望。
如果这些日记能留下来,那该多好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每天都在日记里自我对话,诉说自己的愿望和苦恼。
3
2009年,我突然找到了写议论文的门道。
初中作文写得很不好,当时的语文老师说我比较适合写议论文。结果上了高中,议论文也写不好,常常拿很普通的分数。到了高二,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了《常识》,这是一本时事评论集子。我一下子就被这种风格的文章给迷住了,于是在考试中模仿这种文风写议论文。结果是大获成功,老师给了我全班最高的作文分。
从那次开始,我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考试分数从原来的平平无奇,到后来总拿第一名。在十多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已经开始能感受到讲逻辑、说道理的魅力了。
4
2014年,我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
每次把文章发出去之后,我都会在电脑面前守半天,看有没有人给我留言。只要有一个人跟我说,今天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启发,我就会觉得没有白写。这几年来起起伏伏,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就没有再写东西了。后面重拾写作的热情,又才开始写。
写了这么多年,虽然我写的都是很个人的、很不成熟的思考,但是还是会有朋友一直关注一直有在看这些文章。有的是同学朋友,有的人素味平生,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好几年。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很难坚持到现在。
5
写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写什么。我对公众号的定位一直不明确。文字风格变来变去,内容选题变来变去,排版编辑变来变去。
第二个问题,更新不稳定,产出低。写得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发七八篇文章。写得少的时候,一个月就写一篇月报。
未来一年时间里,我打算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问题一的答案是,写自己的思考,跟朋友分享。围绕着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以及现实经历,用一种跟朋友对话的风格写成文章。排版编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再变了,就固定成现在的样子。
问题二的答案是,真正养成写作的习惯。只要写作的时间花得足够多,更新就会稳定,产出就自然会高。写作不应该依靠所谓的灵感以及好的状态。真正养成写作的习惯,就像每天都要看书半小时一样,每天都要写作45分钟。
2020年,我决心开始认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