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7800小时:改变自我像蹦极,绑好安全绳,往下跳就是了

1

有朋友问我:业余做自媒体不行吗,为什么非要辞职?

不离开原来的环境,不跳出舒适区,就很难改变。有一份全职工作,每天定时定点上下班,每个月底领工资,很有安全感。文章写不写好像没太多所谓,反正不用着急。写得好不好似乎也没太大关系,反正又不指着这个挣钱。工作这么辛苦,玩玩手机,看看视频,放松一下不过分吧。至于自媒体的事情,等有时间了再说吧。

明朝弘治三年,一个叫钱福的二十九岁年轻人高中状元。他不是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没留下丰功伟绩,但是有一首《明日歌》很有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离职之后,我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心里有压力,做事就有动力。写作上,开始变得专注,不会今天写到海南一游,明天写大脑的机制是怎样的,后天写如何做好一顿饭。阅读上,开始设立主题,每期两个主题。上次是科技发展史,这次就变成电子产品上瘾问题;上次是消费主义,这次就切到转型期必读书。

2

这一期100小时阅读,是从8月20日21时43分开始,到9月8日9时47分结束。前后花了18天多一点,跟上一期差不多。

重点阅读的有:《刀锋》7小时,《自我发展的心理学》7.5小时,《今日简史》7.5小时,《全球科技通史》14小时。定了三个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呢?

目标1,主题阅读的占比达到40%。阅读超过5小时的加起来,一共是36小时,也就是36%,差不多达标了。

目标2,就科技发展史、消费主义做主题阅读。科技发展史读了些,不太够。消费主义读得太少了。这个目标没达成。

目标3,把阅读小于5小时的书分区间统计。代码已经写了,下一期跑跑看。

3

这一期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刀锋》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刀锋》是一部文学小说,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每一个对人生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的人,每一个对生活不满、想要做出改变却犹犹豫豫的人,每一个觉得自己跟社会格格不入、又不愿意逼着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的人,都必须看这本小说。

美国青年拉里,是一战时期的一名空军飞行员。战争结束之后,他没有像很多退役老兵一样上大学,也不找工作,连发小爸爸开的证券公司给他提供高薪职位都不要。他一个人跑到巴黎,没日没夜地看书,就这么自学了两年。深爱的未婚妻来找他,让他回国结婚生小孩,找个正经工作养家。他拒绝了,两人和平分手,解除婚约。十几年里,他在欧洲各国游历,还去印度寻访信仰。最终散去家财,回到美国,大隐隐于市。

我的尝试跟主人公相比,牺牲一点都不大,风险一点也不高,犯不着担惊受怕。不甘心被温水煮青蛙,想要寻找人生意义,想要改变自我,就必须付出代价。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只要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决定,准备好承担后果,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就都是对的。

改变自我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可以给每一个处于转型期的人以安慰和帮助。离职前后,我时不时会觉得恐慌和不适应,怀疑自己这个决定是不是对的。

书里说,转型就像是换壳,旧壳即将蜕去,新壳还没有长成,这是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大多数人,在这个过渡期,都会感觉恐慌和不适应。原来都这样,那我就放心了。

4

下一期100小时,提两点改进要求。

第一点,主题阅读的占比提升到50%。在下次统计的时候,会把3小时以上的书都算进去。因为能读3小时以上,已经不能算是随便读一读了。

第二点,阅读主题是电子产品上瘾,以及转型期。转型期的书包括,探讨人生意义的严肃小说,人生转变主题的心理学著作,还有哲学相关的书。

5

半夜醒来,想想这次做的决定,既害怕,又期待。

害怕的是未知,不知道自己放弃了一些东西,未来会不会后悔。期待的也是未知,不知道生活还会有哪些变化,出现新的惊喜。改变自我真的很难,尤其是像转行这种重大决定。我把这个过程看成是蹦极,最重要的就是绑好安全绳。

算明白经济账是一条安全绳。存款有多少,平时支出是多少,爸妈养老最近几年要花多少,我前前后后算过不知道多少遍。离职后,每个月我都会评估自己一次。如果条件还不成熟,不适合继续全职做自媒体,那就再找一份程序员的工作。只要不间隔太长时间,问题都不大。阅读和写作也是一条安全绳。每天全心全意地投入阅读和写作,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收获。想到这份保底,就有了安全感。

如果还能给你们带来价值,让更多的人想要阅读我的作品,这就是惊喜。最后还能带来经济上的收入,让我可以把自媒体当作真正的职业,那就再好不过了。改变自我像蹦极,绑好安全绳,往下跳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