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至少看书半个小时,帮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平均每天看书6个小时,帮助我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坚持写月报,制定阅读目标,帮助我每个月平均看书167个小时以上。
在阅读这座没有最高峰,只有更高峰的高山上,现在的我要比几年前的我看得更远,看到的风景更美,看到的世界更大。可是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想要去更高的地方看看。
从2016年9月1日到2020年10月7日,一共看了4000个小时的书,离10000小时还有6000小时。我们来看一个式子:6000 = 167 x 12 x 3 。
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一年有12个月,那么一年下来是2000小时左右。每年如此,坚持三年,刚好是6000小时。
2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三年计划。
我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在公众号写一篇年报,给未来的一年定目标,不过最后都没有形成可执行的计划。以前,我只能做一天的计划,一周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更长的时间,一个季度、半年、一年,乃至三五年,我都没有办法做计划,因为看不清楚。现在我能看清楚了。
长期规划的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可定义的目标、目标分解。养成看书习惯不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每天看书30分钟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所谓的可定义,就是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目标分解,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实现世界和平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但是它不可分解。
三年看书6000个小时,就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三年之后,阅读时间统计下来超过6000个小时,就是达到了;没超过,少于6000个小时,就是没达到。
三年看书6000个小时,可以分解成每年平均看书2000个小时,持续三年。每年看书2000个小时,又可以分解成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最后可以分解成平均每天看书6小时左右。
我们可以总结成一个公式:长期规划 = 目标 x 分解。
3
你有什么爱好是千金不换的吗?
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你喜欢听音乐是吗,那我给你1个亿,让你这辈子都不能再听音乐了,你愿意吗?他们都说愿意。无论他们说出来的爱好是什么,只要钱给够了,他们都愿意。但是我不愿意。
看书是我其中一个千金不换的爱好,给多少钱我都不会放弃。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阅读给我带来平和静谧的心态。我“喜欢”刷抖音,有的时候一刷抖音就会刷一整天。但是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刷抖音。刷的时候,我心态浮躁,只想一次又一次地刷下去。刷完之后,我会感到空虚,悔恨自己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有人可能会说,你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既然你刷的开心,就继续刷吧,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吸毒的人也是这么骗自己的。只要多吸食几次毒品,一个人就会对毒品上瘾,没有任何人能逃得过毒品的控制。那么我们能说,所有人都天生喜欢吸毒吗?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就把抖音从手机里卸载了。看书的时候,我的心态是平和的,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看完书之后,我经常感觉很充实,时间没有白费。我真正喜欢的是阅读。
第二个理由,阅读是一种通用的能力。想把任何事情做好都需要学习,而对学习最有用的一个手段就是阅读。工作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行业资料和专业书籍,而不是寄希望于能遇到一个能教会自己所有东西的老师。恋爱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那些心理学家写的如何经营亲密关系的书,而不是报一个PUA培训班。做人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普书,而不是关注几个教你如何为人处世的公众号。阅读能帮忙我解决很多人生中很多很现实的问题,看书真的很有用。
第三个理由,阅读这件事可以做一辈子。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很多人问我,未来十年内什么是变化的。但是很少人问我,未来十年内什么是不变的。”他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只有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情上,你才有可能持续取得进步和积累优势,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别说十年,哪怕五年后我是不是还在做程序员,是不是会转行,我都不知道。职业,充满不确定性。十年后,你的朋友圈子是不是还是原来的那些人,一定不会疏远吗?人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
十年内,你的财产就不会贬值,能永远坐享其成吗?经济地位,充满不确定性。阅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确定性的事情了。不管是十年后,还是五十年后,只要你还没有咽气,就还会有需要学习的地方。只要你愿意下功夫,没有什么你是学不会的。你投入了,你就会有收获。阅读,永远不会过时。
4
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呢?选书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我们要读有深度的好书。没深度的书不要看,浪费时间。大部分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动不动就有一两百万字,但是大部分都是挑拨读者情绪的肤浅文字。有一些书有深度,但是不好读,而且其中的思想还可能有害。大多数学术著作,都很有深度,但是都很难读,对普通读者极不友好。
第二个原则,我们读的书要杂。每一类书都有一个调性,只看某一类书就会容易走极端。只看文学的人有一个称呼,叫文艺青年,容易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极端。只看历史学、政治学的人,喜欢指点江山,容易走不切实际的极端。只看理工科书籍的人,叫极客,容易走科技沙文主义的极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的思想工具必须具备多样性才行。
第三个原则,我们要读自己想读的书,而不是别人要我们读的书。网上经常有那种程序员必读的十本书,我以前也是趋之若鹜,结果发现买回来根本读不下去。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你只能参考别人的书单,然后挑选你自己想看的书。只有那些你想读的书,才是你感兴趣的书,你才有可能读的下去。你之所以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些书显然或不显然地有助你与这个世界相处,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你自觉或不自觉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动力读下去。
5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我快三十岁了。在不到三十年的人生里,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喜欢阅读,获得了阅读的能力。为了让这种能力更进一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未来三年,让看书时间达到10000小时。
使用这种能力,我掌握了长期规划的能力,学会定下一个有价值的可定义的目标,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目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知道我要读一辈子的书,这是我心底里的定海神针。我尽可能读有深度的好书,我从不只读一类书,我只读那些我自己想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