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之前在聊如何学英语的时候,谈到过有些说法是非某个词不可的,别的词很难替代。
解构,就是这么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某种事物的结构进行剖析。
还记得奥卡姆剃刀吗?如果能找到已经掌握过的、已经思考过的一个词,来替换一个没掌握、没思考过的词,那么我就会坚决替换它。我想了很多词,发现都替代不了“解构“。
解构,是一块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原来看不清、忽略的一些东西。例如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士,我们会注意到她整体给我们的感觉是美的,尤其是某一两个地方特别吸引人。但是如果你是一位顶尖的整容医生,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焕然,协和医科大学的整形美容外科博士,是一名资深整形外科医生。在很多年前,全世界只有美国成功进行过变性手术的情况下,陈医生实现了国内变性手术零的突破。当他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变性手术大会,展示出术后真人照片时,震惊了世界医学圈。
他分析一张脸,跟我们平常人就不一样。如果我们看一张脸用的参数是十个的话,他可能是几百上千个。就拿我们听得懂的来说吧,脸部有四个大维度,分别是脸型、正脸、侧脸和脸部比例。在四个大维度下,还可以分很多个中维度和小维度。也就是说,陈医生把一张脸给解构了。
我们今天就用解构的方法,来讨论“解构”这个词。解构,首先可以分成“解”字和“构”字,然后再组合在一起成了“解构”。
2
学习一个陌生的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开始。我们分析“解”字,就从之前聊过的“任务分解”开始。
任务分解,就是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然后逐个逐个完成。我最近在看《资治通鉴》,是熊逸的解读版,分为好几部。光是第一部,就接近2000页。不过这个版本有一个好处,就是做成一套书9本。每次我就只看薄薄的一本,两三天就能看完,没有压力。也就是说,这套书的出版团队主动地帮读者做了一次任务分解。
如果他们出的是厚厚一大本,可能读得完的人就会少一大半。有一个战国时代的典故,嘲笑猴子分不清早上三个栗子、晚上四个栗子和早上四个栗子、早上三个栗子其实是没区别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月看完一本厚厚的书,和两三天看完一本薄薄的书、一个月看完一套书,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耐力挑战是完全不一样的。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其实有区别。
所谓任务分解,就是把任务给拆开,把一个大任务拆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解,就是拆开。一台台式电脑,至少能分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三个块。普通人不会指着一台主机说,这是一台电脑。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电脑应该要有显示器,不然什么都看不见怎么用?还应该要有键盘鼠标,不然怎么操作电脑呢?
但是如果换成一个专业的角度来看,电脑的本质是计算,所以键盘和鼠标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一根网线来操作这台电脑。同理,显示器也是不必要的。到此为止,我们如果不把电脑拆成三部分,就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解”字的另外一个意思,弄懂、搞明白。理解,见解,这两个词里的解字,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把一件事物拆开看,就很容易弄懂、搞明白;如果想更容易地弄懂、搞明白一件事物,就必须把它拆开。
3
说完了“解”,我们再来说“构”。
我们在理解和记忆这个字的时候,可以从木字旁和“勾”字来记,也就是木头和木头勾在一起。你知道榫卯吗?两块木头,通过一定的凹凸特征勾在一起,不用钉子就能牢牢固定住。榫卯,是一种组合。
构,其实就是一种组合。例如一部手机,是屏幕、电池、芯片的组合。一支球队,是球员、教练和运营人员的组合。一本书,是目录、正文和引用注解的组合。
除了看是什么组合在一起的,还要看他们是如何组合的。以手机为例,电池是如何同时为屏幕和芯片供电的呢?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剩余电量,是电池直接告诉屏幕的吗,还是由芯片计算出来的呢?在低电量模式下,是芯片省电多,还是屏幕省电多?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手机这个组合就有全新的认识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为什么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这样好的作用。看nba的比赛会发现,有一些球员看起来都普普通通,组在一个球队却变得非常厉害,例如2004年的总冠军活塞队。又比如说计算机里的芯片,零和一组合成最简单的逻辑门,最后不断组合成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供我们打游戏、看电影和线上购物。
“构”指的是组合。我们不仅要看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还要看他们是如何组合的,以及为什么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这么厉害。
4
我们解释了“解”和“构”,现在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来看。到底,什么是解构呢?解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一件事物按照一定的结构拆开。例如一家公司,可以按照部门拆开,有行政部,有人事部,有财务部,有it部等等。每个部门还可以继续拆下去,比如it部可以分为运维团队和开发团队,人事部可以分为招聘团队和人事关系团队。
这家公司只有这一种拆法吗?如果是党支部要搞活动,那么就会把公司员工分为党员和群众。如果是妇联要来调查企业是否有男女不平等现象,就会按照性别来拆分。如果是要分配人才租房,就要看申请的人是不是深户、在深圳有没有自有住房。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不同的拆法都对应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你的视角不一样,你的拆法就不一样,拆分之后的结果就不一样。
第二步,分析理解里面的每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例如一台电脑,CPU是如何跟内存打交道的,硬盘的数据要如何才能被内存读到,以及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
弄清楚每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之后,我们要再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别的组合。如果我要改进的话,是要往这个组合里添加元素吗,还是说还替换元素?
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并且坚持找到答案,我们就能越来越熟悉这件事物的结构。
第三步,把这件事物重新组合在一起,分析理解它们为什么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例如一篇好文章,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为什么我们就写不出那么好的诗呢?
这篇文章的排篇布局是总分,是总分总,还是分总结构?都用了哪些例子,是详细的例子还是简略的例子?长句子有多长,短句子有多短,长句子多还是短句子多?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分析的是总体结构,而不是某一个突出亮点。例如对于文章,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中心论点。对于手机,我们最关注的是屏幕尺寸和容量大小等几个关键参数。对于球队,我们只关注少数几个超级明星。
我们要克服只关注突出亮点的冲动,转而把注意力放在总体结构之上,分析这种结构为什么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
5
洞察来自于解构。
我们看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模糊一片的。模糊一片不好吗?相反,这很好,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节省认知。
有一种病,叫超忆症,就是他们会记住很多很多的细节,把精力都消耗在细节上了,对整体的把握就很差。但是,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件事物,就必须要看清楚,要用一块放大镜去看。这块放大镜,就是解构。放大镜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我们每次只能看清一个很小的部分,得到这一小部分的清晰认知,最后再把这些认知给拼起来。
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洞察。有了洞察,洞见才有可能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