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立刻停止你的低效阅读

「不读网络上的文章」

不要再读网络上的文章了,因为这会让人变得肤浅。

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而一篇文章要想获得我们的注意,必须要符合最新的“吸引力法则”——更耸动的标题,更主流的关注以及更极端的观点。现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所谓“干货”,所谓“深度好文”,无一不符合这些特点。理智,客观,中立,这些在以前被推崇的优点,在这个追求阅读量100000+的时代已经变得一文不值。

一篇文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人的注意力,就像一个人能不能在见第一面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样的,靠的就是标题和颜值。肤浅不重要,能吸引到人们的所剩不多的注意力才重要。咪蒙们和周小平们,都是熟练掌握和利用这一“吸引力法则”的大师,也只有他们的文章会得到广泛地传播。

不要再读网络上的文章了,因为这会让人变得情绪化。

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与信息工具的变化也有关系,移动阅读让人更情绪化,更不能进行理性地思考。手机屏幕比电脑屏幕小,一屏能同时显示的文字要少得多,这就使得人们阅读长文章的耐心越来越差。理性推理需要更多的篇幅,情绪化的煽动往往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

情绪化的文章就是在贩卖确认,这会产生回音室效应。越是不讲理的文章,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就越是会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你在生活中讨厌什么人,我就给什么人贴标签,还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你在平日里有什么苦恼,我就帮你找各种理由,全世界都欠你的而你一点错都没有。我不生产文章,只是麻醉剂的搬运工。

不要再读网络上的文章了,因为处理成本太高。

网络文章最考验作者写作功底的是标题,受众阅读之后能记住的往往也只剩下标题。我们在用手机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只看一眼标题,然后再看一眼开头一小段,紧接着就会扫一遍全文,整个过程下来也就是大概十几秒不到的时间。阅读时间如此之短,哪怕再看几遍也不会多记住一些什么。

我以前的做法是把觉得好的文章放进印象笔记,然后定时回过头去看,清理认为没那么好的文章和提炼认为写得足够好的文章。做了几次之后发现,很多文章已经不值得再下功夫去看了;剩下的文章由于主题分类不一样、讲述方式不一样,要进行集中处理也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更好的阅读选择」

如果要开始阅读,看书会是一个比看文章更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以一本书的篇幅,才足够保证可以做到讲道理讲得清楚,举例子举得详细。由于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这也让读者省下大量收集、整理和消化的时间。

然而,很多人都没有阅读大段文字的能力。另外有一些人可以做到,但是已经渐渐地丧失了这种能力。甚至可以说,不要说阅读一整本书的能力,就连阅读一篇长文章的能力都没有。

阅读长文章的能力包括两点,耐心和耐力。

要讲清楚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核心思想,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很多时候,即便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这篇文章要谈的是什么”,读者都很容易冒出“这到底是讲什么”的想法。这就需要在阅读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看完整篇文章,也只有读完全文之后才可能了解全貌。

耐力和耐心并不是一回事,耐力更多的是指阅读长文章时的技巧和坚持到最后的能力。就好像跑全程马拉松,如果参加的人身体素质不行,无论他再有决心和毅力,都不可能完成。这些技巧和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1 提炼段落大意的能力
2 遇到不懂的地方暂时跳过
3 知识性概念不明白能及时补课
4 总结说理逻辑的能力
5 与曾经读过的书、现有的知识结构对照参考的能力

阅读有点像体育运动,需要平日里有所积累和锻炼,阅读长文章的耐心和耐力可以通过平时的阅读得到提高。你之前读得越多,现在就能读得越容易,读书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我在看《社会性动物》的时候很多部分都可以跳过不看,因为在读《思考,快与慢》时已经熟悉了相关概念和理论想法。这就好像在上一个老师的课,他讲10个知识点有8个你已经掌握,那么你在听讲的时候只需要集中精力听剩下2个就行。

没有任何一本书的作者敢说是自己完全“原创”的,就跟没有任何一个知识是凭空而来一样,必然要使用学科内的基础概念和引用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你之前看的书越多,掌握的知识基础越牢固,那么现在阅读的速度就越快。别人一提到“破窗效应”,你就能预计他将会说什么,不用去翻资料或者等他讲清楚这个效应是怎么回事,只需要关注他有什么新的想法就可以了。

「阅读之美」

如果说不看短文章(尤其是网络上的文章)是从情绪化和偏颇价值观中摆脱出来的开始,那么重新开始阅读长文章和看书就是回归到文字本身和获得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可能。

写作有助于阅读,能帮助你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看待作者的水平和意图。我经常写文章,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在某一个字或词语下面划横线,赞叹“用得真好”。文字作为传达观点和想法的载体,越精准地用词就表示能越精准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

举例说明是不是紧扣观点,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不是过渡自然,全文逻辑是不是严谨严密··· ···一个作者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能给阅读的人带来多少从语文方面的愉悦,都体现在这些方方面面。

越是经常踢足球的人,就越能体会到那些球星做出的动作有多漂亮、互相之间的配合有多精彩,不会像某些什么都不懂的观众一样说“怎么还不进球得分啊,太无聊了”。

看书的更重要的目的并不光是为了单纯的好看或者是阅读本身的愉悦,更多的是为了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能够保证问题能够足够大概率地得到解决,并且付出的时间代价比较小,就必须要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如果一台电脑出现了问题,首先要根据症状判断问题出现在哪个层面——是硬件出了问题,还是软件出了问题。确定范围之后,再逐一排查,直到找到bug所在才有可能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人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对软硬件都有所了解。

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就只能在搜索引擎上根据从表面上看到的问题——例如“蓝屏”、“卡机”——搜索可能有用的解决方法,然后漫无目的地逐一去碰运气,哪怕碰巧“修好了”,也不能保证彻底修复了故障。

没有系统化的知识,只有一个又一个看起来“简洁有用”的所谓干货知识点,不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耗费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能保证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有可能引入更多的其他问题,带来更多的麻烦。

同样是感冒,既有可能是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细菌性感冒。引发感冒的原因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治疗手段。如果没有系统化的医学知识或者是相关的诊断依据,无论是吃药还是不吃药,无论是吃什么样的药或者是肌肉注射、打点滴,都是在把人当成白老鼠,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