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笔记

李文业的思考笔记


  • 首页

  • 关于

  • 分类

  • 归档

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造就未来的你

发表于 2016/09/08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凡夫畏果

佛家常云因果报应,其中有一句想必大家不会陌生,那就是——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凡夫,指的是人世间的普通人,例如你我。菩萨,说的是那些看透人间繁杂,认识自我,得到大智慧的贤者。

这句佛语的解释是,凡夫俗子只担心做一件事的后果是不是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而菩萨则担心自己的每一次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做过一件事之后对自己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两种思考模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智者相信脑海中每一个反复出现的想法,现实中每做任何一件事,都会从认知结构和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对我们造成影响。

人人都需要理由

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不那么符合现有认知结构的事时,几乎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合理化,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以迎合我们所做的事。这是漫长进化历史带来的基因沉淀,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就会产生惶恐不安的情绪。

以生活中的例子举例,在坐公交的时候会给老人让座,这符合我们之中大多数人的认知。如果某一次或好几次你没有让座,哪怕没有旁人说你,你自己也会在心里给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

“都买了票,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我上班这么累,就算让座也是别人让啊”、“我还有很多个站才到,要让座也不是我让吧”——这种俗称“找借口”的行为,我将其称之为“向下的合理化”。

这样的事情做多几次之后,你就会越来越心安理得,因为你的认知结构已经相信“不让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体现崇尚自由主义的行为”。

相对应地,“向上的合理化”是对于所做的一些常人不会做但是具有积极意义可能性的行为进行解释。

学生时代常常有人会去做志愿者,例如三下乡、关怀社区孤寡老人、大型运动会赛事义工等等。没有薪水,需要抽出周末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去做一些可能很苦很累的活儿,甚至会被家人和同学不理解。

他们在想到要放弃的时候,心里必然会对这些志愿者行为进行一番解释,寻找积极的意义,帮助自己坚持下去。

无论是哪种“合理化”,都会对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正是我们做出决策时最关键的主观因素。这一次没让座,下次不让座的可能性更大。坚持做完这次的志愿者工作,下一次有同样机会时就更有可能报名参加。

你选择的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喜欢跟我们类似的人待在一起,说着同一种语言,长着一身同样的肤色,更重要的是做同样的事。跟他们在一起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很小,我们会更放松,更有安全感。

流传说男人之间有三大“铁哥们”关系,同过窗,扛过枪,嫖过娼。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会形成一张无形的过滤网,为我们每个人筛选符合要求的人,跟他们建立社会关系。如果是一个学霸,你更有可能更一个爱学习爱钻研的同学做朋友。如果是一个社交达人,那么你将会以更高的概率跟爱结交朋友的人来往。

进一步地,我们有意无意中选择的朋友会形成一个圈子,进一步反过来影响我们自身。

2015年写的一篇文章《我们是如何做选择的》中提到过,我们在做正确选择时需要消耗自控力,做更难而不是更容易的事,去上课而不是睡懒觉等等。

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受自控力影响的行为,也会受社会控制力的影响。我们愿意相信,我们的决定不会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为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意志感到自豪。但从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医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来看,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甚至,我们认为他们想要我们做什么,这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我们不可能跟我们不认可的人做朋友,或者建立其他类似的社会关系。我们在解读他们的行为时,往往会“帮亲不帮理”,不由自主地、或多或少的对其行为进行合理化,即便是在跟他们做一样的事之前,也就已经开始改变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

我们甚至会主动互相影响对方,邀请别人来跟我们做一样的事,例如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分享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体验。有过嫖娼经历的人其中大多数第一次都是在(老司机)朋友的陪同下完成的,就像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献血时都不是自己独自一个人一样。

社会关系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可能已经大到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步。

菩萨畏因

很喜欢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人的一生由这五个主要因素所决定和影响。

五个因素的前三位,风水我不信,建议大家都不要信。命,可以理解成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环境,我们的出身,家庭背景,爸妈遗传给我们的样貌和性格。运,则是运气,往大里说就是一个人的气运。

在命和运面前,几乎所有的主观意志和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两个因素一开始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也几近决定了一个人的轨迹和可能到达的最高点。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是,我们都没有办法摆脱命运的左右。

紧接着就是积阴德和读书。积阴德,可以理解成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正如前面所讲“做每一件事都会对我们的认知结构和社会关系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们做下一件事”,一次或几次嫖娼即便不会被抓没有染病不被家人发现,也肯定会在你的认知结构里增加“用钱买就行了”这一错误的观念,以及让你认识一群嫖客“铁哥们”。

做志愿者虽然可能无助于名利,看似得不到一星半点的益处,可是你至少在你的心智里种下了“互助”、“无私”、“慷慨”的种子,还会让你建立当时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长远来看却给你带来极大好处的社会关系。

从这个角度上看,积阴德并非只是一些相信因果循环恶有恶报的怪力乱神,好人不一定长命百岁,坏人也并非一定没有好结果,但是所谓的善报和恶报都已经在他们为善和作恶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生了。这何止是什么现世报,简直就是“现时报”、“即时报”。

比起做事,读书次之,但读书的确是影响一个人认知结构最便捷的方法。读书不一定能帮你赚大钱,也不一定能帮你追到颜如玉,但对你的影响肯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要想了解一个人,日久见人心肯定是最靠谱的做法。可是只要短时间内了解他所看的书和交往的人,基本上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通过前者你能了解他的认知结构,后者你能知道他的社会关系,根据这两样东西基本就能看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空的时候,我尽可能多看几眼书,多写几篇文章,少做一些无聊的事。因为这一年来这篇文章的核心观念都在影响我,告诉我每多做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不一定会立刻产生显著的效果,但肯定会在下一次促使我做更对的选择。

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人要有敬畏之心,做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其后果,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放下患得患失的心,付出努力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有回报了。

二十几岁才正是成年的时候

发表于 2016/09/01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成年的标志

18岁是法定的成年年龄,已经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承担完全法律责任。

18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有的上学晚,可能还在念高二高三。有的上学早,已经在上大一大二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都还在接受教育,离大学毕业还有好几年,没有经济收入,还要在爸妈的羽翼下再被庇护几年。

在以前生育岁数比现在要小得多,18岁的男女普遍都已经为人父母,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是很难想象的。

有一个理论说,人类的生育年龄大概是人均寿命的一半。在古代物质条件、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很差,人均寿命不足40岁的情况下,17、18岁生小孩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到了生育年龄生下小孩,还有十几年的时间给你把他抚养成人。

现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人均寿命也几乎翻了一番,人们也有意无意中地选择不那么早地生儿育女。

另一方面,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我们需要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越来越长,这也就意味着进入社会参与生产的时间也在往后延迟。

从前13岁14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就会被父母送到外面当学徒,开始接触社会的时候也在进行职业探索。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和磨砺之后,他们就已经知道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行当了。

相比之下,在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平均毕业年龄大概是22岁、23岁,要想在这个社会混得比较不糊涂,摸爬滚打起码需要五年的时间。

成年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职业道路的确定。

不一定是一条道走到黑,铁饭碗捧着就不放下,但至少知道自己会干什么,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孤独的自我探索

有句老话说得好: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其实这句话在当今社会现实条件下的解读应该加入“互文”,跟一个不适合的女性走入婚姻,在职业道路的选择上出现重大失误,对男人女人都有堪比另一种糟糕情况的恶性后果。

无论是组建新生家庭的选择,还是事业方向的明确,都是对自己的一生有持续影响的大事。

在爱情探索的这条路上并不总是美好,我们可能会遭遇被拒绝、失望、幻想破灭的痛苦,由于这样那样的顾虑,不知道跟谁诉说。既害怕暴露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脆弱和多愁善感,又恐惧对安慰的满怀期待再一次以落空收场。

对于职场菜鸟,现实的社会并不会像学校一样对我们那么宽容。即便抱着学习和摸索的心态,我们可能并不会受到以前那么多的鼓励和赞赏,更多的可能是挫折、打击和自我怀疑。

回想刚毕业那会,加班结束,晚上搭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出了地铁站一步一步挨回出租屋。独自一人吃着将就的外卖盒饭,累得连澡都不想洗,只想倒在床上睡个好觉。

这种感受,说了矫情,不说憋屈。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对自我进行探索,还要学会如何保持一段亲密关系,如何跟陌生人沟通合作,如何跟这个世界打交道。

耐心和好奇

没有人是不会迷茫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总是会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这时候我们需要耐心,耐心地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大四刚开始找工作那会儿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在哪个城市立足。只好硬着头皮一家一家地面试,看自己到底能拿几个offer。

后来阴差阳错地还是回到深圳这座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城市,结果在现在看来还不错。

刚毕业开始工作那段时间很缺钱,起薪不高的同时试用期还得打八折,除去房租、伙食费和交通费,几乎就不剩什么钱了。一直到工作满一年,手里除了多了台笔记本电脑,存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时候晚上会睡不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存的下钱,哪怕只是实现“超市财务自由”也好。

这段时间情况渐渐好起来了,每个月都会固定有钱能存下来,而且消费也没有以前绑手绑脚的。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选择住的更好一点,而且该有的东西基本都有了。

有的时候还是会想着房子首付的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有,尤其是在深圳这块房价全国第一的土地上。不过我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想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职业际遇也不一样。有的人现在可以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条件。

而有的人,像我,现在还不是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了避免无谓的焦虑,需要更多地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

今天的话题是探讨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到达一个程度。正如之前所说的,理解世界会遇到意料不及的麻烦和挫折,会伤心,会失落,甚至会黯然心碎。

那究竟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坚持下去,而不是像行尸走肉一般虽然活着,但跟死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是好奇。

人生不是一个沿着固定路线、按部就班的流程图,更像是一个充满新奇的神秘花园。

世界这么大,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你会不会感到好奇,好奇其他地方是个什么样子?世界上这么多不同的人,你会不会感到好奇,好奇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好奇给我们带来可能性,驱使我们去尝试接触新鲜事物和交往陌生朋友,寻找对世界新的理解和情感的交流。

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如果感到迷茫,希望我们都能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眼前的迷雾散开,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更希望我们都能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哪怕遭遇再多的不如意,都还能鼓起勇气探索自我、探索世界。

半年庸俗

发表于 2016/06/29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编时注:此文初次再编于2017年12月25日,与一年多前的不知所措状态大相径庭。只有正确地勇敢地面对过去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的自己。

前几天有人在公众号留言问我说,最近文章更新慢了,忙些什么呢。

我没好意思回答,难道要如实说自己过了六个月的没有目标的生活,混了半年的日子吗?想了想,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写文章断断续续不说,质量也不甚满意。有的时候想写来着,酝酿了半天,找不到状态就干脆不写了。

不是没有尝试过。聚餐,聊天,逛街,唱K,认识新朋友,去别的城市走走。每次出发之前都挺期待的,可是每次结束都无一不以失望收场。也不是说每次都一点收获都没有,可是我更怀念以前可以一个人待着的日子。每天下班之后回到住的地方,洗完澡之后就开始看书写东西,偶尔回复一下公众号的留言。周末我可以完全不出门,想休息的时候就窝在床上看视频看网络小说,想干活的时候就继续看书写东西。

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外向者的手上。他们热爱旅游,喜欢美食,总是一群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以前的QQ空间,现在的朋友圈,都是他们的身影。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不要这么宅,应该多出去,去尝试一下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

经过尝试和反思,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可能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些事。就像在之前文章说过的那样,每个人擅长的跟世界互动的方式是不同的。别人喜欢的东西,别人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的活动,并不一定适合你。逼着自己去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这就叫庸俗。假装自己喜欢少数人才喜欢的东西,一般都是在附庸风雅。

以前我不懂,什么叫“勇敢做自己”,总觉得这句话特别装。现在才知道,能够不管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参加自己讨厌的活动,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上一页1…2526

253 日志
6 分类
© 2017 — 2025 李文业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粤ICP备17160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