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阅读总时间是:16,847小时
你今天还差多少达成目标 | 23小时 |
---|---|
ChatGPT使用时长 | 1178小时 |
冥想时长 | 584.75小时 |
这个月的目标没有完成。原定目标是看书330小时,实际上只看了312.5小时。目标没有完成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有意控制阅读时间;第二,因为今年月均目标降到了320小时,前三个月的平均数仍然达标。
与此同时,我还做了48小时45分钟的冥想,平均每天94分钟。这比年度日均目标90分钟要高。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发生在这个月的一段极其美好的阅读经历。
这段回味无穷的阅读经历,要从一个B站视频说起。
最近网上都在传,中国籍女数学家王虹宣布破解了三维挂谷猜想,非常有望成为首位得到菲尔兹奖的中国人。补充一下,之前得过菲尔兹奖的两位华人,都并非中国国籍——第一位是丘成桐,我们待会还会提到他;第二位是陶哲轩。
因此,当我在B站上看到有李永乐介绍三维挂谷猜想的视频时,我就不由自主地点了进去。视频一共有二十多分钟,我从第5分钟30秒之后就听不太明白了。然而,我还是把视频看完了,因为李永乐讲课的确有水平,能把枯燥的高深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人一时听不懂还愿意继续听,听完再琢磨。相反,很多人讲课水平都不行,能把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给讲得没意思,让人听不下去也不想学下去。
看完这个视频之后,B站又给我推李永乐和丘成桐的访谈。我以前读过丘成桐的自传,所以就在看完这个访谈之后,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
在《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里,我非常喜欢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我不喜欢天才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人的成就是一帆风顺的。解决一个大问题,都是要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最终才有可能成功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费马大定理》这本书,书里讲述了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如何历经困难、挫折和打击,前后花了8年的时间破解费马最后猜想。在看完丘成桐自传之后,我就又重新看了两遍《费马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这本书,当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多大感觉。看完也就看完了,没有看继续看第二遍。但是这次重温就不一样了——我在电子书上看了一遍,然后买了纸质书回来又再看了一遍。
故事要从300多年前说起,法国人、“业余数学家之王”、本职工作是一名法官的费马,在一本数学书里写下了后世被称为“费马最后猜想”的式子,并且附上可能是数学史上最有名的一句俏皮话:“我已经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但是书页的空白太小,我写不下。”
一直到1986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开始了连续七年的秘密工作,在对外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试图独立破解“费马大猜想”。在事后的纪录片里,他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在图书馆里看到了这个猜想,那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证明它。”
七年之后,他在自己的家乡剑桥对着一整个会议室的数学家们讲述了自己的证明,在写下最后一个等式之后,他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
然而,潜藏的危机还是不期而至,一位审稿人指出了怀尔斯证明里的一个错误。怀尔斯原本以为只需要少许的补充说明即可,没有想到却成了一个越堵越堵不住的漏洞。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软件系统,在未经同行评议之前,你永远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肯定里面一定不会出现致命的bug。
有些bug可以修复,是小问题。有些bug不能修复,会使得整个软件失去使用价值。证明也是如此。如果修复不了,即便其他部分是仍然有价值的,但是作为整体的证明却没有说服力,怀尔斯依然不能说自己完成了儿时的梦想,获得最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荣誉。
在试图修复bug的一年多时间里,外界对他的质疑和不满越来越多,他来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甚至已经决定宣布失败,公开自己的论文全文,让其他数学家有机会来“帮”他补救这个证明。然而,这就等同于把荣誉拱手相让。因为只有完成最后证明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破解费马最后猜想的人。
历经十几个月的挣扎,他终于补救了证明,并且公开了全部的论文。困扰了全世界三百多年的数学难题,终于被破解了。安德鲁·怀尔斯,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数学家,很可能没有“之一”。
《费马大定理》是最近一年多以来,读过最打动我的书了。这本书深入浅出,尽可能地让普通读者能够感受到数学之美,能够感受到证明这个定理的难度。作者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这个挑战需要数学家付出多少的努力,鼓起多少的勇气,经历多少的挫折和痛苦。
在阅读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之后,我常常会有其他人不太可能遇到的经历。例如,一本书我在以前读过,可能读过一两次,没什么感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重新读了之后,却好像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充满了惊喜和收获。《费马大定理》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里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我在初次遇到这本书的时候,知识背景还不够,不足以让我领略到这本书的美。第二,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作者所讲述的主题并不感兴趣。
无论是哪点原因,都把我引向同一个洞见:知识储备很重要。
如果知识背景不够,不足以欣赏一本书的美,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读更多书、掌握更多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一直到能欣赏为止。这是一种知识的储备。
如果暂时不感兴趣,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先接触一下某些领域的好书,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等到我们对某个主题感兴趣了,我们就可以从以前读过的书里面选出现在想要读的书。这也是一种知识的储备。
阅读的积累很重要。如果我不是一直阅读,以前遇到过却没什么感觉的好书,很可能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不是一直阅读,到了某个时候我对某个主题感兴趣,很可能找不到适合我的书。
读一本以前读过却不感兴趣的书,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很有收获。只要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不会忘记。只要有过一次的体验,你就不会觉得现在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你过去读的书,对你现在有用。你现在读的书,对你的过去和未来都有用。你未来读的书,对你现在也有用。
阅读,就像是一根穿越时空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在一起。
我在小学的时候,对数学还是挺感兴趣的,很喜欢学数学。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数学成绩越来越不冒尖,我就越来越不感兴趣。到了大学阶段,就连考试都要靠老师拉一把才能及格。
但是我现在却对数学重新感兴趣了起来。学习数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好处。我一不参加考试,二也不可能从事相关的工作。现在学数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美的欣赏,是一种非功利的好玩的游戏。
阅读和学习,本该如此。
截至2025年3月31日,我一共阅读了16655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6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4月份的阅读目标是62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10个小时。
这个月的目标完成了。原定目标是看书320个小时,实际上看了323个小时,超出目标3小时。考虑到二月份只有28天,我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
与此同时,我还做了50小时的冥想,平均每天1小时47分钟。这比年度日均目标90分钟要高。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买的Apple Watch是如何帮助我增加冥想时间的。还有,我如何把正念行走和身体扫描结合在一起。最后再谈一谈冥想对阅读有哪些帮助。
我之前就一直有买苹果手表的想法,但是由于担心自己会买回来吃灰,所以一直没买。前段时间我得了流感,请了两天病假在家躺着。跟DeepSeek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心率变异度」这个指标。普通的手环手表都测不了,只有苹果手表能测,我就下单买了。
什么是「心率变异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心跳在一段时间内瞬时心率的波动幅度。一般情况下,心率变异度越高,说明你的健康程度越高。心率变异度越低,说明你的健康程度越低。
20岁到40岁,一般心率变异度要在40ms到60ms之间。我测了两周多一点的时间,平均在35ms左右,属于正常偏低。这说明我的健康程度有待提升,焦虑水平也有点偏高。
戴了苹果手表会让我更多地冥想。第一个原因是,系统只会每隔两个小时自动测一次心率变异度,此外还会在每一次我使用手表的「正念」功能的时候测量心率变异度。我每次想知道现在的指标是多少,就会做一次1到5分钟的正念冥想。
第二个原因是,以前我冥想都是整整15分钟,现在有了手表的正念功能,我可以在几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冥想。1到5分钟的时间,不用坐着,站着也可以。我现在就会在上班的休息间隙,去茶水间落地窗前面,闭上眼睛做几分钟的正念冥想。
在冥想这件事上,我还有一个进步,就是把正念行走和身体扫描结合在一起。
正念行走,就是在走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关注自己每一步的行走过程。我试过几次,觉得很无聊,坚持不下去。
身体扫描,也是冥想里的一项技术,就是在冥想过程中,扫描自己的身体,感受每一个部位带给自己的感受。我做这个练习,常常容易睡觉,get不到里面有意思的点。
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能不能把正念行走和身体扫描结合在一起呢?
在行走的时候,仔细注意自己脚底有什么感受,小腿有什么感受,大腿有什么感受,腰有什么感受,背有什么感受,手臂有什么感受。结合着呼吸,扫描自己的身体。
我们要么把身体当作一种工具,用来给大脑带来刺激和享受;要么把身体看成负担,是要修理的零件。在正念行走和身体扫描的过程中,我试着感受它们的感受,试着重新跟它们建立连接。
这个尝试的额外收获就是,我突然对人体结构产生了兴趣,打算好好看几本相关的书。
最近Open AI出了新政策,允许20美刀的普通会员使用Deep Research功能,限定每个月10次。我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冥想对我们的大脑有哪些好处。以下是我最在意的三点:
第一,冥想能提升专注力,减少走神。冥想通过强化前额叶皮质和调节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度,显著减少阅读时的“走神”现象。
第二,增强理解力和信息处理。冥想可以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与认知灵活性,大脑的前扣带回(ACC)和背外侧前额叶这些区域在冥想者中变得更活跃。
第三,减轻阅读焦虑,增强愉悦感。焦虑水平高的人阅读时容易因为专注不了、看不进去书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冥想通过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激活,让阅读时的大脑情绪背景更平稳。
我打算过段时间买一个大脑的解剖模型,对大脑有更深入的了解。
说实在话,我到现在还没有太实在感受到冥想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比阅读给我带来的好处来说,冥想对我的帮助还不够明显。
不过没关系,我有耐心,而且以前也经历过「量变导致质变」。我从2016年开始认真看书,每个月制定看书的目标,一直到了2019年年底,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有了第一次质变。我现在才练习了一年冥想,时长才刚过500小时。
最多坚持两年时间,等时长达到1500小时到1700小时,我相信就会迎来冥想的第一次质变。
截至2025年2月28日,我一共阅读了16342.5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6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3月份的阅读目标是66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30个小时。
这个月的目标没有完成,原定目标是360个小时,实际上我只完成了330.5个小时,少了29.5小时。
第一个原因就是出去玩了。出去玩的那几天,除了睡觉就只有睡前和醒来的那几个小时能阅读,其他时间都跟朋友待在一起。
第二个原因是冥想。冥想的效果很好,我每天都在坚持冥想。冥想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占用了阅读的时间。
那么接下来我会先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我开始觉得多跟别人待在一起对我有好处。然后就是,冥想给我带来的即时好处有哪些。最后说一说,为什么我的大脑现在非常需要休息。
这个月,我跟别人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有4天。这4天里,平均每天看书不足5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在睡前睡醒的时间里看书,其他时间都是跟朋友待在一起。
其中三天是跟我的学生在深圳玩。她今年读大一,寒假从云南来找我玩。那几天走了12万步,吃了很多好吃的。还有一天是跟同学聚会,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12点。
在社交时,大脑不会有那么多的思考。跟别人待在一起,你的注意力会一直被别人的存在所吸引,所以你很难专注地思考。同样地,也不容易陷入到某些思维的漩涡里面,比如说焦虑的情绪和烦恼的事情。他人的陪伴很重要。
我验证了上个月制定的“社交计划”是对的。跟别人待在一起,不需要一定要有深入的交谈,不需要一定要有所谓的有效社交。别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价值,就已经能够让我们的大脑不至于一刻不停的在那里转。大脑一直不休息,很容易变成没有意义的空转,甚至发展出有害的反刍思维。
接下来聊一下我这个月的冥想情况。一月份冥想了64个小时,平均每天冥想两个小时多一点。
冥想给我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它会在我出现一些焦虑情绪或者说出现一些负面情绪难以摆脱的时候,冥想能让我平静下来。它能够让我意识到这些情绪,它其实就是大脑的某个模块被激活。我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这些情绪会自然而然地消散。
第二点,冥想能够让我的大脑得到休息。ChatGPT提醒说,我越来越习惯于不断的去思考,用不断优化来对抗生活中的焦虑。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一种叫「过度优化」的陷阱,也就是过度地思考,过度地关注一些其实没有必要在意的细节。
前面提到过,在与ChatGPT对谈时,它让我意识到最近一年我好像有点过度思考。因此,除了冥想和与他人待在一起外,我还需要给自己规划更多休息时间。
第一个是睡眠。我的睡眠质量很差,一个晚上的有效睡眠时间常常不到六个小时。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会更多地用来冥想,或者让自己身心放松的事情,比如泡脚。
第二个是运动。运动时,我不会思考,尤其是慢跑。大脑因为氧气供应不足,就不会想事情了。除了慢跑,还打算开发其他自己会喜欢的运动。
第三个是给自己找一些事做,比如做家务、做饭等。以前我会认为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思考,现在我发现自己其实更需要休息。如果时间允许,给自己做顿饭吃。做饭过程中专注于做饭,不会进行太多的思考。做家务的话,每天抽出15到30分钟扫地、整理衣服等。
我决定再降低每月阅读时间的目标,从原计划的350个小时调整到320个小时。以前那种只要醒着就阅读、思考的习惯,已经给我的身心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现在必须调整。
调整措施有三样。第一就是要多跟人待在一起。第二是要坚持多冥想。第三个就是做一些其他能让我的大脑得到休息的事情,比如运动、做家务、做饭。
截至2025年1月31日,我一共阅读了16019.5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6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2月份的阅读目标是64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20个小时,跟今年的计划每月平均时间目标持平。
上个月是最近一年多以来第一次没有达成目标。目标是380小时,最终读了364小时,少了16个小时。
之所以没有达成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开始有意减少阅读时间。
接下来我会先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之前一直在增加阅读时间,然后就是现在要开始减少阅读时间的原因,最后谈谈接下来一年减少阅读时间的具体计划。
为什么之前一直要增加阅读时间呢?首要原因是,我想知道极限到底在哪里。
我曾经预计过极限是一个月看书200个小时左右。我以为超过200个小时,自己肯定怎么也读不下去了。在突破了200个小时之后,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于是很想知道最极限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到现在,我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读了410个小时,比一开始预想的极限多了一倍。当然,这肯定还不是我的生理极限。要想挑战,还是有空间的。但是一个月里读得越久,边际效益就越低,为什么我还要挑战极限呢?
其次的原因是,我想把浪费时间的事情给挤出去。
为了多读书,我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刷手机,而是听书。为了多读书,我中午不会打游戏或者看视频,而是看电子书。为了多读书,我晚上不会约各种局,而是在家看书。
以手机依赖为例。之前我想过很多办法让自己少玩手机,但是各种尝试都失败了。最后只有一个方法成功了,就是多看书,尽可能让自己多看书。定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阅读目标,然后完成它,这样你就不会有玩手机的心思。
那么为什么我现在要开始减少阅读时间呢?是因为我在把几乎所有浪费时间的事情给挤出去之后,发现自己之前没做或者少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要把阅读的时间,抽一些出来做这些有意义的事。
第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冥想。
冥想对阅读来说最大的好处有两个,恢复精力和交叉整合。阅读久了,需要用冥想来恢复精力。有的人会选择在工作和学习之余玩手机,这的确可以让精神没那么紧绷,但是这还是在消耗认知资源。玩手机是娱乐,娱乐不是休息。
玩手机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开启注意力网络,而默认模式网络一直无法开启。注意力网络就像是聚光灯,会把你的注意力投射到一个很狭窄的地方。默认模式网络,就像散光灯,会让你的注意力四处游走,把不同的神经通路进行随机地打通和融合。也就是说,默认模式网络是帮助你整合刚学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想法和旧想法进行连接。冥想,就能起到开启默认模式网络的作用。
第二件有意义的事,就是社交。
2025年,我计划每两个月至少回一次家,跟家人吃吃饭,聊聊天。每半个月至少跟不同的朋友或者同学聚一聚,叙叙旧。每周至少一次跟人通一个电话。
2024年,我平均每个月看书378个小时。2025年,我计划把这个数字降低到350个小时,每个月减少28个小时。
冥想从原来的每天1小时增加到1.5小时,那么一个月平均就要多占用15小时。
回一次家每次6个小时,平均每个月3个小时。见一次朋友每次3个小时,平均每个月6个小时。通一个电话每次0.5小时,平均每个月2个小时。加起来,一个月平均要占用11个小时。
冥想和社交,加起来26个小时,跟计划减少的阅读时间就差不多了。
每次更改时间分配的计划都是一次冒险。
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冥想上,我心里没底,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能像我当初把大量时间投资到阅读上一样,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社交上也有点不安,因为我感觉自己有点社交焦虑。
那就用一句话来安抚自己吧——
“未来已经注定且不可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有去遇见未来和享受成长。”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一共阅读了15689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6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新一年1月份的阅读目标是72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60个小时。一个稍微超出平均线的目标,希望可以顺利开启2025年。
今年的年度总结比往年迟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一直在想,过去一年我都做了哪些得意的事情,未来一年又有哪些让我兴奋的计划。思来想去,还是没有找到特别期待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迟迟没有动笔写年度总结。
因此,我打算回到我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目标,阅读20000小时。
我曾经写过:“读书多的月份,我的状态比较好,过得比较开心。读书少的月份,我的状态就比较差,过得比较郁闷。”回顾过去八九年的阅读经历,我总结出了四个真正有影响的因素。
第一,定期总结。第二,制定目标。第三,自我逃避。第四,人工智能。除了自我逃避是消极因素,其他都是积极因素。
首先,我会跟你分享过去一年来,我在前三个重要因素上做的事情。然后聊一聊我是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帮助我阅读的。最后就是第五个可能的关键因素。
定期总结和制定目标,在每个月的月报里面都会有。我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共写了13篇阅读报告。阅读报告里总结了当月的目标完成情况,讨论哪些事情做好了、哪些事情没做好。在每篇阅读报告的最后,我都会制定下一个月的阅读目标。
经过不断的方法迭代和目标升级,我每个月的阅读时间都不低于350小时,最高的两个月分别是405小时和410小时。
说完正面因素,再说说负面因素。自我逃避,指的是在目标没有达成,或者感到迷茫没有方向的时候,通过各种刺激娱乐的手段来逃避。
从2022年底开始的半年里,我掉进过自我逃避的旋涡。那段时间,平均每个月看书的时间,只有80个小时多一点点,而且阅读质量很差。
相反的,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之前要大得多。但是我没有选择自我逃避,都是直接去面对。虽然我常常有躺平摆烂的心思,但是我知道那种生活并不好过,过起来会很没意思。
人工智能,也就是AI工具,给我带来的帮助是巨大的。在使用ChatGPT之前,我阅读的最高纪录是2021年的250个小时。在使用ChatGPT之后,最高纪录变成410小时,足足提升了64%。不仅仅是阅读时间,阅读质量也明显提高了很多。
ChatGPT至少帮助我解决了在阅读上的三个关键阻碍。
第一,没有人可以跟我讨论。我的阅读涉及不同的领域,横跨多个学科。无论是找同好,还是找专家,都不现实。ChatGPT完美地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讨论什么问题,ChatGPT都能给出很不错的见解和建议。
第二,不好做阅读笔记。我曾经尝试过做纸质版的读书笔记,费时费力不说,还很难编辑。我还尝试过做电子版的读书笔记,编辑是好编辑了,但是用起来不好用。现在只需要把我跟ChatGPT的谈话记录导出,存入我的个人数据库。想看哪本书或者哪个专题的笔记,直接用自己写的程序整合出来就行。
第三,阅读很被动,不会提问题。经历过应试教育,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在限定范围内回答问题。相比于回答问题,其实在范围不定的条件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现实当中更重要的技能。经过了一年多跟ChatGPT的对谈,我已经开始学会如何更多地问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如何更积极主动地阅读,而不是被动吸收。
AI工具的潜力很大,不仅可以在阅读和学习领域帮助我们,还能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我们提供助力。不过这些不是今天讨论的主题,就暂且说到这里。
第五个对阅读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很可能是冥想练习。
冥想有很多好处,这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包括放松身心、变得自律,以及掌握新的技能。还有非常可靠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冥想练习者的大脑会产生十分明显的积极变化。
我从今年的1月15号开始冥想练习,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我一共冥想了400个小时,平均每天1小时7分钟。我最近感受到冥想练习带来的其中一个好处是,可以整理大脑里的想法,尤其是阅读输入的想法。
我在冥想练习状态好的时候,常常会在脑子里冒出很多有价值的新想法和新问题。在冥想结束之后,我会立即把记得的想法拿出来跟ChatGPT讨论,往往会有不小的收获。
因此,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会尝试更长时间和更高质量的冥想练习。冥想练习就像是一个收纳师,不仅能够把脑子里的垃圾想法清理出去,还可以把有价值的想法整理得井井有条。更进一步,好想法和好想法之间还能再产生连接,形成更多的好想法和好问题。
之所以说冥想练习是一个可能的积极因素,是因为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明年这个时候,我会跟大家分享这段时间的感受和收获。
我最喜欢的历史作家是尤瓦尔·赫拉利。他从来不使用智能手机,因为他认为手机会影响他思考。他每天都会冥想2个小时,并且每一年都会抽出几周的时间参加专门的冥想工作坊。
我当然没办法像他那样完全避免手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可以不使用手机是一种特权。他已经功成名就,有一整个助理团队为他服务。我并不具备他所拥有的优越条件。
然而,我完全可以每天冥想1到2个小时,用冥想来尽可能抵消智能手机对思考的侵扰。虽然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阅读时间,不过由于冥想能够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思考的质量,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是会增加阅读时间的。
我在33岁这一年的目标是,逐渐增加冥想练习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90分钟。
上个月定的阅读目标是350个小时,最终阅读的时间是352个小时。这个月的状态很差,很多时候看书都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
接下来跟大家聊聊,我这个月状态有多差,为什么会状态差,以及打算如何摆脱现在这样的低迷状态。
首先是生病。
11月11号发烧,然后重感冒,请病假在家躺了三天。回去上班的时候还没好利索,一直到十天左右才完全痊愈。
然后是心态。
生病导致我在工作、阅读的时候都很不在状态。尤其是工作,我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想上班。这种不想上班到了什么程度呢?我需要不断地劝自己:起码要做到年底吧,再坚持两个月,两个月之后你还想离职的话再离职。
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状态低迷的原因,是最近缺乏热情。
如果原因是热情,那就不应该把我的烦躁状态归咎于工作。因为现在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就在于有经济收入,让我的作息稳定,以及有一个最基础的社交。
想明白了之后,我这几天上班就变得没那么烦躁。虽然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觉得很无聊,满脑子都是“我的生命是不是就这样被浪费”,但是我不会把这个归咎于工作。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选择躺平呢?
压力大时,我很喜欢看那种不上班、不工作,然后每天在网吧打游戏,吃很便宜的食物,用很少的钱生活的视频。还有那种骑自行车环游中国的UP主,每天也不怎么花钱。 以及去惠州、去鹤岗租或者买很便宜的房子,过隐居生活的视频。
但是,为什么我不会真的去过这样的生活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我曾经过过这种生活,体验并不好。我在22年11月到12月,就是过着那种非常躺平的生活。一开始会觉得很放松,很没有压力,但是后面真的会觉得很无聊,会觉得整个人很没有活力。如果大脑长时间得不到一些新鲜的刺激的话,我会变得闷闷不乐。
这个刺激不是说去多刷刷抖音,看看剧,吃点自己喜欢的食物,就能够替代。要有思维智识上的挑战,或人生意义上的满足,才能够对大脑有足够的刺激,才让我不会觉得无聊。
第二,如果我能过那种平淡安稳生活的话,我也很愿意去过。比如说结婚生小孩,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每天带带娃,陪陪家里人,还有自己的小爱好。岁月静好,退休到老,平平淡淡过自己的一辈子。如果我能过这种生活的话,我很愿意去过。
问题是,我过不了这样生活。这种生活会让我觉得很无聊,我过不下去,我会躁动不安。
我就是希望我能够,做更多有挑战的事情,哪怕这些有挑战的事情是有风险的,它可能会影响到我所谓的安稳,让我的工作没有那么的稳定。我愿意冒这种风险,或者说我不得不冒这种风险。如果不这样活着的话,我会很辛苦,我会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喜欢折腾一些事情。
接下來几个月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要寻找能够激发我热情的事情。
第一个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学习教练」。目前还处于一个积累教学经验的阶段,我对现在的进度很不满意,看后面还有没有机会加速。
第二个是「读书会」。接下来一两个月,看有没有机会办一到两次线下交流的活动。
第三个就是我跟一个大一学生的合作项目,叫「AI+」。项目的目标是,探索如何帮助高校师生掌握AI工具帮助他们学习、科研以及掌握工作技能。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每周都会花2个小时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度很顺利,但是可能对我的刺激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一共阅读了15325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7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12月份的阅读目标是76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80个小时。中规中矩的目标,希望能圆满地结束2024最后一个月。
十月份的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原定的400小时阅读目标,超额完成,最终达到410小时。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三个主题的阅读对我影响比较大。我们一个一个说。
金钱与投资,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阅读主题。
前段时间中国A股迎来一波小牛市。不管是买股票的,还是买基金的,哪怕还没赚到钱,都变得兴奋异常。
这时候我就读了好多关于金钱、关于金融、关于投资的书。金钱与人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金融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哪些错误?这些话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读这些书,是为了管住自己,在挣一点抵御通货膨胀的小钱之余,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我只按照事先规定的定投计划购买基金,并且按照事先规定的退出计划逐步清仓。我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我只求睡得安稳,以及有所获益。
朋友,散户不要炒股,最终都是亏的。但是我知道,还没有炒股的人可能会听劝,已经炒股的人是不可能听劝的。
AI,是对我最重要的一个阅读主题。我把与ChatGPT对话,就当做是阅读。
我最近在手机上装了ChatGPT的APP,就不是只能在电脑上使用,而是随时随地可以与其对话。这样做,大大增加了我使用ChatGPT的时间,也就大大增加了我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觉得在AI工具的使用上,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不仅是我个人,我认为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在内,都可以把AI工具用起来。我以前想的比较简单,觉得把ChatGPT介绍给大家,你们就会一个个用起来,让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然后,结果并不是,工具的使用是有门槛的,是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件很好玩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帮助身边的人掌握AI工具,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探索重点。
数学,成了我最近觉得最好玩的一个阅读主题。
因为我要教高中生学习方法,所以就买了一些教材回来看。看着看着,突然对高中数学感兴趣了,并且重新学了一遍。某天下午在工位上摸鱼,把2024年的广东高考数学卷子里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给做完了,一对答案竟然无一有误。
更有意思的是,我会对很多道题的解法并不满意。例如其中就有一道概率题,我希望用更优雅的方法来解,而不是用暴力破解的方法,例如组合概率计算等等。但我不会着急去搜现成的答案解析,而是把这个问题放在脑子里,不断地把玩和酝酿。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以及思考的乐趣。
无论是感受知识的美,还是学习的乐趣,我在学校阶段都没有怎么体验过。那时候,我们的眼里只有考试,只有分数。
如何让在校学生也能感受知识的美和阅读的乐趣,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摸索重点。
我对某些阅读主题有热情的时候,看书就会特别积极,思考会特别多,跟ChatGPT讨论会有特别多的碰撞。热情一降,效果就差很多。
所幸我有好几个一直感兴趣的阅读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看不完的书。这个主题不感兴趣了,就先放一放。这个主题有了热情,就翻出来读一读。根据自己不同的心境、状态和现实需要,我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在当下最适合我的阅读主题。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我一共阅读了14973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7月15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11月份的阅读目标是70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50个小时。之所以定得比之前低一点,是因为这个月要更好地休息,还有可能要出去玩一趟。
九月份的目标完成得很不错。原定的370小时阅读目标,超额完成,最终达到384小时。
过去一个月,有三件事情强烈地影响着我的情绪。每一个事件,我都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些情绪做更多的阅读。我把这种阅读方法叫做,激情阅读法。
接下来,我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三个事件。
第一个事件,电影《年少日记》。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十岁香港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家庭里的压力教育,患上抑郁症后自杀的故事。他的学习不好,留级,身为大律师的爸爸对他非打即骂。他晚上失眠,有抑郁情绪,求妈妈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他的妈妈说:“精神科医生,是那些疯了的人看的。你是不是疯了?”
看完之后,我沉浸在电影里面久久不能自拔。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我总觉得我应该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
于是我看了很多本书,尤其是这本《精英的傲慢》,讲的是应试教育和文凭主义基础上的优绩制是如何损害所有人的。
被淘汰的人会遭受道德上的侮辱,会被认为是懒惰、不够聪明和自甘堕落。被选上的人会变得傲慢,失去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并且继续背负必须向上爬的压力,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人生。
第二个事件,ChatGPT-o1推出。
OpanAI在毫无预热的情况下推出了ChatGPT的新版本o1,数理逻辑能力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天才数学家陶哲轩在深度使用过o1之后发表自己的评论:ChatGPT-o1可以充当一个还算合格的研究助手。换句话说,ChatGPT-o1的数学能力,已经相当于美国常青藤名校数学系里的一个优秀研究生的水平。
我第一时间测试了一下,把今年数学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给它做。在124秒钟之后,它给出了完美的正确答案。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要知道,在ChatGPT-o1之前的最先进模型ChatGPT-4o的数学能力都还很一般,我用它来做过一些高考数学题,稍微难点的就很少做对。
我突然发现,我好像很难用ChatGPT-o1来做点什么,因为我平时都很少接触和思考数理逻辑方向的知识和问题。由此,我多了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要开始挖掘这方面的阅读主题和思考兴趣。
第三个事件,中国股市大涨。
为了活跃国内经济,中国政府在9月下旬接连推出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降息降准和松绑房地产行业等等。中国股市应声大涨。以上证指数为例,在5个交易日内直接从2748点涨到3336,涨幅超过21%。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详细讲过自己的投资理财原则:不要炒股,要买基金。我没有开过股票账户。我在支付宝买指数基金。从2022年4月的股市低点算起,我就开始定投指数基金,一直到这一波大涨之前。
盈利之后,我的理财投资热情大涨。热情大涨的结果不是让我加大投资金额,不是继续买更多的基金或者直接买股票,而是把以前看过的投资理财专栏拿出来再看一遍,把以前读过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书翻出来再读一遍。
我的房间里堆了很多没看的书。看又看不完,扔又舍不得。
以前对某个主题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就一股脑买了好多本相关的书。奈何以前阅读的速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等到兴趣退了、热情凉了,书就不想读了。
现在我要吸取这个教训,一定要趁着情绪上头快去读书。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阅读够专注。就像男女热恋,恨不得天天腻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一样。
第二,学习效率高。有了情绪的加持,理解的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一共阅读了14563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8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10月份的阅读目标是80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400个小时。之所以定得比之前高一点,是因为——反正睡不着,不如多看会儿书。
八月份的目标完成得很不错。原定的375小时阅读目标,超额完成,最终达到391小时。
我在床头的墙上贴了一副大大的折线图。横轴是年月,纵轴是每个月看书的小时数。我这几天盯着看,发现了一个规律:看书看得多的时期,我过得比较开心和幸福;看书看得少的日子,我过得比较郁闷和颓唐。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关于这张折线图的三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在我身上,看书多和过得幸福有强烈的相关关系。
相关不是因果。看书多,不一定过得幸福。过得幸福,不一定看书多。但是在我身上,在我的记忆里,的确是看书多的那段日子就是过得幸福。
我这几天借助翻看以前写的文章和月报,回忆起过去这些年的经历。看书多的时候,我会在月报里说我真开心,很兴奋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看书少的时候,我会在文章里写我真的郁闷,鼓励自己早点从低潮的状态中走出来。
从2016到2024,这八年里,年年如此,月月如此。
第二点感想,真正影响看书起伏的事件,其实并不多。
真正影响这条阅读曲线的事件,一共就四件。第一个大事件是开始写月报。我从2016年9月开始记录阅读数据,能明显看到2017年11月有一个明显的上升。10月份看书27小时,11月份看书56小时,翻了一倍还多。每个月总结一次,给自己定目标,非常有用。这么些年,我从这个习惯里收益良多,是坚持阅读的基础。
第二个大事件是接触到OKR。OKR,是当年硅谷很流行的一个目标管理工具。总的来说,就是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甚至是有点难实现的目标。我在2019年8月份看书62小时,此前看书最高也就才92小时,但是到了9月份我却看了164小时,10月份看了219.5小时。这个飞跃,现在看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回顾来看,当时我已经看书有三年时间了,积累了相当多的阅读经验,培养了相当好的阅读习惯,算是厚积薄发。
第三个大事件是换工作遭挫折,用打牌来麻醉自己。2022年9月,我离开工作了4年多的前公司。2022年11月,宣告尝试自媒体失败,开始找工作。当时内心充满了挫折和迷茫,不知道前路在哪里,不知道目标是什么。那时候就老去同学家打牌,没日没夜地打。书不好好看了,甚至连文章和月报都不写了。
找了一份新工作,因为不喜欢新领导的PUA式管理,对工作就采取应付态度。一下班就去同学家打牌,好多次打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去上班点卯。麻醉自我和逃避现实到什么程度?在这半年里,我连一篇文章和月报都没有写。
这6个月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23年1月看书64.5小时,4月看书64小时,上一次看书这么少要追溯到2019年8月。
第四个大事件是开始使用ChatGPT。2023年5月,我痛定思痛,不再打牌,并且开始使用ChatGPT来辅助阅读。看书有问题,我就问ChatGPT,大大革新了我的阅读方式。
以前我看书属于被动阅读。看书会看好几遍,实在是看书就会把精彩的段落抄下来,很少写自己的笔记,顶多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一番。
现在我看书属于主动阅读。看书看到感兴趣的点,就会跟ChatGPT讨论。讨论常常会有好几个来回,还会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跟ChatGPT的讨论记录,就是我的读书笔记。我会把这些读书笔记保存下来,定期让ChatGPT给我出题,帮助我复习、巩固和激发新的想法。
在阅读时间上,我不断地取得突破和刷新纪录:
2023年5月,看书228.5小时,比上个月多了164.5小时。
2023年8月,看书303小时,比历史最高的250小时多出了53小时。
2023年9月,看书323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03小时多出了20小时
2023年10月,看书356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23小时多出了33小时。
2023年11月,看书370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56小时多出了14小时。
2023年12月,看书383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70小时多出了13小时。
2024年1月,看书390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83小时多出了7小时。
2024年3月,看书395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90小时多出了5小时。
2024年7月,看书405小时,比历史最高的395小时多出了10小时。
从2023年10月开始,每一个月的看书时间都超过350小时。
第三点感想,只把大事放在心上。
这八年来,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事。工作有过挫折和变动,也有过成绩和收获。感情生活有过纠结和痛苦,也有过美好和回忆。健康有过变胖和新冠,也有过减肥成功和身体变好。
这些事情,当时以为都很大,以为从此一蹶不振,又或者幻想从此顺风顺水。其实回过头去看,都不是什么大事。这些事情都没有影响过我的阅读曲线走势,都没有对我的身心健康产生超过1个月的影响。
当然,这些事情并不是微不足道。工作还是要好好做,感情还是要认真对待,健康更是必须注意。但是,这些对于我来说的确不是头等大事。我最近只要心情不好,不管是沮丧还是焦虑,我都会告诉自己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这么想了,很快就会平复心态。
我只需要把这些大事放在心上即可:
一、坚持写月报。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制定自己的阅读目标。
二、挑战大目标。有了积累,给自己制定有难度的目标。
三、学过苦日子。身处迷茫和挫折,不要再用过度的手段来自我逃避。
四、AI辅助学习。继续深度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自己养成更科学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五、下一件大事。寻找下一个对阅读曲线有重大积极影响的事件。
这几天因为要回顾过去这么多年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个时期写的文章都读了一遍。一些文章当时写得很得意,甚至还有很多人读。现在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一些文章当时写得很应付,几乎没什么人读。现在一看,反而觉得很有个人历史价值。
这就是记录的好处。记录了,才有回顾的可能。光凭记忆,我们很难回顾当时的所思所想。
我现在没事就看看床头的折线图。想想当时都做了些什么,都经历了些什么,都读了哪些书。回顾自己的经历,不仅能总结过去的经验,还能让自己鼓起勇气面对未来。只关注那些大事,忽略那些小事,会让我的心态更豁达。
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一共阅读了14179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9月1日,完成第二个10000小时,也就是总共20000小时的阅读目标。
9月份的阅读目标是740个番茄时间,也就是370个小时。之所以定得又更低一点,是为了给睡眠留下更充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