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不分对错吗
在你的小孩一岁半之前,你就让他们开始看手机看电视了吗?你的小孩吃饭闹腾,你是不是摆一个ipad在他们面前,放动画片给他们看?如果你的小孩很不喜欢某家很好的幼儿园,你还会让他们去上吗?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你是不是会天天催着他们写作业?你会在家里抽烟,或者在外面抽过烟,回来没洗澡就抱你们家小孩吗?在周末,你是不是从来没有带过他们去公园散步、去逛动物园?
如果上面有任何一个问题,你回答Yes的话,可能并不是最正确的做法。你爱你的小孩吗?你肯定爱,而且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那么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父母对他们的爱,以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方式去爱他们。
我很喜欢小孩,所以遇到教育类的好书,也会觉得这个跟我有关系,得好好读一读。如果你已经当了爸爸或者妈妈,我向你推荐以下三本书。
2、潘多拉的魔盒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上瘾》。最让家长们头疼的,就是孩子对电子屏幕上瘾的问题。小孩一看到爸妈拿出手机就要抢着看抖音,不给的话就满地打滚、又哭又闹。吃饭的时候,孩子面前必须摆着一部ipad放动画片,不然他们就不肯好好吃。再长大一些就是玩游戏,他们会想方设法偷着玩躲着玩,根本停不下来。
《上瘾》这本书详细地讲解了,那些电子游戏和程序应用是如何让用户上瘾的,一共分四步:触发、行动、奖励和投入。第一步是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小孩子一看到手机或者ipad,就会想起上次看过很有趣的抖音小视频或者动画片,立马就会想要点开看。第二步是行动,意即在某种回报心怀期待的情况下做出举动。在你帮小孩点开抖音或者其他视频应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两眼放光地盯着屏幕看。第三步是奖励,这里的奖励一定具有不确定性,可能让人失望,也可能带来惊喜。小孩子遇到不喜欢的视频,会摇头、皱眉和撇嘴。一旦遇到喜欢看的视频,他们会笑得特别开心。第四步是投入,投入不是花钱,而是指用户的行为能提升后续服务质量。你让小孩看越多视频,平台就会收集越多的数据,用智能算法推荐越来越多他们喜欢看的视频。
作为曾经的“网瘾少年”,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对电子屏幕一旦上瘾,几乎是不可能戒掉的。况且,在我上大学之前那个年代,可没有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短视频平台和AI算法。美国儿科学会对儿童“荧屏时间”的指导意见是,一岁半之前,一定不能让他们看手机、电脑和电视等各种电子屏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说:“我会严格限制女儿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以前是5分钟,到了5岁之后,我给她延长到了10分钟,但不能再多了。小孩是没有多少自制力的,所以你帮他们严格遵守规则,也是培养他自制力的好机会。所以规则定下来之后,千万不能纵容。”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硅谷的科技精英们,会把自家孩子送进严禁使用任何电子产品的私立学校。
3、做你孩子的顾问
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自驱型成长》。自驱,就是让孩子自己驱动自己去做事,去达成目标。不用爸妈督促,孩子自己就会好好吃饭、好好上学、好好为考试做准备。家长们可能做梦都想让自家小孩变成这样。那么,要如何做到呢?
你要学会让孩子做决定,而且是从小就开始训练他们做决定的能力。白天,你可以问他们说:“晚上咱们家是吃虾仁炒蛋,还是蒜蓉菜心呢?今天轮到你决定。”你可以限定一些选项给他们做选择,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白天问过你要吃什么,晚饭是你自己决定的噢。你可要好好吃饭。”
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如果有好几所学校可以选择,你不妨带着他们都走一遍。考察学校的时候,看看校园环境,观摩在校学生是怎么上课的,跟老师们交流交流。
考察结束后,你可以把最差的选项排除掉,把剩下的所有可选项都提供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即便他们最后选择去的学校,不是你心目中最优的选择,也请你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去上他们自己最想上的那所学校。
你可能会提出异议:“他们还是孩子,看问题哪有我们大人全面。肯定是参考他们的意见,然后还是由家长决定最后上哪所学校。”首先,家长的作用应该是划定安全范围,也就是把那些最不适合的学校给排除掉。你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决定应该由孩子们去做。然后,他们最想上哪所学校,可能是因为一些非常片面的理由,例如他们很喜欢这个学校的环境,或者负责带着你们参观的老师很讨孩子们欢心,甚至讲不出啥原因就是说喜欢。因为这个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所以他们会更乐意去上学。最后,万一后面孩子们改变了想法,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是父母逼着他们选的,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就是说,哪怕他们一开始做的决定并非最优,也能从这次决策中吸取经验教训。
反之,如果什么都是父母决定,孩子们就会觉得都是爸妈说了算,自己的意见并不重要,也就越来越缺乏自我控制感。自我控制感有多重要呢?《自驱型成长》书里写道:“在过去60年里,一项接一项的研究相继表明,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自我控制感——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寿命更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自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自我控制感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这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
4、大脑的规律
推荐的第三本书是,《加油吧,大脑!》。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家长在小孩上小学之前,就报班让他们认识汉字、学算术和学英语,希望可以赢在起跑线上。有多项研究表明,这种做法的确会让他们在一年级的成绩要优于没报班的孩子,但是这个优势会在一两年后迅速被抹平。在此之后,没报班的孩子在学习积极性上会明显高于报班的孩子,而且成绩也会反超。我们国家规定儿童必须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是有科学研究基础的。在6岁之前,孩子们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报那种学知识的班只会得不偿失。
《加油吧,大脑!》里写道:“其实只要有小伙伴一起玩,能接触到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刺激,孩子的大脑就可以正常发育,不需要揠苗助长。孩子的天职是做游戏,最好的老师和玩具就是他的玩伴。”除了不要过早灌输知识之外,家长还要避免以下行为,造成孩子的大脑受到伤害:
第一,长期接触二手烟。任何人都不要在家里抽烟。有抽烟习惯的家长最好在回家之后立刻换衣服、洗澡,以免身上残留的颗粒被小孩吸入。
第二,不健康的饮食,如高脂肪、高糖、缺乏维生素等。
第三,缺乏体育锻炼。家长可以多带小孩出去散步,“遛娃”要勤。
第四,长期沉迷于电子产品。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沉迷,那必须立刻开始限制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5、父母都爱儿女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对吗?中国改革开放才四十多年,物质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到现在其实没多长时间。90后这一代的爸妈,当年普遍都要忙于生计,对我们其实是疏于教育的。他们那一代小时候更穷,很多人都没机会上学,所以就算想教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教。
无论当年我们跟爸妈有过哪些争吵和冲突,现在自己为人父母才知道他们为儿女付出了多少辛苦。起码,我们会认为「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这句话更加准确。
那么我们养育下一代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可能更多地,我们要从书里去寻找理论根据,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看书就是在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你的孩子。
言传不如身教。在看《自驱型成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社会主流观念当成家长,把我们自己当成小孩呢?在做一些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要盲从主流,而是听听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做出决定,哪怕这个决定有可能不是最优的。
在看《上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对各种各样的娱乐APP上瘾了呢?我们先让自己别在饭桌上用手机,先戒掉一无聊就刷微信朋友圈、刷抖音的坏习惯。
在看《加油吧,大脑!》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戒烟,注意健康饮食,以及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做一件事情前,我们问一问自己:“如果是我的孩子这么干,我会乐意看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