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发生的都是好事。
参加了一场难忘的婚礼、工作越来越顺利(转正了)、写了几篇满意的文章、身心状况都在走上坡路。希望自己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继续努力去做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文章写给谁看
大概是在2013年,也就是五年前,我申请了这么一个公众平台账号。
最开始是因为舍友参加了一个跟这有关的比赛,我在旁边听了那么一耳朵。于是乎,也申请了一个用来写代码玩。那时候闲,一玩就玩了几个月,没玩出什么成果,也就搁下了。
不知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一些自己写的东西,还被大学同学嘲笑我说这是小学生写的流水账日记。偶尔还会把网络上的文章,觉得好的就转载出去。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图好玩。
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工作比较清闲,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订阅号上,开始想要有更多的人关注。最后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毫无效果,就不再折腾了。当时写的东西,尝试过无数种主题,现在看来真是乱七八糟。
因为其他事情受到打击,甚至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
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写的文章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让自己感到满意。出现这种变化有两个原因,一是阅读的积累开始显现出效果——只要不太笨,阅读的时候真的有读进去,那么读的越多写的就会越好。二是写作的方向越来越明确。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开始把阅读过程中读到的观点和思想分享给大家,让阅读和写作产生互相促进的化学反应。紧接着,我干脆就把这个订阅号的名称改为“李文业的思考笔记”,把写作中心更加聚焦到我自己身上。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了什么,然后在生活中实践了些什么,从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最后相应地计划采取什么新的行动。最近的文章,基本都沿着这个思路在走。
一开始,我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后来,即便写作语气像是跟其他读者在对话,其实最终的对象还是我自己。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不会觉得写工作月报是一种流水账,而是认真地认为这是对PDCA戴明循环的实践。我不会因为点阅数少得可怜就没有动力,反而会觉得有一百个左右的日常读者已经非常满足了。我不会再怀疑自己写的文章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坚信自己写的这些东西不会速朽,而且还会越写越好。
心里如果没有这么一把尺,做什么事情都会坚持不下去。
上月总结
虽然十月初状态不佳,但是由于后期调整得不错、目标制定比较现实以及十一月头几天还“补”了一些作业,所以完成情况还是不错的。
第一个目标是画出三个流程图。非常简单,已经完成。美中不足的是直觉告诉我可以在这项活动中得到意料之外的启发,却可能是因为量太少、执行时间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引发太多的思考。流程图相关的想法可以记录下来,留待机会合适的时候再继续实践。
第二个目标是积累番茄数。34个技术番茄和26个阅读番茄,加起来刚好达到60个的目标数。
第三个目标是写一篇关于整洁代码的文章。文章分别发在订阅号和博客园,字数接近3000字,目标达成。这是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目标,带来了额外的思考成果,非常满意。
本月目标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认为健康月报不适合单独写,决定在工作月报里把其中一个目标设为健康目标。其实这样做并不算“跑题”,因为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把工作做好的必要条件之一。
早睡早起。越来越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尤其是经历过睡好了和没睡好的对比之后,更加有决心改善自己糟糕的睡眠状况。目标是本月有18天以上的时间在1点前睡着、8点钟醒来,并且当天的精神状态足以应对相当强度的工作学习任务。
积累番茄数。总数125个,至少有60个技术番茄。这个月状态比较好,所以对标的是上上个月的完成数量120个。
写两篇工作相关的感悟,最好有一篇关于测试并且发到博客园。
越觉得自己有小小的进步,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个月的时间比较紧张,给自己安排的任务比较多,希望可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