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三十

1

2010年,在深圳的某个高中校园里,一个瘦弱的男生每天早上五点半就从学生宿舍出来,自己一个人走到操场上。

他会先跑两圈400米,当做是热身。然后开始做俯卧撑20个,仰卧起坐50个,蛙跳50米,这是一组。他每天都要做完三组。三组运动做完之后,汗水几乎都湿透了他的上衣。每次他都会跟自己说:“我真不知道我明天还能不能坚持做完。”他当然能。事实上,他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束的最后一天。

这个男生知道运动会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吗?他不知道。知道锻炼身体能提高记忆力吗?他不知道。知道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不容易病倒吗?他也不是因为这个每天五点半爬起来的。他只是觉得这样好玩。运动完之后,一整天学习都很精神,这就够了。

时间来到十一年之后,这个男生已经长大了,从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好几年,刚过完自己的三十岁生日。最近,他每天下班之后都会打车到深圳湾公园。先看看海,吹吹海风。然后跑个两公里,跑完再走回家。

这次不同的是,跑步之前,他都不知道明天他还能不能坚持;跑完步之后,他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他相信自己第二天还能够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到公司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下班。他相信自己周末两天还能照这样的节奏去工作。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经历过所谓的“996”,甚至连周末加班都是很少很少的。最近自己参与的这个项目比较紧张,经常需要周六加班。于是,我干脆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十一月份,工作300个小时。

“996”,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饭一个小时,其实一天也就工作9个小时。周六通常还会松懈一些,晚点来,早点走,暂且不论。较真算一算,“996”一个月也就225个小时。十一月份还没过完。从前三周的数据来看,我这个月能够做到工作340个小时。

是因为想要让领导赏识我、提拔我,我才这么拼命工作的吗?不是。

是因为想要做好这个项目,让自己的简历更有分量,我才这么拼命工作的吗?不是。

是因为想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成为一个更厉害的程序员,我才这么拼命工作的吗?不是。

我只是觉得这样好玩。全身心投入工作,尤其是早上别人都没有到,自己一个人写代码、思考工作问题的时候,那种进入心流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哪怕到了常规工作时间,同事们都到了,我也能投入地做一些沟通工作,一点都不让自己闲着。

经历了这一段时间极高强度的工作之后,我有一个强烈想法:以前都白活了。以前的我,心里总有很多杂念,很多欲望,很多情绪。我常常苦恼要怎么摆脱它们。

别人都有房有车我没有,想到这就让我陷入跟他人在物质上的攀比怎么办?别人年纪轻轻就担任要职、赚的比我多,想到这就让我陷入跟他人在世俗成功上的比较怎么办?别人在朋友圈各种晒幸福、比我的生活丰富精彩多了,想到这就让我陷入价值观的自我怀疑怎么办?

专注于做事就好了。工作的时候,我不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工作结束之后,我要抓紧时间休息,也不会胡思乱想。每次结束完一天的工作,走在望海路,享受片刻的宁静时,我的内心无比充实和安宁。我以前欣赏不了深圳湾的美,现在我对她百看不厌。

这是三十年来,我给自己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

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可以把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应用在阅读和写作上,例如工作日一天看书6个小时(周末12个小时)、写作3个小时,连续坚持一个月。如果我以后找到值得投入的事情,例如体育运动、学习某项技术或生活技能等等,我也可以这么干。

我今年三十岁了,不会觉得自己老,但是会越发觉得时间太宝贵了,宝贵到连浪费一秒钟时间都很心疼。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享受自己的生命,去做那些自己觉得好玩的有意义的事情。

2

我买了一幅中国地图,哪里都想去。等忙完这个项目的第一阶段,就立即出发。

想去一个我以前没去过的地方。到了那里,我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过客。没有被评判被judge的压力,我可以很轻松地跟当地人搭讪聊天。遇到能聊下去的人,我很愿意听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所身处的这个小世界是怎样的。

以前我只是有一个想法,总觉得时机还不成熟。现在我已经急不可耐了,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只好望梅止渴。我买了两本刘子超的书,一本写他游历中欧,一本写他深入中亚。他说,他努力让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生活。我也一样。我也很好奇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是一直没去问,甚至会想: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无聊的事情?这种功利的想法,说明我在心里不自觉地认为我所认知的生活是唯一正确的唯一值得过的生活。

我最近在想,我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功利了?我做事情,总想着这会给带来什么好处。我交朋友,总会想一想对方是不是对我有用。我总结过去的时候,总会以世俗的成就标准来评判自己。我希望通过旅行来颠覆我的一些想法,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启发对生命的思考。

刘子超还说,如果就这么一直游荡下去,很容易变得轻飘飘,不愿意承受任何的压力。所以他必须要写作,通过写作来赋予这种游历以意义。每天晚上结束一天的旅行,他都会做记录做笔记。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现在每几天也会写一篇工作笔记,记录一些工作相关的想法。其实更应该每天都写才对,而且不止是写工作,还可以写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写作上陷入到一个误区:要写出别人喜欢看的东西。后来我才明白,我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我自己。为他人写作,我写不出值得读的东西。为自己写作,在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能给一些读者以启发。

3

在思考旅行的意义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类比:如果去别的地方是一种空间上的旅行,那么即便只待在一个地方,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旅行。

时间旅行的终点,就是我们生命的终结。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结束这趟旅行。如果是这样,我为什么不把自己当做一个时间的旅行者,一个世界的过客,放下被评判被judge的担心,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遇到感兴趣的人,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找他们搭讪聊天。能聊得下去的话,你就可以听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所身处的小世界。

遇到感兴趣的事,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值得做下去的话,你就可以把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应用在上面。

原来没有人总在评判我judge我。一直在给我设条条框框的那个人,其实是我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聚焦错觉。指的是,你越关注一个东西,你就越觉得它重要,就越觉得别人也会这么认为。我们太关注自己了,以致于以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

心理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往受试者脸上化妆伪造出一条可怕的大大的伤疤,并且拿出镜子让受试者看。看完之后,研究者就在受试者没留意的时候偷偷给他们卸了妆,然后让他们跟一群陌生人对话。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他们的脸上是没有伤疤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对话结束之后,他们说,虽然这些陌生人都很礼貌,但是他们都察觉出来对方已经被他们脸上的伤疤给吓坏了,在对话的时候极力掩饰自己的害怕。

这个实验说明了两点:第一,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第二,别人没那么关注我们,实际上所有人都只关注自己。

一直在评判我judge我的那个人,其实是我自己。我对自己的评判,往往是苛刻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曾经在文章里说过,在好几年之前,我就发现自己有完美主义人格。不要以为完美主义人格是什么好的天赋。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会对自己非常苛刻,要求极致完美,不允许半点瑕疵和失败。一旦出现了瑕疵和失败,他们就会陷入到心理崩溃,彻底放弃,不愿意继续努力。

这几年来,我一直学会要如何跟完美主义那部分的自己相处。虽然已经能做到大部分时间相安无事,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陷入一小段时间的心理瘫痪,需要一两天才能恢复过来。现在我又多了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思维,那就是多做事、少judge自己。要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最终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与此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做好这件事,你还需要学习,需要高强度的学习。学习之后,你还需要实践,需要高强度的实践。如此这般经历过一番痛苦挣扎之后,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好。更值得高兴的是,你再也不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完美而感到崩溃了。

旅行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看风景,但是不要停下来把注意力用来judge自己。向前走,一步一步走,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内心的满足。要相信如果你能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那么最终一定会找寻到属于你的生命意义。

4

这段时间以来,我只给自己放了半天假。某个周日下午,我答应了两岁半的小侄子一起去深圳野生动物园。

小侄子很可爱,已经会说很多话了。他奶奶问他:“这么多人陪你来公园,你最喜欢谁啊?”他奶声奶气地回答说:“最喜欢叔叔”。

一整个下午,我都没怎么看手机。虽然工作已经很累了,身体有点扛不住,但是我还会想多抱抱小侄子,抱着他看各种各样的动物,问他这是什么动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去拿调料,回来之后嫂子跟我说:“刚才宝宝看你不在,就问说叔叔去哪里了。”

还记得去年在老家过春节,他那时候八九个月大,我是不怎么愿意抱他的。今年开始,我变得越来越喜欢小孩子了。我爱他们,喜欢跟他们待在一起。之前到同学家聚会,他们打牌,我就带着两个一岁多的娃娃玩。他们在玩玩具,我就在旁边看书。小男娃跟我比较熟,玩着玩着就扑我身上。他笑着扑过来的瞬间,我的心都要化了。

又快到春节了,到时候我要给小侄子读童书,陪着他一起看书。我发现我很爱他们,但是不怎么爱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怎么爱自己。

每隔一段时间,他妈妈就会问他:“肚子饿了没有,要不要吃东西”、“嘴巴渴了没有,要不要喝水”、“走累了没有,要不要坐一下?”我们会这么关心自己吗?我们会按时吃饭,不会饿着自己么?我们会注意喝足够的水,不等到渴到不行才喝吗?我们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否疲劳、需要充足的休息吗?

至少我不会。我常常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有的时候不吃不喝,有的时候暴饮暴食。熬夜,不注意休息,还觉得能扛得住。情绪不好了,不但不想办法安慰自己,还会觉得这是矫情,是不成熟的表现。

经历了这段时间极高强度的工作之后,我发现身心状态非常影响工作效率,也非常影响心态。睡好了吃饱了,我就效率很高,做事又快又好;心态也好,跟人沟通有耐心讲道理。一旦累了乏了饿了渴了,做事效率就会直线下降,而且对人的态度也没那么好了,完全是靠自制力维持住表面的和谐,不让自己发火。

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深圳湾公园的海边上时,我的脑子里都至少会冒出100个负面的想法。一跑完步,我就像换了一个人,心里话都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和“我一定能做到”云云。

要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情绪。身体需要休息的时候,就坚决要休息,不要死扛。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坚决要自我安抚,不要忽视,更不要埋怨自己是低情商。孩子哭了闹了,我们会问他是不是饿了困了渴了,或者是身体哪里不舒服。那么我们对自己呢?

要学会爱自己,多花时间锻炼身体,多吃健康的食物,多喝水。我不会愿意看到小侄子一直躺在床上玩手机,不会愿意看到他一直吃高盐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也不会愿意看到他整天不喝水或者把可乐、奶茶当水喝。我不愿意他做的,我也要尽量避免。

要学会爱自己,多鼓励,多给建设性建议,不要一昧批评自己。如果小侄子做事没做好,我不会劈头盖脸地骂他,而是会说:“没关系的,这次没做好就下次再做。想想办法,下次做对就好了。”

要学会爱自己,让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那些迎合世俗成功标准的事情。我会鼓励小侄子多阅读,陪着他看书,但是我不会逼着他学习,更不会因为他成绩不好而瞧不起他。只要他有一份正经的工作,能跟人正常往来,没有不良嗜好,我就会觉得他非常好非常棒。

如果我们愿意对小朋友做到这些,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也做到呢?

5

我读最多遍的书之一,叫《心流》。作者说,进入心流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难的是为心流找到意义,把自己的一生整合成一个大心流。

例如赌博,能让人专注,能让人感受到及时反馈,能让人进入心流。但是它会摧毁一个人的心性,影响家庭,甚至会让一个社群走向下坡路。又比如打游戏,打游戏也能让人进入心流。但是很多人打游戏,并没有打出什么名堂,也无法让打游戏这一心流活动跟生活中其他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现在到35岁,在未来五年内,我的目标就是把我的生活整合成一个大的心流。

阅读和写作能让我进入心流。读的书越多、写的文章越多,我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就越高,就能感受更复杂的心流体验。与此同时,阅读和写作能帮助我更好地学习各种各样的通用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帮助我做好我的工作。

程序员的本职工作现在也能让我进入心流。做的工作越多、越难,我的各方面水平就越高,就能感受更复杂的心流体验。与此同时,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能促使我更有动力看更多的书、思考更多的解决思路。另外,工作成绩带来的副产品——金钱和别人的尊重,也能让我减少很多生活的琐碎烦恼。

运动能让我进入心流。运动量越大、运动项目越多,就需要越多越复杂的运动知识作为支撑,不然就容易受伤。与此同时,运动会让我身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就能更好地支撑我推崇的极高强度工作,包括阅读、写作、本职工作。

人际交往能让我进入心流。我跟孩子们相处,很容易一下子就忘记了时间,不会总想着看手机。那么,我在跟成年人交往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专心一些呢?真诚地对待对方,多倾听,少一些功利的想法,是否就能更容易拉近彼此了呢?交流能让我有更多的启发,更好地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让我多了一些同理心,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人际交往有帮助。

旅行也许也能让我进入心流。看看名川大山,感受风土人情,听听陌生人的人生故事。读了万卷书,让我更想行万里路。行了万里路,让我更想读万卷书,下笔更如有神。

大方向有了,具体的目标也应该有。

去年定的三个三年目标,要在32岁生日之前完成。阅读目标是达到10000小时,目前是6300小时,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完成毫无问题。但是,我想给自己增加难度,调整到2023年7月底,那么算下来平均每个月要读185个小时。

理财目标不变,本来就是一个基础目标,按照原来的计划执行就好了。

写作目标要调整,调整成从这篇文章之后开始,在公众号发布文章字数超过72万字。两年里的头一年,计划是31万字,第二年是41万字。定这个目标,就是为了让自己多写。

三十而立。多做那些有助于帮助我完成目标的事情,少judge自己。三十岁,生命的精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