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学习密码学的经历
密码有两种。
第一种密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通常理解的密码。手机密码、银行卡密码,还有电子锁密码,这些密码其实都应该叫作“口令”,英文里对应的单词是password。
第二种密码,是密码学里的密码,就是把一些重要信息——小到我们平时发的微信,大到国家机密——通过加密算法的处理,让有可能窃听的人无功而返。加密后的数据被我们的通讯对象接收之后,再使用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就能还原成能理解、能读懂的信息了。这里的密码,是cipher。
密码学里的密码有什么用呢?
一位网络安全岗位的前同事曾经给我们演示过,通过网络抓包的形式是怎么利用公共wifi获取到别人的机密信息的。所以我用手机的时候,从来不连外面的wifi,建议你们也不要用,风险非常大。
那有人可能会问:“我经常连餐馆、咖啡厅里的wifi啊,为什么我的支付宝密码、银行卡密码从来都没有被盗过?”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你还没有碰上别有用心的人,另一个原因是像支付宝、网上银行等软件在我们通过手机应用传输密码(password)的时候,都会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高强度的加密操作,以黑客看不懂也难以破解的密码(cipher)形式传到服务器。
总而言之,密码学是用来保护我们的通信信息不被泄露。
去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尝试过自学密码学。其实相关的方法都已经封装成工具,直接拿来用就行,甚至根本不用理会实际上是怎么实现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得懂一些原理比较好,就买了一本《图解密码技术》回来自学,结果看得很费劲,基本读不懂,就放弃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学习密码学的经历,以失败的结果告终。后来这本书一直放在书架上,再也没有翻开过了。
时隔将近一年,我才对这一看似冷门的学科发起第二次冲锋。
2、十小时学习冲锋
前一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我在某知识付费软件里看到一个叫《卓克的密码学课》的课程。课程内容属于科普性质,目标受众是业余人士,所以比较容易懂。
那两天我一有空就听音频,不到4个小时就把整个课程30讲全部都给听完了。结束之后,我对密码学终于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的认识。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学习冲锋”的想法:接着把课程的图文内容看一遍,最后尝试看完之前放弃的《图解密码技术》。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直觉告诉我,有了这门科普课程的铺垫,看比较专业的书应该就没那么困难了。
周末,我花了2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把图文内容全部看完,然后再看《图解密码技术》,发现完全不会像去年感受的那样艰涩难读,甚至觉得还挺轻松的。最后花了4个小时一口气把它看完。
这一次学习前后总共投入了接近10个小时的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非常不错:对密码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常用算法的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平时的软件开发工作来说完全够用。如果后面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的话,也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已经有基础了。
两次结果完全不同的学习经历,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之前为什么失败,现在为什么成功?
3、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因为学习材料的多样性不一样。
第一次学习的时候,直接就看专业细节比较多的《图解密码技术》,对于毫无基础的我来说,难度有点大。再加上是自学,坚持下去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
第二次学习的时候,我从科普课程开始,而且是先听音频内容,起点低门槛也低,不费一点劲我就把脚给迈进去了。然后再看图文内容,最后“攻克”技术书。
两次学习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形式多样性有差别,难度多样性也有差别。第一次的材料单调且难懂,失败是很自然的。第二次的材料丰富且有层次,成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第一次学习,我是直接从舒适区踏入恐慌区,看书没看多久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再怎么看也看不懂,害怕最后徒劳无功,所以就放弃了。第二次学习,我先通过科普课程扩大了我的学习区,把原来是恐慌区的地方变成了学习区,再看原来看不懂的书就比较轻松了。
有些人了解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理论,可能会产生“逼着自己学,在恐慌区里硬是待着,强行让自己不要‘害怕’”的想法。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而且十分不可取。
因为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感受。位于恐慌区的时候,每多待一分钟,每多看一行字,你的负面情绪就会增长得越快,迟早会把一个人给压垮。这种情绪是你的大脑里的化学物质直接发挥作用,靠意志力是无法抵抗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受在告诉你这是一桩赔本买卖,应该放弃当前做的这件事。进化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经济学家般的直觉判断能力,判断衡量做每一件事的成本和收益。位于学习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点难受,但是还是想要坚持下去,收益大于成本。处于恐慌区,我们会非常难受,进化告诉我们成本大于收益。
如果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恐慌区,应该停下来,但是不要直接放弃。
调整学习策略,选择更适合你当下水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找到自己的学习区。这个过程大多数时候都没那么简单,一时做不到是很正常的。不要灰心,继续摸索,最后总能找到更适合你自己的一条学习路线。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4、学渣的反思
我从大三开始到现在,七年来一直在反复做一个没有什么逻辑的梦,而且是一个噩梦。
我会梦见自己又要再一次高考了,但是数学却忘得差不多,想要放弃考试。每次从这个梦中醒来,我都会觉得非常难受。
最近学习了心理学当中关于梦与潜意识的知识,就尝试给自己解梦,发现这个梦其实是有逻辑的。我在高中的时候算是尖子生,每天都活在自我评价较高的心理状态里。与之相反的是,上了大学之后我成了学渣,成绩越来越差,自我评价就越来越低。梦见高考,是因为我很想回到高中,回到那个自我评价高的状态。而数学忘光了,想要放弃考试,则是大学里失败学习经历的投射——能预计到考试会很低分,却始终不愿意花时间努力去学。
高中里的学习和大学里的学习是不同的。高中的学习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再一层接一层往上走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强。大学的学习比高中丰富得多,知识结构不像之前那么单一,跳跃性要强得多。简单来说,高中学习知识比较容易,考试想拿高分不容易;大学学习知识比较困难,考试相对来说难度要小得多。
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待在舒适区、偶尔位于学习区的我,一上了大学就发现自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很轻松就把课本内容给学会了。这个时候,我开始进入恐慌区,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把自己定位成学渣。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意识到大学里的学习方法跟高中是不一样的,应该转变思路,或许我的大学经历就不会那么黑暗。
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还活在全能自恋的自我当中,觉得自己学什么东西就应该一学就会。发现自己需要费劲去学习的时候,我就会暴怒,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不完美了,毁灭自我的想法就会产生。把自己定位成学渣,最后就自然而然成了学渣,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实现。
在回顾和分析这段过往经历时,可悲地发现,我那些年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学习的乐趣。我全部的学生生涯都是在为分数而学,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学。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整个人释然了,终于可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地面对和谈论这段失败的经历了。
5、终身学习的三个步骤和三种态度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越来越复杂多样的工作,持续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日渐成为共识。
终身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大步骤和三种重要的态度,我们先来聊聊三个大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要了解足够的背景知识,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感性认识。如果想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之类的知识,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学科是用来做什么的,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未来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学习的话需要哪些知识基础,而不是一听说这个学科热门、以后能挣大钱就往里涌。没有背景知识和感性认识的铺垫,直接找教材来看是不可能学会和掌握知识的。
第二个步骤是,制订一个难度曲线平缓的学习计划。难度曲线如果陡峭,我们就有很大可能经常碰到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总是处在恐慌区里面,这样是很难学好的。但是如果难度曲线过于平缓,收益曲线可能就会趋向一条平直线,这时候花再多的时间去学习,都只是待在舒适区里,是不会有进步的。个中平衡,需要学习者自己去调整和把握。
第三个步骤是,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学习总是需要花时间的,而且需要花很多时间。越是学习经验丰富的人,就会越认同这个道理。即便是禀赋超群的天才,也要历经十万小时级别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最顶尖的杰出人才。更多的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要想比别人显著地高出一两个层次,不下一番苦功夫就根本不可能做到。
聊完三个大步骤,我们再来谈谈三种重要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随机应变,接受不完美。在执行学习计划的时候,遭遇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每次都完美地执行完一个学习计划并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要接受不完美,并且在接受之后继续努力追求尽可能的完美。
第二种态度是,要有产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不是终点,我们还应该要实践,把知识运用起来。作为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我的本职工作产出就是代码;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我的业余活动产出就是文章。不能满足于学习知识之后的自我感觉良好,我们还要根据产出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创新,创造出新的东西出来,而不总是照葫芦画瓢。
第三种态度是,投入其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知道怎么去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而爱好学习的人则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如果你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就会学习得很苦,这种苦是精神上的苦,会让人很难受。更重要的是,不喜欢学习的人学习效率远远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以学习为乐,而另一些人就很难喜欢上学习呢?
6、应试思维和自学思维
在学习上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应试思维,另一种是自学思维。它们的区别,正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孔子口中“乐之者”的关键。
应试思维,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学习。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考试。初中生要中考,高中生要高考,大学生要拿毕业证,所以学生们几乎都是应试思维,这很好理解。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继续主动学习的人就很少了,但还是有。那这些人不是去学校上课,也没有老师教,应该不一样了吧?其实还是没有区别。他们之所以继续学习,是为了考证,是为了跳槽面试,其实还是在应试,还是没能摆脱应试思维。
被应试思维控制的人,是为别人而学习。
自学思维,就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学,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有自学思维的人,不会因为大家都说某一个学科热,他就跃跃欲试,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决定要不要花这个时间和精力。一个理科男,学习一点历史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既不实用,也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增加谈资,只是因为自己感兴趣。他们并不是对所有考试性质的活动都摆出一种放弃的姿态,更不会不争取现实中的实际好处,他们只是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从自身出发去思考学习这件事。
有自学思维的人,是为自己而学习。
应试者的目光受限于考试里的考试范围,会一直盯着判分标准不放,他们很难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自学者的视野则宽广的多,他们根据兴趣在知识的草原上信马由缰,能看到更多更美妙的风景,自然会更有创造性。应试者的动力来自于奖惩,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优秀的才学,其他的统统不学,他们受制于人。自学者的动力来自于兴趣,感兴趣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他们只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上学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习不是为爸妈学,也不是为了老师学,学习最后得到好处的都是自己。”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指出:不对,而且是大错特错。应试者的学习表面上是为了自己,其实并没有从自身出发,最后都是落在别人的评判标准里面。他们都不是在为自己而学。
只有为自己而学,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