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于我的意义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输出还是业余写作都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就是住得远,过长时间的通勤对身体和精神的消耗太大。昨晚晚上十点多就睡了,今天早上八点半才起床打车上班。到公司之后精神状态非常好,由于工作上没什么任务,就动手写现在这篇文章。写作对于我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检验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干活。

学习的手段

如果把人当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学习就好比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输出则是巩固和检验输入效果的唯一手段。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习就是上课听老师讲解,这是输入;到了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听进耳朵里记在脑子里的知识整理出来,形成答案写在作业本和试卷上,这是输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学习就是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这也是输入;到了自己干的时候,我们就要结合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观察到的演示,自己把工作做一遍,这也是输出。

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种输出的重要方式。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理论和简单可行的实验,就会在朋友圈发一条征集志愿者的信息,做完简单的实验之后就结合数据写一篇文章。写文章时,我要把论点跟论据结合得自然,要把前后段落的逻辑理顺,还要最后得出属于自己的感想感悟。为了实现这些效果,我必须主动地深入地理解所有的材料,才有可能完成最后的输出。实际上,任何一篇言之有物、逻辑通顺的文章,它的作者都必须要先做好输入,才能做好输出。凭虚捏造、无中生有能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我来说,写作就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前面提到,学习是一种输入,而输出是巩固和检验输入效果的唯一手段。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输出就是输入的一部分,学习的完整过程包括输出。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术,还是想要读完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我都会以“最终是否能写出一篇或几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作为标准,判断是不是学完了学好了。

生活的记录

我是村上春树的脑残粉,他是菲茨杰拉德的粉丝。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在毕业之后跟父母的吵架偶有发生,这是之前没有过的。首先,是因为我已经经济独立了,开始有话语权。然后,就是我发现我跟父母在观念上和知识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有的时候,我会非常痛苦地发现他们无法听得懂一些我认为非常浅显的道理,还固守着一些陈旧的想法,例如时常劝我考公务员等等。

突然有一天,我读着历史科普书的时候就想着能不能了解一些我爸和我妈的家族历史。当然,现在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从他们之前在我面前偶然提到的只言片语当中,我能记起来一些信息碎片。他们都出身农村,祖辈世代都是地里刨活的贫农。我的父亲读过小学,不知道有没有毕业。即便来深圳打拼了将近二十年,好像也没能交上一两个除了自己村子以外的朋友。我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认得字,为此她常感到自卑。现在就连写自己的名字都不太敢写,怕被别人笑。

在我出生后不久,他们就把我带到深圳,一边打拼一边养育我。我适龄入小学,成绩一直还可以。初中是宝安区比较有名的学校。高中念的学校比较一般,但属于重点班,教学资源极度向我们倾斜。在此之后,我还在华南理工大学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玩得比较好的同学,现在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身边的同事,基本上都是有共同话题的同龄人。

如果一个人不看书,那么他的三观就只能来自身边的人。我不仅接受过比我父母多得多的教育,而且还坚持阅读,周围的人也要比他们周围的人要优秀得多。我的条件比他们好太多了。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释怀,应该坦然接受“他们的观念就是比较落后”的现实。

挣钱不够多,可能是我现在最大的焦虑,而这种焦虑的来源则是跟周围人的比较。有的人家里有钱,刚一毕业就有自己的房子,我很难说自己不羡慕。有的人能力很强、工作很拼,能拿到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在深圳购房的收入,我很难说自己不嫉妒。很多时候,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责怪自己不够进取,责怪自己没能赚到足够多的钱。每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菲茨杰拉德的名言,心想:我在批评自己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并没有他人所拥有过的优秀条件呢?

就因为这样,我每年生日的时候都要写一篇类似这样的文章——16年写了《今年我二十五》,17年写了《今年我二十六》——以每年一个节点,记录自己这一年来的成长和收获。就因为这样,我每个月都要写一篇类似这样的文章——17年11月写了《上班一个月》,12月写了《上班两个月》,18年1月写了《上班三个月》——以每月一个节点,记录自己这一个月以来的努力和成果。不管是年度节点还是月度节点,它们都像是我在时间这条河里扔下的一根根锚钉。每当我撑着回忆这条小船回溯过去,只能靠着这些锚钉找到那些个时空方位,重新看一遍那个时候的自己和身边周遭的环境。

我是不是虚度了那些宝贵的光阴?我是不是已经足够努力了?这些文章都能帮助我回忆我都做过了什么,让自己无法过度责备自己。这些文章能帮助我想到有哪些还做得不够的地方,让自己还有继续向前的目标和勇气。

写作对于我来说,是记录生活的手段,也是赋予生活以意义最重要的途径。

纯粹的热爱

还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我跟我的哥哥两个人在福建读书,我的哥哥只比我大一岁。爸爸妈妈都不在我们身边,经常是给家里打过电话就开始哭,想家。老师让我们给家里写信,我就写了,写的时候也是不停地掉眼泪,因为实在是想念爸爸想念妈妈。写信的时候我刚考完期中考试,语文、数学都很高分,就找老师要了成绩证明贴在信上。我希望爸爸妈妈看见了,能高兴,能开心。后来我听妈妈说,当时那封信还给一个阿姨看了,她一边看我的信一边掉眼泪。所以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文字能表达思念,能感动人心,能承载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感情。

因为是外地户口,要上我自己心仪的初中必须通过考试才行。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非常想上那个学校。当时的我大概才十一二岁的年纪,就已经是成天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考不上。那段时间我就开始写日记,写很长很长的日记,写自己的憧憬,写自己的焦虑。那些日记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不过还清晰记得当时写了日记之后就没那么担心,最后如愿考上了那个学校。所以说,我在刚上初中的年纪就知道文字能自我抚慰,平复焦虑。

不知道你们在高中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经历:突然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却认为身边的人都很幼稚,都不理解自己,都无法跟他们沟通。诱因可能是进入了一段早熟的恋情,可能是看了一本打动自己的小说,也可能是因为开始想象未来。进入这种“遗世独立”的我是如何摆脱这种迷茫情绪的呢?我就开始写文章,一开始是在本子上写,写了很多写了很长,就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后来就在网络上发,也不管有没有人看。现在一部分文章还能在我的QQ空间里面看到,只不过已经被设为不可见,因为实在太过“辣眼睛”。但无论如何,那些文章都曾经帮助我宣泄过青春期常见的迷茫情绪,让我没有过度陷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帮助我走了出来。所以说,我在十年前就知道文字能帮助人理清头绪,回归现实。

真正坚持长期写作,是从写公众号文章开始的。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能有很多的人关注我点开我的文章看。这种在意体现在两点,一是玻璃心,别人说点什么就会情绪低落,就会非常不开心;二是没有写作重心,总想着怎么讨好读者就怎么来。如果你是在14、15年就开始关注我的公众号,就应该有印象那段时间我的写作主题是多么得杂乱,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主题。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作的重心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我自己。写自己看过的书,写自己思考的过程,写自己的目标和总结,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的人可能还会说,既然你都只写自己,为什么还要发出来给别人看呢,干脆在日记本上写好了。

首先,虽然我写作的核心是自己,但是所涉及的内容我认为还是具备一定的普遍性的。我的焦虑是我自己的,但绝不止就我一个人有这样类似的烦恼;我的目标是我自己的,但绝不止就我一个人有这样类似的努力过程;我的思考是我自己的,但绝不止就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疑惑。我希望能把这些东西写进文章里面,跟所有小伙伴一起分享。

然后,我的写作需要有一个对话对象,表面上是公众号读者,实际上是我自己。你跟别人说话,不可能假设对方知道你所知道的一切,否则对话就不可能存在。你跟别人说一件事,就必须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对方才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在写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对话对象,就容易没有逻辑,没有论点和论据,成了只有自己才懂的胡言乱语。这样的东西,只要过上几天或几个星期,等情绪和记忆都有所变化了,就连自己都看不懂。如果有这么一个对话对象,文章才能成其文章,即便过几个月、一两年之后再看,还能看得懂,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即便抛开一切,我在写作时所获得的体验也是妙不可言的。在上大学之前,我还能在阅读中保持专注,看书时常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享受其中。这种专注和忘我,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专业词语,叫做心流(Flow)。遗憾的是上大学之后,由于多了许多诱惑,例如电脑游戏和手机微信,我基本上很少能在阅读时进入心流状态。然而在写作的时候,只要我一开始写,就能进入心流。即便那几天心情不好,状态不佳,只要能写完一篇文章,整个人都能恢复不少,就像重新活了过来。

每一位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一直在看我的文章,给我以鼓励。你们就像我的朋友一样,缘分让我们相识相聚,将来可能会一起度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过境迁,如果有一天缘分到了头, 觉得我的文章什么收获都给不了你们,大可离开。我相信自己还是会继续写下去,因为我对写作有着纯粹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