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的遗憾
父亲一直为我当年没能被中山大学录取念兹在兹。
2010年6月25日,我在家里用电脑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电脑的内存只有512MB,还是那种大屁股屏幕的显示器。这台电脑已经上了年纪,每次开机都会轰隆作响,就像一台快要报废的拖拉机。宽带的网速只有可怜的256MB,每次看视频都要提前下载到硬盘里。
这个网速,本来打开网页挺快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有太多的考生像我这样着急查分数,所以页面变得越来越慢。好不容易等页面像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拉窗帘一样拉下来,我赶忙用键盘输入我的考生号、姓名,最后点击确认。我屏住呼吸,死死地盯着屏幕,突然听不见任何声音,就像戴上了一副降噪耳机。
653分!分数一下子就跳了出来,我兴奋地在客厅里又跳又蹦,球鞋在地板上砸得砰砰响。父亲就在我旁边坐着,此时把脸凑近屏幕看分数,嘴里不停地跟我确认:是653分吗,是653分吗?
紧绷了将近半个月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我开始问同学们都考了多少分。每多问出一个人的成绩,我的兴奋就减一分。大家的分数都很高,有几个平时成绩还不如我的同学竟然还比我高个几分。
那一年是教改后的首次高考,试题特别简单。理科一本分数线达到惊人的621分。相比之下,2009年的理科一本分数线是585分,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是548分、585分和574分。因为是先出分数再填志愿,所以学校特地给我们开了一个高考录取填报指导会。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和录取情况,指导老师说,中山大学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估计在662分左右。也就是说,我的653分上不了中山大学,只能上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是除了中山大学之外的唯一一所985院校。
最后录取结果出来,我顺利地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但是我和父亲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45分,而中山大学公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44分,竟然比华南理工大学还低1分!无论是在广东还是在全国,中山大学的名气都要远远超过华南理工大学。直到现在,父亲偶尔还会说起这件事,觉得可惜。毕竟从我上高一开始,他就一直盼望着我能考上名校。
2、为什么看书要一本一本看?
有很多朋友都说,他们看书看不下去,问我该怎么办?我问他们平时是怎么看书的,一听就听出问题所在。他们看书都是听说哪一本书好,就把那本书买回来,然后就开始死磕。很多时候明明看不下去,还是会继续硬着头皮看,一定要看完为止。
我问:为什么你每次只买一本书,说不定其他的书更适合你。
他们回答说:看书肯定要一本一本看啊,我这本看完了再买下一本。
问题就出在这里,为什么一定要一本一本看?我们为什么不能几本一起买回来,每次挑最喜欢的那一本看呢?
3、扩大你的可选项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十二年前,或许在我填报高考录取志愿这件事上,能带来一点启发。无论是我自己做的分数换算,还是学校老师的指导意见,都认为我的成绩653分上不了更有名的中山大学,只能去华南理工大学。所以我填志愿时并没有填中山大学,只填了华南理工大学。
为什么没有把中山大学填上呢?因为我觉得肯定不会被录取,所以就没有填。但是当年的录取规则是平行志愿,把中山大学填上之后哪怕没有录取,也丝毫不影响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极端点说,哪怕我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填上,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就是我犯下的错误:没有扩大可选项。把中山大学填上,可以说是零成本、高收益,然而我却把这样的好机会给白白浪费掉。没有扩大可选项,这是在决策当中常见的误区之一。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往往会把视野锁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注意到有其他更多的可选项。
那么回到看书,为什么说「每次只买一本书」是一个错误呢?因为这样每次你想看书的时候,可选项就只有两个:要么看手头上这唯一的一本书,要么就不看。要知道,你每天的心情不一样,想看的内容也会不一样。这跟吃饭是一个道理,你今天想吃青菜豆腐,明天想吃十三香麻辣小龙虾,后天就可能想吃蒜香排骨。如果限定你只能吃同一个菜式,肯定没几天就会腻,再也不想吃。
如果你手头上有好几本书,那么可选项就变成了多个:要么不看书,要么可以看《人类简史》,要么可以看《区块链革命》,要么可以看《设计的125条通用法则》,要么可以看《乔布斯传》……多个阅读可选项会大大提升你看书的概率, 可以帮助你养成看书的习惯。
像我买书一次买十几本,最后能从头到尾仔细看完的最多三四本,值得再看几遍的也就一两本。按照这样的概率分布,如果每次只买一本书,那么我大多数时候买回来的都是不值得看的书。如果还非要逼着自己看完一本再买下一本,那么我的阅读体验将会极其糟糕,很快就会不喜欢看书。
纸质书不便宜,像我这样大量买书大量扔书不值得提倡,我们可以选择看电子书。现在有很多电子书平台,只要是订阅会员就能免费看所有上架的书。一年的订阅费也就一百多块钱,只要你一年能在上面看3到4本书,就能回本。在电子书平台上,你大可以一次选10本书,然后每本书都稍微翻一翻。喜欢的继续看,不喜欢的就先放一边。你的可选项一下子就翻了十倍,而且这些可选项的边际成本是零。
我不可能回到十二年前,重新修改自己的高考录取志愿。我父亲的名校遗憾,可能要等他的孙子来弥补。而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看书习惯,一次读好几本书,扩大你的阅读可选项。不要在看书这件事上,给你的人生留下遗憾。
4、评分高的店就一定好吃吗?
有一次,我的大学同学小新因为点外卖的事情大动肝火。某天晚上,他肚子有点饿,想吃宵夜。于是打开外卖软件,选择平台推荐列表里评分最高的一家烧烤店。外卖送过来之后,他吃了几口,发现不但不美味,而且还特别难吃。
更让他生气的是,这家店他之前就已经点过,而且还打了差评。他跟我们说:“平台有毛病,这明显是刷分的店,我都打过差评了,还推荐给我。”当然,我没吃过他说的这家店,所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水平很差。也许这家店的高评分不是刷的,也许这是因为这家店的菜品刚好不符合小新的口味,也许外卖平台的推荐机制刚好出了bug。
无论真相如何,我们都能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哪怕是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你。
5、在现实中检验你的假设
有很多朋友突然想看书了,就去搜各大评分排行榜。他们认为时间宝贵,要看书肯定是要看最好的,于是就只看排行榜前头的书。最后他们列出了像这样的书单:
- 《论语》
- 《庄子》
- 《马拉卡佐夫兄弟》
- 《战争与和平》
- 《巴黎圣母院》
结果是买回来之后,发现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这些书的豆瓣评分都很高,不可能都是刷出来的。那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不配,我不适合看书,于是就再也不看书了。
这也是在决策当中最常犯的一种错误,就是没有检验自己的假设。他们在看名著这件事上,有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评分越高的书,就越适合大家看;第二个假设是,评分这么高的书,如果一个人看不下去,那他就不适合看书。根据这两个假设,他们做出的选择就是,找那些评分最高的书回来看,看不下去就放弃看书。这两个假设都是错的。根据错误的假设做出的决策,往往就是错误的。
那么要如何检验自己的假设呢?我们可以问一问身边那些喜欢看书的人,他们是否认同这样的假设。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求可能存在的反对意见。小新如果真的想搞清楚这家店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吃,可以让我和其他同学都尝一尝这家店的东西。也许,我们会觉得味道不错,那么这家店的分数就有可能不是刷出来的,只是单纯不符合小新的口味。当然,我们也可能都说很难吃,也就进一步证实了小新的猜测。这就是检验自己的假设。
如果你拿前面那几本书来问我,我会说,这几本都是极好的书,但是门槛很高。如果你的阅读量还不够,我会建议你还是先别做这样的挑战,不然容易打击你的阅读自信心。在做出选择之前,你要审视自己的假设,最好能在现实当中检验一下这些假设是不是正确的。
6、房地产中介的陷阱
我的好朋友Jenny,前几年在深圳的龙华区跟她老公买了套房子。有一次吃饭,她跟我详细讲了他们买房子的过程。
“这套房子买错了。当时我们打算买房子,就去找了一个中介。他就带我们到龙华的几个快要建好的小区转,说这一片特别好卖,都快卖完了。我就看中了一套,就问中介这个房子会不会很吵,因为我看见旁边有一条高速公路经过。中介当时跟我说,这条路很快就会拆掉。我当时再三问他是不是真的会拆掉,他都说会。真的,中介说的话你一句也别信。那条路到现在都没说要拆,一到晚上有车经过就吵得要死。他还跟我说,500米那里有一个购物中心正在建,很快就建好,到时候买东西、吃饭、看电影什么的都特别方便。我现在搬进去都快一年了,还没建好。”
“看完房子,我们就回去了。第二天我老公出差,我接到中介的电话,说让我再去看看。去到那边,他们几个销售就围着我,不停地说,不停地说。说这个小区特别抢手,我看中的那一片马上就卖完了,让我最好今天就付定金。我说我要等我老公回来再一起商量,他们就说不用商量了,开玩笑说这个年代都要听老婆的。我说我下午还约了人吃饭着急走,他们就问几点,还说保证能让我不迟到。他们几个销售就一直围着我,一直说,一直说,说都是为了我好,现在就剩最后一套,再不下定金就没了。最后我等老公出差回来,都挺着急想要定下来,就去下了定金。后来打听了才知道,那一片还剩好多房子,根本就没卖完。”
我在听Jenny讲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他们几个销售一起围着我,不停地说,不停地说」。这是在逼迫她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不给她留出思考的空间。因为久则生变,房产中介知道Jenny夫妇对这套房子感兴趣,就不断催促他们早点付定金,怕他们冷静下来之后会变卦。
这在各大电商平台更为常见,他们会尽量简化选中商品、下单和支付的流程,尽可能不给你留思考的时间。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是因为消费冲动才进行的购物,只要稍微冷静一下,就很可能取消这个动作。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有免密支付功能?他们说是为了方便用户,免去输入密码这项操作,其实是担心你多思考这么几秒钟,就不想买了。
做选择时,短期情绪往往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中介欺骗购房者说房源只剩最后一套,手机购物时消费冲动让我们恨不得马上就能得到某件商品。
7、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有的人说,只喜欢看网络小说,就是那种无脑爽文,其他书都看不下去。也有的人说,这本书我知道很烂,但毕竟是花了钱买的,不看完就觉得很可惜。他们都是受到短期情绪影响。看爽文,是因为多巴胺,想要尽快得到爽感。坚持看完一本烂书,是因为沉没成本,心疼花出去的钱。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上述情况呢?有一种叫10-10-10的方法,就是想象一下10分钟、10个月和10年后的自己会怎么想。爽文每次更新就一两章,10分钟肯定能看完,10分钟后的我应该会很空虚。因为爽文一点营养都没有,每次看完都会后悔。10个月之后,我会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10年之后,我会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能好好把握时间,看更多的好书,让自己得到成长。
至于买了一本烂书,10分钟之后你还会心疼这些钱,毕竟赚钱不容易。10个月之后,你应该不会记得这本书花了多少钱,就算记得,也不会觉得心疼。10年之后,我应该会后悔,后悔为什么知道是一本烂书,还要多投入那么多时间进去。
如果当时Jenny也使用了10-10-10方法,她就有可能不会买那套房子。10分钟之后,她会觉得还是很想下定金,因为很喜欢那套房子。10个月之后,她应该看了很多个小区,找到更喜欢的房子。10年后,她已经在某个房子里住了很多年,早就忘记当初看的这套房子。
总的来说,我们在做选择时,一定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并不是说短期情绪都是不好的,而是像10-10-10方法这样的技巧,能让我们听到自己内心更多的声音。
8、如果转行失败,我最差的结果会是什么?
到这里,我想我们有必要先对前面讨论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阅读需要我们投入金钱,以及比金钱宝贵得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以确保阅读真的能帮助我们。
选择,或者说决策是可以学习的。首先,我们必须避免视野狭窄,要主动扩大我们的可选项。然后,我们要检验自己的假设,以免因为错误假设而做出错误决定。这之后,我们还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避免只受短期情绪的影响。
最后,也是这一节我们要讨论的,要为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做好最坏打算。我在决定辞职做自媒体之前,就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最差的结果会是什么?最差的结果,可能是我在做了三四年之后,发现自己很难做出成绩,挣不到钱。迫于生活压力,只能再去找工作。因为离开it行业多年,我只能在其他行业从底层开始做起。如果真是这样,单单从经济上计算,未来十年给我造成的损失将会是相当于深圳半套房子。我问自己,能接受这样的结局吗?我的答案是,能接受。所以,我就这么去干了。
但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做了三四年之后才放弃呢?如果势头不对,一两年就放弃行不行,半年就放弃可不可以?两三个月就放弃,再找it的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呢?离开it行业的时间越短,我就越可能找到薪酬跟之前差不多的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越小。
9、设置止损点
做一件事情,到了某个程度发现不对劲就不再投入,彻底放弃或者是暂时放弃,不让损失扩大。这就是在设置止损点,在投资领域是很常见的做法。例如购入某只股票,价格是100元,那么就可以设置止损点为80元。如果股价跌破80元,那就立刻卖出,把损失定格为20元。在这一次投资决策中,承认失败,接受损失。
我现在的计划就是每隔一个月就设置一个止损点。如果势头不对,我就暂时放弃自媒体,先找程序员的工作。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止损点之前的那段时间,我可以安心做自媒体的工作,不用总是担心和纠结。到了止损点,我再认真考虑到底是继续还是暂停。
阅读也是一样。你好不容易翻开一本书,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要么就是这本书其实是本烂书,要么就是这本书是好书但是不适合你。出现这种情况,你要接受金钱的损失,以及在这本书上浪费的时间。因此,你要设置止损点。你的止损点可以是一天,如果这本书看了一天都看不进去,那就放弃。可以是彻底放弃,也可以是暂时放弃,反正就是先不看了。你的止损点也可以是一个小时,甚至可以是15分钟。每次只看15分钟,如果觉得好看,就继续看;如果觉得不行,就先扔在一边。止损点没到,你就认真看书,不要多想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看。止损点到了,你再去判断,要不要继续投入宝贵的时间。
10、决策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跟父亲不一样,我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如果华南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不是645分,而是比我的高考成绩653分还要高,那会怎么样?我会落榜,只能复读。因为我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只填了华南理工大学一个学校!
大多数人填报志愿的策略是这样的:第一批志愿会填满三所学校,第一所是踮踮脚、运气好就能够得着的名校,第二所是比较有把握上的学校,第三所就是稍微差一点,但是还过得去的学校。第二批、第三批一般也会填满,不过被这些学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
我当时的想法是,653这个分数不上不下,那些很出名的学校都报不上,还不如就留在广东。广东最好的学校上不了(我当时认为中山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将会是660以上,其实最后是644),那就去华南理工大学吧。如果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不了,那就复读好了,其他学校我都看不上。
这样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啊。其实其他学校都挺不错的,像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哪怕离家最近的深圳大学也很好。以至于我去学校确认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的时候,班主任反复问我,真的只填了一个学校吗,是不是有跟家长一起确认过?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像我这样只填一个学校。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会把中山大学填上,一定会把其他学校也填上。我一定会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填报志愿之前,去广州逛一逛,看看各个学校。最不济,我至少也要去一趟深圳大学,让已经在那里读了一年的哥哥带我到处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学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我做了最糟糕的选择,但是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最好的结果。
然而,幸运女神不会每一次都这么眷顾我。后面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毕业后的头两份工作,我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了糟糕的选择,也理所应当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糟糕的结果。有人说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还应该再加上一句,选择的过程比选择的结果更重要。
什么是正确的决策流程呢?扩大你的可选项,在现实中检验你的假设,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对结果做好最坏的打算。只要决策过程是对的,哪怕结果错了也没关系。人生不止一次选择,只要你一直坚持用正确的流程去做决策,迟早会等到成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