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那时候疫情的消息才刚刚传播开来,还不算严重。
一天上午,一个同事说他昨天晚上抢购的双黄连被强制退货了,一脸的可惜。其他人问他为什么要抢,他回答说:“抢到了又不亏。”
他说的很对,抢到了又不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国家,特定情况下的抢购潮总是一波接着一波。
一次又一次发生的抢购
2003年非典时期,有谣传说白醋可以杀死SARS病毒,于是商超里的白醋被抢购一空。随后,白醋的价格一再上涨,一直涨到100多元一瓶。
那时候我还小,唯一的记忆就是在外面玩被家里人叫回去,说是要喝板蓝根。那一个月,我每天至少喝一大杯板蓝根。
2020年3月25日,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可以理解成东京市长),公开呼吁“如没有非常必要和紧急的事情,不要到东京来”。由于担心会发生像中国武汉这样的封城措施,东京民众出现了抢购物资的现象。
截至2020年3月28日,澳大利亚已经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3000例。面对疫情越来越严重,澳大利亚的民众也一样冲进超市,疯狂地抢购囤积物资。
澳大利亚总理说:“从澳洲人这个层面说,这不符合我们澳洲精神。抢购行为既没必要,也不应该。”
外部性,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外部性(externality),虽然比较拗口,其实非常好理解。
《社会与博弈》对外部性进行解释:“外部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影响有好有坏,所以外部性分为好的外部性(正外部性)和不好的外部性(负外部性)。
好的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好的影响。为什么家长都愿意孩子进学习成绩好的班级,不仅是因为师资有所倾向,还因为班里其他同学学习都非常努力,会无形中激励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成绩好的同学们互相影响,他们之间就有正外部性。
坏的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城市禁烟已经越来越普及,理由就是二手烟有害健康。在空气流通性差的室内抽烟,不抽烟的人会吸入有害的气体,这就有了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抽烟的人对不抽烟的人有负外部性。
再拿当前的新冠疫情举例子。有人会问,国家为什么要给确诊患者进行免费治疗?这是因为,治好了一个病人,不仅是恢复了一个人的健康,还大大降低了周围人被传染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可以说,治疗一个感染瘟疫的病人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免费治疗可以更好地激励病人就诊和积极治疗,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国家财政就应该做这样的事。
疫情开始恶化之后,武汉封城,湖北封省。如果你是身处武汉、身处湖北的人,无论是不是确诊病例,理性上都有往外跑的冲动,因为其他省市更安全,有更充足的医疗资源。但是,如果不封城,往外跑的人就会对其他人有负外部性,因为他们会把病毒向更大的范围传播。
求生是本能。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为了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牺牲,用一种壮烈的方式大大减少了负外部性。这就是为什么世卫专家说,“全世界都亏欠了武汉人民”。
群体非理性会带来严重后果
关于抢购,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抢购有负外部性。只要有人开始抢购,其他人也会跟着抢购。先抢购的人,对其他人就有了不好的影响,即负外部性。
第二,负外部性会积累,量变导致质变。负外部性的增加,绝对不是线性的,到了某一个点就会突变。物资是有限的,如果大家突然开始抢购,就会造成物资短缺。
第三,群体非理性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果不抢购,物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够的。没有必要抢购却发生了抢购,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群体出现了非理性行为。
这样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老弱病残群体无法获取到必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恐慌蔓延,还会有更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发生。我们都不要做雪崩里的一片雪花,至少不要觉得自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