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周的实验不是很顺利,有反复。
前几周的情况都比较理想,给我一种会越来越理想的错觉。这周有好几次,我在深度工作期间出现心情非常浮躁的情况:想吃垃圾食品、想玩手机、不想继续看书。
状态有起伏是一件好事。太过顺利,一点问题都没有,很有可能是你做的这件事情本身价值的天花板就很低。
今天的实验报告,先跟大家汇报上一周的实验数据。然后就是总结分析,如何应对状态有起伏的问题。还有就是提出新想法,这一周计划进一步加强冥想练习。最后,当然就是提出新的目标。
2
这一周的实验数据不是很理想,尚且差强人意。
第一个实验数据,深度工作23.5小时,低于原定计划的36个小时。
第二个实验数据,关机45.5小时,低于原定计划的60小时。
第三个实验数据,冥想120分钟,低于原定计划的180分钟。
虽然三个实验数据都低于原定计划,不过起码是维持了延续性。抓大放小,关键是要维持实验的延续性。每次都要完成计划,反倒是一件小事。
3
根据上周看书得到的知识和亲身体验的经历,我想跟大家分享两条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自律的技巧。
第一,要用情感对抗情感,不要试图用理性对抗情感。最新研究表明,所谓的理性,很可能是情感大脑用来解释其原因的工具。例如,你在某一个时间段选择看书而不是玩手机。不是因为你的理性战胜了情感,而是那个时候你选择看书的情感战胜了玩手机的情感。
为什么看书看累了,你会允许自己玩手机呢?玩手机不是必须的,“劳逸结合”只是你的理性给出的一个看起来理所应当的解释而已。这是因为,看书看累了之后,你说服自己看书的情感模块已经被减弱了,无法对抗玩手机的情感模块了。
我在上周实验当中,为什么会出现浮躁情绪呢?有一个原因是我那几天都没有看那些我喜欢看的书,而是把时间都用来看那些很难读的书上。看书很费劲,而且又没有多少收获,支持我选择看书的情感模块削弱了,所以就变得浮躁。
后面几天,我有意让自己多看那些喜欢看的、需要做读书笔记的书,果然就比较容易投入,而且不会老想着干别的了。多做开心的事情,就可以加强这一部分的情感模块。
总结说来,如果你想让自己做一件事,而不去做另一件事,就要加强前者的情感模块,减弱后者的情感模块。
第二,冥想有助于打断即时反馈,减弱情感模块。我在想减弱某一部分的情感模块时,就会尝试冥想。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情感。你现在很想玩手机是吗?
第二步,接受情感。想玩手机很正常,你对手机是有一点上瘾的,这没有什么。注意,在这个阶段,不要责备自己。
第三步,观察研究这个情感。你有多想玩手机?你的冲动有多强烈?你玩手机都想玩什么,是收发微信刷朋友圈,还是打手机游戏,又或者是刷抖音?你是真的想做这些事情吗,做了之后真的会快乐吗?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自己的情感,问自己不同的问题,会发现这个情感不再是跟你密不可分的了。
第四步,跟这个情感做切割。最终,你会发现你已经没那么想玩手机了。
自律,就是做那些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去做那些对你可有可无、甚至有害的事情。运用一些技巧,让你做正事的时候更开心,这可以加强这部分的情感模块。想做无谓事情、坏事之前,打断即时反馈,这可以减弱这部分的情感模块。自律,要用情感对抗情感。
4
冥想的好处不必多说,这一周我计划进一步加强冥想练习。
首先,每次深度工作开始和结束的冥想,从原来的5分钟,增加到6分钟。开头是感恩冥想。冥想过程中,要感恩我有这么一段自由的时间可以进行深度工作,我有这样的健康身体和清醒大脑,我有这样的物质条件等等。结尾是自我鼓励冥想。冥想过程中,回顾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是如何努力专注的,是如何对抗诱惑和分心的。
然后,从每90分钟一次10分钟冥想,改为每60分钟一次12分钟冥想。这些冥想都是正念冥想,不去做其他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如果有任何想法突然冒出来,就接受这些想法,接纳它们、研究它们,最后跟它们分离。
5
这周的实验数据指标定得高一些,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1、深度工作37小时。
2、关机62小时。
3、冥想2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