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倾听能力很差。
第一个表现就是对表达不清的人非常没耐心。有一个应届毕业生,我是他的带岗人。刚开始有好几次,他来找我问问题,我听着听着就不耐烦了,跟他说:“你把问题梳理清楚了再来问我。”后面他养成习惯,问问题之前先做好准备,这种情况才渐渐没了。
第二个表现就是还没听完别人要说什么,自己就开始长篇大论。以前这个问题很严重,现在好多了。我会克制自己,不要讲太多话。遇到聊得来的人,我有的时候就会像扭开的水龙头一样说个没完。每当我觉得一段话说太长了,都会提醒自己要踩刹车。
第三个表现就是遇到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不怎么喜欢这个人,就一句话都不想听,一句话都不想说。说得好听点,这叫真性情。说得不好听,就是没礼貌,对人缺乏尊重。我劝自己,场面话好歹说两句,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明显被慢待了。
最近我学会了一个新的技巧,特别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听别人说完一段话之后,总结一下对方说了哪几点。最后再补上一句,“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当然,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具体的用词和语气都会有变化,但是形式都是一样的:先用自己的话总结性地复述一遍,然后再跟对方确认有没有理解错误。有错,就请对方针对性地再讲两句。没错,我再说我要说的话。
这招很管用,能让我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显得更有耐心一些,能听完对方说的话,更少地打断别人。但是,这还是没有解决我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太喜欢表达了,相比之下太不喜欢倾听了。我想做出改变,多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都想说些什么。那么,当我听别人说话时,我到底应该听些什么呢?
2
上个月我跟妈妈,还有哥哥一家人去逛深圳野生动物园。
妈妈让我给她和孙子拍照,拍完照之后我就发到家庭群里。妈妈不太满意,有点嫌弃地说:“怎么把我拍得这么老,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子一样。”我妈妈年纪很轻,今年才五十岁出头。我当时听了感觉有点委屈,本来就不年轻了嘛,我也没真把你拍成六七十岁啊。嫂子在旁边听了,说:“要用美颜相机。”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让我们给她拍照片,很可能是要发给爸爸看的,要发给她的朋友看的,就跟很多女生出门都要拍照发朋友圈是一个道理。当我听妈妈说话时,听她评论我拍的照片时,我应该去认真听她是从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出发。没错,她今年五十多岁了,不年轻了,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奶奶了。但是,她还是一位想要拍出好看的、显得年轻一点的照片,希望展现给别人一个更好形象的女性。
那天回去之后,我就安装了很多款美颜相机APP,打算下次跟妈妈出门的时候派上用场。那天回去之后,我常常能注意到深圳湾公园有很多自拍或者互拍的女生。经过时,我都会绕开或者等她们拍完再穿过去。
以前我很不能理解用美颜相机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朋友圈发十八层滤镜自拍的女生。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中学女生有容貌焦虑,因为她们每一次照镜子,都会觉得自己应该长得像滤镜里的自己。
一次跟高中同学吃饭,就把我给妈妈拍照的事情讲了一遍。同学说出了一个洞见:“女生都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啊,哪怕是美颜相机P出来的。这就跟你们男生喜欢吹牛是一样的。”
女生更看重自己的形象,男生更看重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看重的方面,加一层幻想的滤镜,这不就是人性吗,这不就是人之常情吗?我该给朋友圈里每一个发自拍的女生都点个赞,因为她们在我吹牛的时候,也都没有揭穿我。
3
有一次机缘巧合,跟一个本来只是点头之交的同事聊了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他在说。总结下来主要是这么几点:第一,多接触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二,多表现自己,一些领导会主动要你的微信。第三,至少半年跟别人联系一次,说不定就有合作的机会。
说实在话,我当时听得不是很耐烦。一开始只是觉得他的工作跟我们程序员差别很大,想听听不一样的经历,而不是做事方法。这些东西我以前看书已经看到过不止一次,一度很感兴趣,后来发现自己跟人交往非常看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很难为了所谓的人脉资源去刻意结交。
后来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不试着暂时离开自己的视角,从他的视角出发,想一想他是怎么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待这些事情的呢?站在他的视角,多接触人就是多创造合作机会,多表现自己就是多展现己方合作的意愿和实力,至少半年别人联系一次就是维持合作的可能性。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交的一部分。
从他的视角去看待他的做法,我发现他的工作做得很好,值得我借鉴。
我不愿意为了结交人脉而多接触人,但是我愿意为了分享阅读的快乐多接触人。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可以不经意地提到阅读的话题,如果对方感兴趣,我们可以多聊。如果对方有孩子,我可以送他们几本我认为非常好的童书。我还可以告诉他们,孩子会模仿家长。如果你想让孩子以后多阅读,你平时在家也应该多读书。
我不愿意为了合作机会而表现自己,但是我愿意为了推广阅读的理念多表达。我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多说说阅读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好书值得读,要怎么做才能读得下去。办个读书分享会,在公众号里多谈谈读书,在朋友圈里推荐好书,这些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我不愿意为了维护人脉而主动跟人联系,但是我愿意为了真挚的感情这么做。有些同学、朋友、老师,平时各有各忙,不怎么联系。逢年过节,或者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就问候问候别人,关心关心别人。只要是发自真心。
如果还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我就会不耐烦,就会开始judge。但是一旦我切换到别人的视角,想一想他在这个视角是怎么看的,就能看到好的地方,得到启发,学到东西。
4
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吧。如果能穿越回去,跟十七八岁上高中的自己对话,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是十九岁的我,那时候刚上大学,对大学里的一切都很不满意。我会说:“你要十分努力备考,才能考上更好的学校。”
如果是二十三岁的我,已经毕业工作了,深知学历的重要性。我会说:“你要十二分努力备考,才能有更好的学历。”
如果是二十七岁的我,已经开始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了。我会说:“考试不用太在意的,要多看书,看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书。”
如果是三十岁的我,开始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了。我会说:“多看书,多跟你的同学聊天,多回家看看爸妈和弟弟。考试,顺其自然就好。”
每隔三四年,我就会变一次,以后还是会继续变。三十五岁的我,四十岁的我,甚至五六十岁的我,会想对以前的我说些什么呢?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他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不同的人。
人与人之间,除了年龄有差异,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感情生活等等,每一项都会差异。差异和差异叠加,会使得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除了听他的视角是什么,是怎么看的,还可以听听他为什么这么看。
为什么,其实可以做两个理解。一个是why或者reason,就是他因为以前的什么经历导致他会这么看。另一个是for what,就是他为了以后的什么目标、引导他会这么看。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
有的时候,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一个人过去受穷受怕了,所以目标就是变富,越有钱越好。一个人过去被漠视多了,所以目标就是被爱,越多人爱他就越好。一个人过去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所以目标就是让他的孩子好好上学,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最好还能读研究生、读博士。
如果能听完一个人的过去和他对未来的设想,那么你就能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视角,为什么要会用这样的视角看世界。
5
当我听别人说话时,我在听些什么呢?
我会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是怎么看世界的,还有为什么是这个视角。
我常常judge别人,就是因为我想不到别人的视角,不知道别人的视角是怎么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是这个视角。
我更常judge自己,就因为我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或者说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我站在自己的视角,以为别人都是这么看自己的。就像之前文章里写的那样,我很关注我自己,关注我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同时还以为别人也这么关注我,会无时无刻评价我、judge我。其实,别人都在关注他们自己,没工夫关注我。
我们每天都会跟别人说话。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很少会听对方在说什么。
一个人的目光哪怕再长远,都只是一个人的视角,看到的世界也只是那么一片,无非就是比别人大一点罢了。但是如果可以认真听听别人说什么,听出别人的视角是什么、怎么看的、为什么这么看,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用别人的视角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心胸宽广,并不只是别人说的话再不中听你也不会在意,而是你本来不太想听,但是认真听完之后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视角、获得启发,让自己看到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