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完美主义人格斗争的这几年

第一次读《拖延心理学》是在2017年9月12号的一个早上。从那个早上开始,我一共在这本书上花了49.5个小时。如果每天看90分钟左右,要连续看足足一个月。

这本书篇幅不长,总共25.7万字。因为是科普性质的书,所以语言明白晓畅,没有多少专业术语,非常好读,很适合非专业读者。

当初之所以会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拖延症。翻开之后,我发现里面关于完美主义的描述完全符合自己的状况,从此开始了与这一人格斗争的过程,而且这一场斗争可能还会延续很多年。

完美主义真的是一个缺点

HR面试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出你的一个缺点。很多人就会回答:“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做事标准很高,所以偶尔会跟同事产生分歧。”

首先,给出这种回答的人要么不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就是对什么是完美主义一知半解。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这样回答,其实心底里根本就没有把完美主义当作一种缺点,甚至隐隐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完美主义者会对做事结果有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且在无法实现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伴有重度沮丧和无价值感。他们会自责,认为事情之所以没有达到最完美的结果都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达到了最好的结果呢?他们也很难高兴起来,因为完美主义者会认为,付出巨大的努力换来最好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费吹灰之力,却可以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天才,才是真正完美的人。

临床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会造成人们拖延、避世、抑郁,常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可能造成神经性厌食症和药物滥用。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工作上,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而难过好几天。几天的时间里不断反刍,责备自己怎么可以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其实低级错误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犯,我就见过同事们犯过很多次,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后果,但是我就是没办法放过自己。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反而不能把工作做得很好。

在生活里,我会惧怕跟不熟悉的人单独相处,更不敢主动跟他们交谈。因为只要我先开口了,对方没有积极回应,或者聊着聊着就冷场了,我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败感。我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情商低,不懂沟通,所以才会造成这种局面。

完美主义真的是一个缺点。

Why Me

一些人在得知自己确诊绝症之后,一开始都会拒绝接受现实,反复确认之后就会开始追问:为什么是我?

有些人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太努力工作,经常熬夜,所以才会得了癌症。有些人会说是因为常常爱吃重盐重辣的食物,所以才会得了癌症。有些人得出自己“命不好”的结论,因为命好的人不会碰上这种事。

完美主义给我带来过很多的痛苦,让我在成长进步的道路上走过很多的弯路。在知道完美主义到底是什么之后,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之前推荐《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时提到过一个价值观等式,就是“表现=能力=自我价值感”。拖延者会通过拖延将“表现”和“能力”之间的等号划掉,使其不再成立。其实,更应该划掉的是“能力”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等号。

不管能力是如何被定义的,当它成了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了唯一的衡量,其他方面都会被忽略。

到底是谁使得完美主义者的价值观变得如此狭窄和扭曲的呢?

第一个犯罪嫌疑人是标准化考试。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至少有期中和期末两场重要的考试。如果再加上额外的月考和模拟考,大学前这样考试至少有50场。如果按单科考试计算,我们在未成年之前至少要经过几百次的标准化考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全部都能被分数所衡量出来。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的能被分数所衡量出来吗?

第二个犯罪嫌疑人是成年人。你的分数比别人高,老师会表扬,家长会感到欣慰和为你骄傲。如果你的分数比别人低,老师会批评,家长会感到失望和表现愤怒。老师关注的不应该是我们的成长吗?家长不应该是无条件地爱我们的吗?

之前考好的,和现在考差的,明明都是同一个孩子啊。

第三个犯罪嫌疑人是社会舆论。是否成功,几乎成了唯一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来源。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能挣多少钱。如果有人还在谈真善美,我们会觉得他假大空,一点都不real。

无论最终如何判决,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完美主义者不应该背负所有的责任。社会制度和成长环境是造成扭曲价值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缺乏爱与安全感,他们才会把注意力投向完美主义。

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在准备与自我达成和解之后,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完美主义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增进认知、自我关怀和袒露自我。

增进认知,即了解更多跟完美主义相关的知识。根据2019年4月的一项研究,近年来年轻人的完美主义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这说明完美主义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也在别人身上发生。这有助于我们接受现实。我还会看许多跟完美主义有关的书和在线资料,了解完美主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可能有用的应对方法等等。

自我关怀,即把自己作为朋友去看待,当成朋友去关心。有一个方法很管用,就是在跟自己内心对话的时候,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李文业,你这件事做得不是很好,但是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李文业,你不要对自己太严苛了。这样很不公平。”这有助于我们摆脱自我责备的泥潭,尝试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评判。

袒露自我,即公开谈论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在得知完美主义是一个缺点之后,会很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因为这样会让别人认为自己更不完美了。公开谈论自己的完美倾向,不仅能让自己的心理负担变小,还给了身边人帮助自己的机会。在你被完美主义想法困扰的时候,朋友们会跟你说:“没有人是完美的。”

心理学家荣格说:“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地接受自己。”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只要我们还在回避或者否认完美主义的存在和负面影响,就无法真正理解我们自己,更无法进行整合,就没有改变的基础。

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两年多的斗争过程当中,我尝试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三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行动清单、量化努力和追问价值。

行动清单,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然后一项一项去完成。完美主义者常常因为觉得做的事情价值不够高,所以没有动力去做,因此造成拖延。在这种时候,我就会把要做的事情进行任务分解,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动作,然后逐一完成。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完成每一项之后,就要在后面打个大大的对勾,这样会带来小小的满足感。等到所有事都做完了,清单上都是对勾,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

量化努力,就是把自己的努力进行量化,通过数字来告诉自己到底有多努力。完美主义者常常会因为结果不够好而产生严重的自责情绪,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尽力。这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使用番茄工作法的软件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并且定时查看。如果我能清楚地看到上个月阅读了200个小时,那么就没有理由责怪自己不够勤奋。最近,我还开始用软件记录自己的工作情况。

追问价值,就是在遇到价值观困惑的时候,要追问到底。完美主义者常常会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而感到自卑,产生无价值感和避世情绪。在得知自己挣钱没有别人多的时候,我会追问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吗?不是,那么你自卑什么。在社交场合上不像别人那么能言善道的时候,我会追问自己是否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想,那么你自卑什么。在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晒的时候,我会追问自己是否真的有想要争取这些东西的想法?没有,那么你自卑什么。

利用行动清单,我开始摆脱完美主义造成的拖延。通过量化努力,我开始减少完美主义者的自责次数。在学会追问价值之后,我开始减轻完美主义给我带来的自卑。

这就是我这些年跟完美主义斗争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有一点认识就是,完全摆脱完美主义是不可能的——与其说是斗争,还不如说是学会跟它和平共处。关于完美主义的一种悖论就是:想要完全摆脱完美主义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完美主义的一种体现。

接受完美主义是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学会如何与其相处,是完美主义者一辈子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