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哲学和应该上哪所大学

1

前几天请表妹吃饭,她说高考结果很不理想,决定复读。巧合的是,一位常年给我写信的读者朋友也是今年高考。我今天收到邮件,也说分数跟平时差距很大,打算再战一年。

我没有跟表妹说,是复读好,还是不复读好。我也没有回复读者朋友说,到底是接受这次的分数好,还是再花一年时间好。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虽然我也经历过高考,但是毕竟已经过去十几年,那种面对成绩理想或不理想的心情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既然做不到感同身受,就很难给出靠谱的建议。

第二,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条件和自我评价都不一样。复读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条件,以及稳定的自我评价能力。

跟家人商量,一起做决定。做出决定后坚决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尽可能不要后悔。

2

如今经济下行,就业市场不景气,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哪怕是985、211毕业,要想有一个理想的offer,都比往年难很多。中国过去经济发展很快,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既然是奇迹,就有两个特点:不会持续太久,不会频繁出现。

所以得出一个悲观但是理性的结论,像以前那样高速发展的好日子可能不会再有。相比地球上大多数国家,我们已经足够幸运。那么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拼命读一个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卷出一个好学历,在经济上会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举个例子来说,2013年考上清华大学的赵清华,毕业之后月薪1万,未来十年平均涨幅百分之20。十年后他的工资大约是,每个月6万。同年就学蓝翔技术学院的钱蓝翔,毕业之后月薪4千,未来十年平均涨幅也是百分之20。十年后他的工资大约是,每个月1万3000元。那么,他们毕业十年后的年收入分别是72万和15万6千,差距是46万4千元。

如果把时间线整体往后推十年,会发生什么呢?2023年考上北京大学的孙北大,毕业之后月薪8千元,未来十年平均涨幅百分之14——因为经济不景气,起薪和涨幅都比十年前下降了。十年后他的工资大约是,每个月3万。同年报名新东方厨师学校的李东厨,毕业之后月薪4千元,未来十年平均涨幅百分之7。十年后他的工资大约是,每个月8000元。所以,他们十年后的年收入分别是36万和9万6千元,差距是26万4千元。

差距从46万缩减到26万,这笔账,其实没那么难算清楚。现实发展的趋势明显,但是人们的反应总是会慢上一拍。

3

家长们更多考虑的是孩子们的前途,学生自己的想法可能更取决于同侪压力。

平时跟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都上好学校了,我上一个普通大学,实在接受不了。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唯分数论”环境下的小孩来说,最大的同侪压力就是分数,就是成绩,就是能上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清北要比C9好,C9要比985好,985要比211好,211要比1本好,1本要比2本好,本科要比大专好。能上更好的学校,自我评价就高,受到的尊重就多。

也不是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个维度。毕业之后就会增加一个维度,那就是就业。职业社会地位越高,赚钱越多,福利越好,那么周围人对你的评价就越高,你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越高。这样的评价维度还有,婚恋状况、子女教育等等。这几把尺子,会把每一个原本独特的人,量出一个个标准且统一的尺寸,然后更方便地用来比较。

4

《月亮与六便士》可能是最多人听说过名字,喜欢拿来引用,但是从来没看过的小说名著。人们往往会把月亮比作理想,六便士比作现实生活,感叹人们都失去了理想,把生活过得现实、琐碎和市侩。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的。

小说的核心情节并不复杂,用几句话就能说完。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给大家转换一下故事背景。

主人公王月亮今年40岁,在北京有车有房,是一名年入百万的投行经理。老婆是他的初恋,两个人二十几岁就结婚了。有一个帅气的儿子和一个漂亮的女儿,家庭非常幸福。

突然有一天,他净身出户,留下一封信告诉家里人自己走了,不会再回来。他一个人跑到巴黎去学画画,穷困潦倒。没几年,他就流落到了一个太平洋小岛上,跟一个愿意养着他的土著女孩结了婚,还生了孩子。又过了几年,他得了麻风病死了。

死前,他吩咐土著妻子一定要把他刚完成的一幅完美作品给烧掉。很快,他留下的其他作品就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无不惊为天人。每一幅作品,都变得价值连城。一时之间,无人不识王月亮。

5

听完这个故事,有人可能会说:投行经理的生活不就是六便士,画家的人生不就是月亮吗?这分明就是一个追求远大理想的故事啊。别急,这部小说里还有一条对比的副线。这里,我也会做一点背景转换。

陈百元是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副主任医生,今年35岁,还没有结婚。年轻有为,潜力无限。因为科研能力突出,擅长治愈复杂病例,领导已经决定要把他升为科室主任,即将创下这个医院最年轻主任医师的纪录。

在正式升职之前,医院给他批了半个月的假,他就到云南大理旅游。在那里待了几天之后,他就写了辞职信,辞去了大好的工作,在大理定居。他在那里当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娶了当地的妻子,过起了别人看来相当平庸的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说,其实王月亮和陈百元,是一样的人,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并且义无反顾地去追求。

6

王月亮,想要过的是画家的生活,每天画画,享受创作的激情和快乐。物质生活如何,别人的看法如何,作品是否得到外界的认可,是否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他根本就不在乎。

陈百元,想要过的是平静的生活,每天按时上下班,老婆孩子热炕头。什么社会地位,什么前途无量,等到他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之后,这些都可以弃之如敝履。

当然,我并不鼓励大家模仿陈百元这么决然放弃大好前途,更不主张做王月亮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王月亮,抛妻弃子,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人们会说他是不负责任的渣男,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疯子。他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已经40岁了,在小说背景下的20世纪初的英国,人均寿命不到50岁。他发现再不追求他想要的生活,就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只能这么激烈,这么决绝。

如果他20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画画,不喜欢做金融,可能他就不会那么着急结婚生孩子。因为他要把时间更多地用来探索爱好,而不是被迫用来赚钱养家。可能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画了10年画的他在30岁的时候还不能成名成家,但是已经成为一名艺术从业者,有着微薄但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有一个对他的收入没那么高要求的伴侣,并且决定暂时先不要孩子。

7

我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去年9月份,我突然从工作了四年多的公司离职,打算全职做自媒体。然后才干了一个月,就决定不干了。然后开始不紧不慢地重新找工作,今年1月份入职了新公司,还是做程序员。

对于我来说,上班不等于苟且,做自媒体或者说创业不等于理想。我追求的,从来都是找到一种想要过的生活。之所以离职,是因为我发现在那家公司干得很不开心了,上班就等同于坐牢。尝试做自媒体,就是想要换一种生活。我尝试过了,觉得不适合自己,至少是暂时不适合自己,就先放弃。

现在入职这家公司,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收入也不高,但是有我非常满意的三个优点:
第一,我不用做管理,只需要写代码,不用替别人操心。
第二,到点下班,没有加班文化。
第三,系统上线和周末加班,都可以调休。

于是,上班时间我会好好工作,下班之后就能好好看书。我定下了今年生日之前要达到阅读10000小时的目标,从5月份开始我每个月都要看书200小时以上才行。

8

看书10000小时的进展非常顺利。我在阅读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并且有很多很大的收获:

  • 1、ChatGPT对我的阅读帮助很大。效率提升了,效果变好了。
  • 2、我读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小说顺畅了很多。我会在读这类小说的时候,不经意地把部分句子尝试翻译成英文,发现那种翻译带来的别扭感就消失了。
  • 3、与经典名著相遇的喜悦。很多文学里的经典名著,以前读不下去的,现在慢慢能读得进去,并且有很大收获。例如《杀死一只知更鸟》、《边城》、《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百年孤独》等等。
  • 4、越来越能欣赏知识之美,而不是总觉得学不懂,学得太慢。例如学习微积分,我不会纠结于如何快速学会它的证明和应用,而是阅读微积分的历史,先了解微积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前人经过什么样的努力。慢慢地,我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兴趣,并且为微积分的精妙而感叹,欣赏这里面的人类智慧。
  • 5、哲学的乐趣。哲学其实并不枯燥,很多都跟现实生活关系紧密。我最近很喜欢看斯多葛哲学的书,对西方现代思想也很感兴趣。
  • 6、认识到痛苦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 7、像听音乐一样阅读。听到一首好听的歌,你不会着急把它听完,更不会就只听一遍。知识和书籍也是一样,我渐渐会用听歌的心态去阅读,耐心地探索细节,看完一遍再看一遍。
  • 8、纸质书本身就能给我带来享受。纸质书的手感,排版,字体,封面设计,都能带来很好的体验。
  • 9、坐地铁看书有额外的好处。科学研究表明,在移动过程中阅读效果会更好。
  • 10、我才31岁,以后还有很多年可以用来看书。

9

如果有人问我,他们到底应该上哪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是一点底气都没有,尽可能把我知道的东西写出来,供你们参考。还是那句话,跟家人商量,一起做决定。做出决定后坚决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尽可能不要后悔。

我更愿意建议你们去读一读文学和哲学,多思考关于人生和生活的问题,认识自己。做这些事绝对不会错,而且一辈子都可以做,你们一辈子都会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