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关于如何做选择的艺术

「自己做选择」

前几天,也就是10月4日,深圳正式公布楼市限购令。我看到新闻的时候跟舍友激动地说:“深圳也开始限购啦!”

舍友无奈地继续玩手机,苦笑着说:“说得好像这跟你有关系一样。”

一言惊醒梦中人。就拿上个月某一周的数据来说好了,9月12日-9月16日,深圳新房成交价达到67120元/平方米,环比上周54284上涨23.6%,同比去年9月更是大幅上涨了近8成。成交均价最高的是9月14日,当天均价高达77231元/平方,共成交31套。

去年经过6月份一波疯涨,深圳的房价已经超过北京和上海,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美国经济咨询公司LongviewEconomics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随着过去一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持续疯狂上涨,深圳已成为全世界房价第二贵的城市,仅次于加州圣何塞。分析显示,深圳典型住宅的价格已达到80万美元左右,房价收入比为70倍。

在深圳,房子这件事,跟普通家庭的年轻人真的没啥关系了。

其实,买不起房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可以选择租房或者是到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买房定居。

有的人会说了,二三线城市的工作机会和格局视野哪里比得上一线城市,更何况以后成家有了小孩要上学,教育资源更是天差地别。

那也不是没有办法,花光自己爸妈大半辈子的积蓄付个首付,然后每个月工资大部分给月供,把自己的下半辈子抵押出去也是可以买一套房的。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谈的不是房价,更不是结婚生孩子之类的老话题,而是关于选择。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虽然大,可是再大也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房地产资源和教育资源就这么多,不够几亿人分的,所以只好价高者得。好东西就这么多,你不可能都要,要么你选择当房奴,要么选择租房或者离开。其中得失,各自掂量。

其实这种情况在英语当中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那就Tradeoff。资源有限,欲望无限,每个人需要做的都是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选择了(trade)这个,就必须放弃(off)那个。

除了购置房产这种大事,日常生活中还有无数小事都存在需要tradeoff的时候,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察觉。有一天你走到便利店门口,感觉有点口渴,想要去买瓶3块钱的饮料喝。由于你的钱包里没有无限多的3块钱(银行卡和余额宝里也不可能有),花了这个3块钱买饮料,就不能用来干别的事,例如买一包方便面。所以这3块钱就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在会计学上叫做会计成本,在经济学上就是机会成本。

学习和理解tradeoff这个概念有两个好处,变得容易接受现实和知道自己可以改变些什么。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做选择,所以第一件事肯定是“审题”,就是明确给出的条件和每一个选项,最后选择一个对于自己来说是最优的。

要想做好每一次的选择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做选择的人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并且对自身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选出最理想的的选项。

例如一个大学生想要出去旅游,有两个地点可以选,一个是张家界,一个是西藏。再三权衡之后选了西藏,因为人没那么多,而且自己对藏传佛教也非常感兴趣,结果一下飞机就晕倒送医院了,然后直接飞回去。

高原反应。

明白哪些是自己不能改变的(现实),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选择),还要能有智慧去区分他们两者。这就是tradeoff的艺术。

「少谈价值观」

价值观是偏见的集合,但是我们都离不开他。

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有了第一桶金是投资还是享受生活?生孩子是要男还是要女?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而,如果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有很高的概率可以预判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做法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他很有可能遇到躺在地上的老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走。如果他平时对生活品质要求就很高,甚至有点爱慕虚荣,赚到第一桶金很可能首先是买辆豪华跑车。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潮汕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上一辈的家庭观念,他应该会更想要儿子。

可是,最理性的做法不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实现利益最大化吗?的确是这样的,不过这不符合实际。

实际的情况是,我们面对的世界太过复杂,要面临的选择太多,所以必须简化。经过数十万年的进化,我们已经对一些选择有了默认选项,例如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并不是废话,因为渴到什么程度才算“渴”,饿到什么程度才算“饿”,这也是需要衡量的。之所以我们平时没察觉,是因为这些过程都已经自动化了。

生理感受层面之上,就是价值取向层面的自动化了。

如果问一个女生,遇到渣男你会怎么办?她可能回答说,那肯定分手啊。接着问,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男生算是渣男呢?劈腿算不算?算的话,再降低点,花女朋友的钱算不算?要看花多少的话,10000算不算?10000算的话,5000算不算?2500呢?

偏见,就是片面的看法。所谓的价值观,就是这些片面看法的集合,虽然不准确,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就没有办法以足够快的速度做出数之不尽的选择。

自从开始接触tradeoff这个概念之后,我开始对模糊不清的东西变得排斥,无论是看书、阅读文章还是看视频,凡是价值观部分较多的都不看。

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读过三次,看一遍,做标记一遍,抄笔记一遍。他是一个非常会讲道理的人,而且表达能力也非常强,总能把一些观念和想法阐述得十分清晰。

然而,前一段日子关注过他的公众号,没几个星期就取消关注了。在某APP上有他的付费专栏,我想了几天也决定不订阅。因为对于我来说,他谈价值观太多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万维刚老师的书和文章,谈价值观的部分很少很少,更多的是引用实验结果和研究数据,谈论逻辑和方法论,对我更有帮助。他的两本书《万万没想到》和《智识分子》,以及专栏《精英日课》都非常推荐。

后一种风格的文章,更言之有物,更能帮助我做好每一次的tradeoff。

这也同样影响我自己的写作,尽量不谈价值观是现在写文章的一大准则。有的时候实在忍不住谈自己的价值观,其实都没有要说服别人的意思,只是为了写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或者是向别人表达自己,让对方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已。

「更好地做选择」

为了更好地做选择,要从信息获取和权衡训练两个方面做工作。

信息获取,就是要尽量了解所要面临的选择。在高考之前,我们都经历过可能是全世界最严格之一的应试教育,其中被强调最多的可能就是“审题”了。审题,就是要了解这道题给了什么条件,问些什么,然后才能有的放矢。信息获取,其实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

以购房举例,如果你要在深圳购房,首先你要知道深圳的房价是什么水平,否则容易买贵了或者错过相比之下较经济的楼盘。购房的过程中,你要了解附近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以及是否有学位等等。

如果你进行“战略转移”,到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置产,也要了解近年来的交易状况如何,与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交通连接是否便利等等。进一步的,可能还要了解外地人购房是否有政策限制,公积金贷款是否有所区别之类的问题。

以上这些动作,都是在进行信息获取,都是在审题,都是为了更好地做选择。

信息获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内容都无法在搜索引擎上找到,能找到的有很多都不是那么容易能获取到。

信息获取可以分为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两个部分,这个话题很大,本文暂不深究,以后的文章会陆续谈到。

为了更好地做出选择,还要进行相应的权衡训练。

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谈过“锚定效应”,里面谈到商家和谈判对手是如何利用这一点影响我们,让过程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接受过相应的训练,就很可能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能够警醒,甚至是进行反制。

训练,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体育项目上,训练对于没有基础的普通人来说其实作用更大,只需要进行短短的几次练习就能提高一大截,而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因为他们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哪怕只是想进步一点点,都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权衡训练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平时都在有意无意中做出选择,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动化中完成,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很难总是找到最优的选项。只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权衡训练,例如看完“锚定效应”的文章之后按照里面说的练习几次,就会有可见的进步,从中获益。

训练并不是让我们每一次都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可以提高每次做出更好选择的概率,而且一次比一次的概率更高。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谈过过“概率”,如果某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高,而且发生的次数又足够多,那么总体的结果往往会朝着概率高的方向偏移。

我们生活中要做的选择难道还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