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看书半个小时,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写作呢?每天投入45分钟,就能养成写作的习惯。
我决心养成写作的习惯,从阅读习惯中找到了三个可以借鉴的地方:一、状态不好是常态,要学会不靠灵感写作。二、量变不到位,不要奢望有质变。三、要写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阅读中常见的第一个误区是,要有看书的状态。
你如果只在状态好的时候看书,那么很快就会发现:永远找不到好状态。工作太累了,先不看书了吧。心情不太好,先不看书了吧。找不到感觉,先不看书了吧。如果昨天找不到好状态,今天找到好状态的概率就会下降。今天不看书,明天看书的概率就会下降。长此以往,看书的习惯就怎么也养不成。
好状态少见,高效率更是可遇不可求。越早明白越好,因为这有助于你接受现实,愿意踏踏实实地下笨功夫。
什么是笨功夫呢?笨功夫就是状态不好也要看书,效率再低也要看书。看着看着,状态有可能会变好。看着看着,效率有可能会变高。老天偏爱笨小孩,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就是:做越多尝试的人,他们越有可能遇到好运气,就像是被老天眷顾一样。
写作也是一样。今天状态不好也要写作,再没有灵感也要写作。钱德勒·戴蒙德说:“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句话:“状态不好是常态,要学会不靠灵感写作。”
3
阅读中常见的第二个误区是,想走捷径,快速进步。
如果你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每个月看书200+个小时的?”那么我会回答你:“因为我在之前大半年就坚持每个月都看70个小时。”如果你再问我:“那你当初是怎么坚持的?”那么我会回答你:“因为我在更早的时候就坚持每个月都看30个小时的书。”我相信你已经不用再问下去了。
如果苦恼自己现在阅读能力还不够,大概率就是读得还不够。你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就没有什么技巧吗?
技巧是有,但是对你没用。很多人都喜欢问别人有什么技巧,其本质都是想走捷径。如果一个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我现在写的东西还不够好,原因就是写的不够多。感觉没进步,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句话:“量变不到位,不要奢望有质变。”
4
阅读中常见的第三个误区是,只看有用的书。
很多人看书只看那些有用的书,往往最后都看不下去。我看书从来不会从“有用”、“没用”的角度出发,只会挑那些感兴趣的书。因为感兴趣,所以看起来就不会勉强。因为不费劲,所以从来不会读不下去。
要相信人类无数年历史给你带来的演化优势,好奇心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惊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你对内容有好奇心,它就是对你有用的书。至于什么时候会发挥作用,就不是我们的理性能够立即给出答案的了。我对心理学的书很感兴趣,也不管它们有用没用,读了很多。过了好几年,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想不明白,不能好好跟自己相处,发现之前看的那些知识还真能派上用场。
每当自己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句话:“要写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5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要想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要先养成另一个好习惯,然后从这个养成过程中获取经验。我从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中提取了三点经验,分享给你:一、状态再差也要继续,效率再低也要坚持。二、没有量变,不谈质变。三、要做你感兴趣的事。
我决心养成写作的习惯。每天都要在书桌前至少坐45分钟,哪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在心灰意冷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才坚持多么短的时间,才写出多么少的文章。
只写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