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我一共完成790个番茄,超过了原定目标的750个。
番茄工作法,就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只做一件事。我的一个番茄时钟是30分钟,只用来看书。也就是说,我3月的31天时间里面,一共看了395个小时的书,平均每天是12小时45分钟。
每个人的一天都有且仅有24小时。那么我的一天时间是怎么安排,能做到平均每天看书超过一半时间的呢?
2
为了让当天能有足够的时间花在看书上,我会在一天之初,制定好当天的行程。
我第一次这么做是在今年的2月15日。那天我受到一部电影叫《记忆碎片》的启发,给自己在一张手掌大的白色卡片上写下今天的时间计划表。完成一项,就从纸上撕下来。
试过几天之后,断了几天,我发现时间安排突然乱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去网吧的次数多了。心态平和的时间少了,玩手机的次数多了。于是我就重新开始每天早上写当天的行程表,并且还作为一项任务,每天都要执行。
我把这种做法叫「去道德化的设计与执行」。先解释设计与执行,再解释去道德化。
设计,就是每天早上安排当天的计划表。做计划表,是一个集中做决策的过程,把今天一天要做的大大小小决策都集中在一个时间点完成。这样集中做决策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在全局的角度安排时间,不会出现局部短视的决断;第二,在一天当中可能是最清醒的时间点做决策,不会受到后面精力下降、情绪波动的影响。
执行,就是按照计划表上面写的去做。执行计划表,就是一个只执行不决策的过程,节约执行前的临时决策过程。这就是把决策和执行分开,在开放期做决策,在封闭期做执行。执行过程中有厌烦情绪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你可以改变你的决策,不过不是现在。我会要求自己,现在必须执行决策,要改计划就明天改。
你现在不想看书,这是正常的情绪。你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合理,这是正常的想法。但是你不能偏离你的计划表,至少今天不行。你想去玩游戏,你想刷手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不过你要等到明天做计划的时候,你再安排这些行程。
有了「设计与执行」作为基础,我们就能更好地做「去道德化」了。
首先,我们要先说明什么是道德化。所谓的道德化,就是把做出或不能做出某些行为的人与某种道德评价做等同。一个人明明要减肥,却忍不住一天吃十包薯片,别人就会自然而然认为这个人没有毅力,是一个不自律的人。在这个例子里,减肥的人忍不住要吃薯片,就跟意志薄弱和没有节制划上了等号。
然后,我们要问出一个问题:这个人为什么一天会吃十包薯片呢?原来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爱吃薯片,为了省钱,所以在双十一的时候买了好几十箱薯片在家里屯着。每天路过储藏室的时候,就忍不住拿一包出来吃。吃完一包就忍不住再吃一包,一直吃到吃不动为止。
了解到「家里屯了几十箱薯片」这个细节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他提一个建议:不要在家里屯薯片,要吃的话就去商店买,哪怕贵一点也没关系。你放心,如果他听从这个建议,他吃薯片的数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滑。这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力突然变强了,或者是他知耻而后勇,而是从数学和概率上来计算,他自然而然会吃少很多包薯片。
我们来做两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第一道数学题是,除去睡觉时间,他每天在家里待八个小时,而他路过常去买薯片的是商店一天就两次,每次一分钟。请问,薯片放在家里,他会想起来吃薯片的次数多,还是薯片放在商店里,他会想吃的次数多?
第二道数学题是,网上按箱买的薯片一包三块五,商店里按包买的薯片一包七块钱。显而易见,他只愿意拿出一定的钱来买薯片,那么如果他只能在网上买,以及只能在商店买,哪种情况下他吃的薯片多?
从这个举例里,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到,表现出来的自律与否,可以跟这个人的意志力水平无关。薯片放家里,和薯片放商店里,是两种不一样的挑战。你设计的好,选的游戏难度低,那么你自然就会执行的好,越可能赢得挑战。
解释完什么是「去道德化的设计与执行」之后,我再给大家分享我是如何使用这个思想让我变得更加自律的。我会用一句咒语来开启这个思想,就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而是你设计的不够好”。
例如某一天,我表现特别差,看书看不进去,玩手机的时间比之前都长,而且安排的任务有好多都没能完成。那么我不会责备自己,我会认为责任不在“执行行程表的我”身上,而是在“设计行程表的我”身上。
为什么我今天看书看不进去?因为昨天晚上因为感冒没睡好,还是坚持跟往常一样8点就去星巴克看书。那么这里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呢?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晚睡了,我是不是可以适当晚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呢?我是不是可以先去公园慢跑十分钟呢?我是不是可以先看一些比较有趣的书,而不是一些有挑战的书呢?
责备自己不够自律,不会让你变得更加自律,反而更容易自暴自弃。反之,如果你把注意力用来反思自己的安排和计划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持续打磨适合自己节奏的学习和工作时间表,则一定会让自己有更强的掌控力,无论是对你的时间,还是对你的行为。
3
一天的计划,最多只能跟短期目标有关系。要如何确保每天的计划,跟我的长期目标相关呢?换句话说,要如何做到在长期目标的方向上,设计每天的时间表。
我的长期核心目标是阅读。那么围绕着这个长期核心目标,我设计和发展出了一个「基础支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每天会自动生成一些任务,同步到手机的APP上。这些任务都是为了服务长期核心目标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的,所以都属于基础支持任务。
这些基础支持任务包括,冥想、徒步、跳绳、写作和安排一天行程。冥想,可以让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释放压力,有一个更好的阅读状态。徒步和跳绳,一个是有氧运动,一个是无氧运动,锻炼好身体才能看更多的书。写作是输出,是为了更好的输入。安排一天行程对阅读的好处,自不必说。
每天无论状态有多差,只要能完成这些基础任务,阅读的数量就有了一个最低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些任务组成了一个「基础支持系统」。所谓系统,就是1+1大于2。看似单一的、简单的任务,组合起来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我是如何设计和筛选这些任务的呢?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有5个标准:
1、简单,简单到用6个字就能讲清楚
2、长期,能做50年
3、有用,对核心目标有帮助
4、潜力,有变化、有发展,提升空间至少100%到1000%
5、整合,嵌入「基础支持系统」,与现有系统配合,有1+1>3的作用
在设计完这些任务之后,我就会试运行。使用我借鉴埃隆·马斯克的「五步工作法」来筛选、优化、整合这些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告诉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任务是值得我强忍着留下的。哪怕一个任务看上去再好再有用,我觉得不行就是不行。试过了,觉得没什么用,就可以删掉,不要有任何犹豫。过一段时间,如果觉得这个任务还有继续尝试的价值,就再捡回来就是了。如果捡回来的任务,还不到删掉的任务的10%,就说删的还不够多。
这个「基础支持系统」有一个好处是我之前没预料到的,就是能够帮助我应对无聊情绪,应对我对现有生活的不满。如果我觉得今天没什么收获,觉得对明天没什么期待,那就是无聊情绪浮现了。换作以前,我可能会找点新鲜刺激的玩意儿,例如玩玩游戏,看看网络爽文,打打麻将什么的。
而现在,我会打开电脑看一遍「基础支持系统」的代码,看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会单纯只是增加这些任务的任务量参数,把每天冥想的平均时间增加1.5分钟,或者把每天徒步的平均步数增加100步,又或者把每天跳绳的次数增加250次。也有的时候,我会审查现有的任务,看看哪些任务已经尝试了一段时间,却又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的,把这些无用的任务给删掉。还有的时候,我会设计出一些新的任务,看看是否有加入到系统里的可能性。
4
有了每天的安排,以及长期目标的「基础支持系统」,还需要有定期的回顾和总结。我在公众号的写作,正好补上了这最后一块拼图。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叫《我比世界晚熟》,里面谈到写作和发表的关系。写作是给自己写的,发表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举个例子,你拍了一张全家福,对你们家是很有意义的,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都会很感动。但是除非你是名人,不然这样普通的照片,是不可能传播流行的,公众也不会关心。
我渐渐发现,我的写作是为了写作,而不是为了发表。如果写关于自己的东西,我会觉得很投入,觉得很有价值,能写好。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我就很难投入,觉得没什么价值,写不好。也正如此,我现在更多地是以月、以年为单位,写一些回顾和总结的文章,写一些展望和计划的文章。
这些文章有三个作用。第一,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我做的事情,对自己有价值,对别人没什么价值。别人没理由夸我,我没理由不夸自己。
第二,作为个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每天生活里充满了各种琐碎和繁杂的细节,会遇到很多人,会遇到很多事。哪些人和事重要,哪些不重要。我们要记住哪些,要忘记哪些,都可以从书写个人历史里进行选择。
第三,人生操作系统的boot指令。所谓的boot指令,就是机器启动的原始指令。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陷入低谷,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遭遇意外。当我不知道做什么好的时候,当我觉得自己大脑宕机的时候,我就会用boot指令重启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告诉自己未来的生活要怎么过。
5
我用每天的行程,每天、每周、每月的任务,还有每月每年的文章来管住自己。我不喜欢向下流的生活,不喜欢过每天千篇一律的日子。
截至2024年3月31日24时,我的历史阅读时间是12312小时。预计会在2026年11月10日完成20000小时的目标。
4月份的目标是765个阅读番茄,也就是看书382.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