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读了刘瑜老师的《可能性的艺术》,讲的是比较政治学。如果你对政治有一点好奇,非常推荐你去看一看。这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本水平极高的政治学科普读物。
在B站上看到她的一次演讲视频,标题叫做《最大的独立思考,就是设定自己的思想议程》。看完之后受到启发,我想跟你分享三点想法:
第一,为什么说最大的独立思考,就是设定自己的思想议程。
第二,为什么说真正的独立人生,就是设定自己的生命议程。
第三,我的生命议程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2
为什么说最大的独立思考,就是设定自己的思想议程?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独立思考,还有一个就是思想议程。我们逐个来讨论。
首先是独立思考。简单来说,独立思考就是你自己想,不能光受别人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但其实都是在思考周围人在思考的事情,或者是别人让自己思考的事情。今天朋友圈爆出来一个大瓜,兴冲冲地加入热烈讨论一番。明天大家都在说就业大环境不好,要保住工作,自己就开始上网看看这是不是真的。后天家里父母催婚,于是就才开始想是不是得开始找对象了。
然后是思想议程。既然是思想,肯定是一些大问题,不可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例如,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困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吗?我是否应该在意他人的评价?议程这个词,是从政治学那里借鉴过来的。通俗地讲,就是todo list,就是待办列表,需要长时间思考的一系列问题。那些思想上的大问题,就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以及逐一思考。如果你设定了自己的思想议程,知道自己最近该思考什么问题,那么就不会被网络上的所谓热门话题所吸引。相比你的那些大问题,那些热搜真的无聊至极,毫无意义。
如果习惯了长时间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那么你就已经是在独立思考了。
3
为什么说真正的独立人生,就是设定自己的生命议程?这句话还是有两个关键词,独立人生和生命议程。
独立人生,指的是选择自己的人生已经如何度过,而不是仅仅因为随波逐流。别人都考研考公,我也去考吧。别人都在跳槽涨工资,我也去准备面试吧。别人都结婚生子,我也去相亲吧。别人都在说搞钱最重要,我也去参与吧。这是自己选择的吗?表面上看,没有人强迫自己,是自己自愿去做的。但是,背后做出选择的理由还是从众和服从权威,等于没有选择。
生命议程,就是不断问自己关于生命的大问题,持续地在生活中尝试摸索答案。我真诚地相信有一部分人就是喜欢平淡和平稳的生活,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始终在压抑自己的生命热情,不断地在消磨自己。不愿意继续自我消磨的人,就会不断问自己一些问题,并且去摸索答案。一个程序员干了八年,发现自己已经对这份工作几乎完全失去了热情,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做更喜欢的事情呢?那么他就要不断摸索,哪些事情是他真正喜欢的,哪些事情是他能做得好的。在这些尝试当中,他才能一点点地知道答案。
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养老,这个固定的模式不是不好,正因为它太好了,太强势了,很容易压倒了其他的可能性。我们都不该不假思索地走上这条路,都不该放弃拥有独生人生的可能性,都不该不尝试着设定自己的生命议程。
4
我有三大生命议程,分别是看书10万小时、财富自由系统和心流宇宙。
第一大生命议程是看书10万小时。我每年看书大概是2000小时,那么5年就是1万小时。我今年三十岁,活到80岁应该不成问题,那么就是还有50年时间。10万小时,达成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大生命议程是财富自由系统。我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所以才会想要搭建一个财富自由系统,让我可以自由地创造财富,给自己为他人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
第三大生命议程是心流宇宙。我认为心流是内心最优体验和人生意义的最好结合,所以才会想要搭建这么一个心流宇宙。就像漫威宇宙一样,把所有适合我的心流活动当作一个英雄人物,让他们在我的生命里扮演重要角色。
5
刘瑜老师在清华大学教书,她在演讲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些人很聪明,考上了顶尖大学。既然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不读个硕士、博士学位就可惜了,于是他们就费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学位。既然拿到名校学位,不做学术可惜了,于是他们就又努力地进入学术机构。但是,其实这部分人对学术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后也不会做出什么研究成果。这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对他们自身而言也是在慢性自杀。他们不敢尝试另一条路,害怕失败。其实最后他们还是失败了,而且还是像一个懦夫一样失败了。”
我问自己,愿意做一个懦弱的失败者吗?我不愿意。去尝试,还有成功的可能性。哪怕失败,我也要做一个勇敢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