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三省吾身”的典故。古人说要每天问自己,帮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力,对朋友够不够实诚,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实践?
现在一些自律的人更可能问自己像这样的问题:我今天有没有好好看书,有没有乱花钱,有没有坚持锻炼身体?但是,这样的问题是比较难回答的,只能靠感觉。我今天是看了书,但是不知道看了多久,这算不算好好看书?我没有买很贵的东西,但是好像花了钱买零食吃,还买了一个游戏皮肤,这算不算乱花钱?我前天跑步了,昨天和今天都没跑,这算坚持锻炼身体吗?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轮到量化自我这个大杀器上场了。量化自我,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一些行为给量化,用数字给记录下来。例如番茄土豆这个APP,每次看书我都会用它来记录。有了记录,我就能清楚地了解每一天都看了多长时间的书,并且可以通过统计报表看到每周、每月、每年的数据——
昨天才看了4小时的书,有点少了,对自己不太满意。今天看了7小时的书,还不错,给自己点个赞。前几个月平均下来每月是160个小时,这个月可以定一个170小时的小目标。
光靠感觉是不靠谱的。只有量化了,有准确的数字,才能够判断我们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学习目标、财务目标,还是健康目标。
量化自我一共分三步: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和使用数据。
2
量化自我的第一步是,获取数据。每次看书都要记录下来,消费要记账,锻炼身体要用手机算步数,这就是获取数据。
古人其实也会量化自我。像曾国藩,每天都会记日记,上面就会详细记录他自己每天看了多少书,练了多少个字,收入支出如何等等。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先进的工具了,例如手机上的APP。如果是刚开始,不知道用什么APP好,也可以用纸和笔记,比较简单。
在获取数据之前,其实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要决定我们要获取什么样的数据。好的数据,容易收集且有用。不太好的数据,就起不到我们想要的作用。每天看多少本书,这就比不上看书时间。每本书的体量不一样,一天可以看完一本小说,但是一周未必能看完一本非虚构佳作。看书时间就不一样了,半小时就是半小时,一小时就是一小时,这就有了可比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获取的是,具有可比性的数据。
好的数据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减肥。我们通常会拿一个月瘦多少斤作为减肥的目标,每天就盯着体重秤,看看自己有没有瘦下来。其实,通过运动来减肥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这两天跑了步就能立刻减重。如果拿体重变化作为数据,那我们刚开始一两个星期可能都会很沮丧,甚至绝望到放弃。今天是150斤,明天还是150斤,半个月之后还是150斤。步白跑了,汗白出了,还吃了那么多所谓的减脂餐,又贵又不好吃。
但是换成运动量呢,我们就会每天都有进步一点点的感觉,更容易坚持到体重下降的那一天。今天跑了500米,气喘吁吁,跑不下去了。明天跑了700米,感觉还行,见好就收。两周之后就能跑两公里了!虽然体重暂时没降下来,但是明显能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好了很多,继续坚持。
3
量化自我的第二步是,处理数据。
数据在获取了之后,我们还需要处理一下,才能得到一些结果。记录了每天花了多少钱,要把它们加起来,才知道一个月的开支是多少。
我在六七年前,会用纸和笔记录每天都做了什么事情。每到月底,就会算一算这个月工作花了多少时间,看书花了多长时间等等。现在手机上有很多APP有自动统计的功能,可以帮我们处理数据。我最近很喜欢骑行,现在打开运动APP一看,这个月骑了13次,一共816分钟。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程序员,或者自学了一些编程,就可以成为处理数据的高级玩家。我会把阅读数据,从番茄土豆APP提供的数据接口,自动下载到我的云服务器,存进数据库里。有了这些数据,我就会通过代码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每多100个小时,我就会给自己发一封邮件提醒:你已经阅读7500个小时了!你已经阅读7600个小时了!你已经阅读7700个小时了!每次收到这样的邮件,都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我还会在自己的网站上自动生成阅读书单,你点击一下这篇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就能看到。有事没事,我都会点开这个书单看,鼓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像一些记账软件,可以把自己的消费记录导出成报表文件。如果你会编程,就可以把他们解析存入数据库,统计出你想要的个性化结果。
4
量化自我的第三步是,使用数据。获取和处理完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使用数据了,让数据发挥作用。
首先,数据可以激励我们。你要减肥,上周一共才跑了2公里,有点少了。这时候跟自己说一句,这个星期一定加油,争取跑个5公里。这个星期果然跑了5公里多,那就好好夸奖自己,竟然真的做到了,下周要继续坚持。做得不够好,要加油。做得足够好,要坚持。
然后,数据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我这个月开始把最近100个小时的阅读分布给拉出来,发现自己看的书太多,每本书只会看一两个小时,太散了。于是,我就调整了阅读策略,开始挑几本值得花更多时间看的好书,重点读重点看,这样的阅读效果明显感觉好了很多。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未来AI会获取我们的数据,帮我们分析出最佳的行为决策是什么样的。未来还没来,但是我们可以先做自己的AI,比别人领先一步。
5
为什么我们要量化自我呢?
因为现代科技生活要求我们必须数字化,才有更准确的做决策的依据,节省心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自律的你给自己定的各种规矩,都只能是工具,不能是目的。
永远不要为了自律而自律,也不要为了量化自我而量化自我。工具是为了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远大的目标,实现心中的梦想。
也许我们不必那么郑重其事,量我自我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选定一个目标,就这个目标选择一个数据,获取、处理和使用数据,看看这些数据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就像一件玩具,好玩就继续玩,不好玩就不玩了。人生苦短,匆匆几十年,要过得有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