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1个问题,胜过答对100个问题

1

在最近的文章里,我给自己规定了未来半年,每三天要发一篇公众号文章。这就意味着,我不能像以前那样,一时兴起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

这就跟看书是一个道理。如果想认真看书,就必须每天都看书。今天状态一般,就看少点,但是不能一点都不看。今天如果不看书,明天就很可能也会不看。久而久之,就养不成看书的习惯。

于是,这几天一有空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要怎么做,才能多写文章呢?在纸上列了很多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写,每天早上起床要写一篇文章才能去上班;定一个多少多少字的目标,当月必须完成;专门划出专门的时间,用来想选题和写大纲。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老办法,不管用。如果管用,我的产出就不会一直这么低了。更应该问的是:我当下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或问题是什么?

于是想到了我的三大议题,以及三大议题下面的小议题,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文章可以写。你看,问对了问题,答案其实就是显而易见的,最终把事情给办成。问题没问对,再怎么苦思冥想,想出再多的好答案都无济于事。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问出那些真正有意义的真问题,把问题给问对呢?

2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小问题开始问起。

一想到大胃王比赛选手,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呢?肯定是那些膀大腰圆,体重是常人两到三倍的魁梧大汉吧。在20多年前,有一个身高170厘米,身材瘦削的日本年轻人打破人们对大胃王冠军的刻板印象。他以压倒性优势赢下了当年的内森国际吃热狗大赛,相当于足球里的世界杯。

在前一年,这个比赛的记录是在12分钟里面吃下25个热狗。你猜猜他吃了几个拿的冠军?你可能会猜30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把记录提升了20%。提升20%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好比现在的男子一百米,世界记录是2009年博尔特创下的9秒48,提升20%就意味着你要跑7秒多。

实际上,这个横空出世的大胃王小林尊,他整整吃下了50个热狗,把记录直接翻了一倍。在男子一百米里面,他跑进了5秒大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后来接受采访,他说别的选手都是在问自己同一个问题:要如何在12分钟里吃下更多的热狗。他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要如何让热狗更容易被吞下去?他把香肠拿出来掰成两半,先吃香肠。吃了一些香肠之后,他会把面包浸一下加了植物油的温水里,稍微挤一下水之后就再吃下去。后来,这些方法被其他选手借鉴和改良,大胃王大赛的记录就接连被打破,有一个美国选手竟然在10分钟内吞下了惊人的69个热狗。

为什么要问小问题呢?理由至少有以下三个:
第一,小问题是具体的。我们的思路更容易聚焦,容易给出切实可行的答案。
第二,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我们能更快地取得进展,不至于陷入灰心丧气的情绪。
第三,小问题更可能带来成功的改变。改变是艰难的,尤其是大的改变。先从小问题开始问起,也就是从小的改变开始,更有可能带来成功的改变。

3

然后,我们要尽可能多地问问题。

千万不要高估自己问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人敢说,我看事情的角度特别刁钻,我只需要问一两个问题就行。这种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形容,叫“理性的自负”。

问问题,要尽可能地多,越多越好。就像生物演化是一个道理,基因突变要随意,要往不同的方向去变,因为没有任何人知道环境会如何变化,整个生态系统会如何变化。

问了足够多的问题之后,就要进入筛选期和冷静期了。我们都偏爱自己想出来的想法,就连问出来的问题都会觉得要比别人提出的要重要得多,所以必须经过冷静和筛选。很多问题,一开始觉得很重要,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重要。随着我们对其他条件的理解,渐渐地就可以把真正重要的问题给筛选出来。

问问题是要练习的。如果你不经常问问题,面对很多事情,你就没什么好奇心。哪怕好奇了,也不知道该从何问起。推荐一个练习方法,就是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你想问的10个问题。问题是什么不要紧,只要是你想问的问题就行。一天问10个,每天如此。我自己的做法就是每天问自己20个问题,是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最好奇的。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如果对某个问题还感兴趣、还好奇,就会考虑花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4

最后,我们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问问题。

很多时候,我会忍不住去想:大家会想要读什么样的文章呢?想来想去,我都想不出一个好答案。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错的。

更应该问的问题是:我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这才是我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才是我有可能回答好的问题。只要我能把当下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事情给思考清楚,把过程和结果写成文章,就可以了。志同道合,自然而然会想读,自然而然会得到启发。迎合是错的,做自己才是对的。

这就是从自身角度去问问题,跟从他人角度去问问题,是不一样的。再举一个工作的例子。我在之前常常会想,要如何把当下的工作给做好,以后才能实现人生目标。想来想去,我都想不出一个好答案。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错的。

想象一下,在我们的葬礼上,亲友们会怎么悼念我们。他们不会说我们在哪个公司做过什么项目,赚了多少多少钱。他们会追忆曾经跟我们相处的日子,赞扬我们对世界的积极影响。不是说名成利就完全不重要,只不过跟人生意义上的成功相比,真的没有那么的重要。

所以,我们更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了实现人生意义,现在更应该干什么样的工作?

5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我们都在回答别人的问题。

上学的时候忙着应试,在考卷上回答问题。上班的时候忙着交差,在KPI考核上回答问题。社交的时候忙着交际,回答“我对你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

回答别人问题,就像是朝着别人指出的方向前进。别人指哪里,我们就走哪里,一直为别人的认可而奔波。

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问问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问问自己真正好奇的问题是什么呢?半夜醒来想到自己给自己提的问题,是既害怕又觉得刺激。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答不了。害怕自己分心,回答不好别人的问题,最后落得一场空。害怕自己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跑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个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

为什么会觉得刺激呢?是因为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大脑被激活了,被自己提出的问题给激活了,开始思考了。我开始积极地跟自己对话,问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问自己到底愿意做什么样的尝试,问自己是不是能接受未来可能的失败。

以前都是走别人指的路,这次我想走自己想走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