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何避免学生时期造成的路径依赖

1

阅读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只看本专业的书,而这是学生时期造成的路径依赖所导致的。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文科生不会看理科的书,理科生不会看文科的书。也就是说,只要考试不考,学生就没动力去看。如果一个文科生花了很多时间在理科上,或者一个理科生花了很多时间在文科上,那么他的成绩就不会好,就考不上好的学校,就很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考上名校、还没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的人,都是应试教育下理性选择偏科的人,文科生偏文科,理科生偏理科。

上了大学之后,专业设置了课程和教材,同样需要考试和做研究。现行考试制度下筛选出来的精英,会更高效率完成考试和做研究。不是本专业的书就不看,不是本专业的知识就不感兴趣。就像之前文章里写的那样,如果一个程序员不看管理学的书,他就带不好团队。如果一个学商业管理的人不看金融学的书,他就管理不好自己的财富。如果一个金融从业者不懂it技术,他就会失去赶上Fintech科技金融浪潮的机会。

学生时期造成的路径依赖导致的阅读误区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会跟你分享三个最常见的阅读误区。

2

第一个常见的阅读误区就是,看书一定要看懂。

看书一定要看懂,这在应试教育制度语境下是成立的。老师让我们学的教材,都是考点,只有看懂了才能高效率地把题做对,才能把考卷上的分数拿到手。

现在,我们已经毕业了,已经不用考试了,看书就不一定都要看懂。举一个杨振宁的例子,他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听一些讲座,其中很多都听不太懂。听不太懂没关系,就放在脑子里。果然在几年后十几年后,他就利用当年听讲座得到的启发做出了出色的研究成果。杨振宁,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渗透法”。

以前我看书,看一些难懂的书就特别痛苦,因为很多地方都看不懂。后来想通了之后,再遇到读起来费劲的书,我就会选择快速地浏览一遍,最多是把引起兴趣的某几个地方稍微读一遍。一般来说,一本费劲的书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会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看书看不懂,不是你的错,有的时候是书的错。有的书就是烂,就是没水平,就是没道理的艰难晦涩,我们没有必要折磨自己。

看书看不懂,不是你的错,有的时候也不是书的错,是你和这本书缘分未到。就像《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我刚开始完全看不下去,就放在一边了。等过了一年半载,再拿起来看就手不释卷了。如果我一开始就非要逼着自己看,只会断送将来的可能性。看书一时看不懂没关系,快速浏览一遍之后就放一边,以后还会有机会。

3

第二个常见的阅读误区就是,看书一定要系统全面。

看书一定要系统全面,这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下才有可能成立。一个全日制大学生,用三四年以上的时间,专门去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建立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是有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是脱产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系统全面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门槛实在太高了。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跟你分享过如何挑选好的科普书。在挑选科普书的时候,要看看这本书是否能深入浅出地回答你这么三个问题:
1、这个学科的视角什么?
2、这个视角是怎么看待问题的?
3、为什么要这么看待问题?

看完三到五本某个特定领域的科普书之后,你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出来,才会更愿意花时间继续深入。与此同时,你还能画出一幅知识地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你自己兴趣和需要,继续探索那些未知的知识区域。

看书,尤其是看非本专业的书,不一定要系统全面。只要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能画出一幅知识地图就够了。

4

第三个常见的阅读误区就是,看书一定要有用、速成。

应试教育把学生们都塑造成了功利主义者,对学习和阅读本身已经不感兴趣了。看书一定要有用,大学毕业前是为了考试,毕业之后是为了工作。庄子说过一句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曾经跟你分享过,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预见未来到底哪些书真的有用,哪些书真的没用。如果只看那些所谓有用的书,那么就会错过很多现在看来没用但是以后有大用的书。

应试教育还把学生们都变成急功近利的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要根据教学大纲学习,根据考试大纲复习,根据薄弱考点进行提升。这样追求的是考试效率,牺牲的是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学习效果。《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型动机,一种是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的例子,就好比高考考英语、出国考雅思托福,学的更快,但是长远来说效果就差。融合型动机,需要喜爱这门外语和它代表的文化,学的更慢,但是效果要好得多。

看书不一定要有用,只要有趣就可以读一读。看书不一定要速成,厚积薄发才是真正的捷径。

5

总结一下,除了只看本专业的书之外,我还跟你分享了三个常见的阅读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看书一定要看懂。看书看不懂有很多种原因,你最不应该想到的原因就是你水平不行。一时看不懂没关系,快速浏览完一遍之后放在一边,以后会有机会的。

第二个误区是看书一定要系统全面。系统全面的学习门槛太高,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找三到五本好的科普书,只要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一幅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就行。

第三个误区是看书一定要有用、速成。在看书学习这件事上,急功近利不是一件好事。兴趣和时间,才是你的朋友。

以上这些阅读误区,都是学生时期造成的路径依赖所导致的结果。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的路径依赖会给带来巨大的阻碍。那么,要如何克服这样的路径依赖呢?这就要用到重构的思想。

首先,看看自己身上有哪些路径依赖的痕迹,根据低风险、高收益和终局思维三原则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重构。然后,对这些路径依赖造成的影响进行解构,把它们拆开,看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最后,替换里面的某一个部分,每次只改一个部分。改完之后看看效果,再继续循环往复做下去。

学生时期造成的路径依赖,远远不止阅读误区这么简单,我们以后再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