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一个月

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发文章了。最近这段日子的精力被两件事牵扯——工作和社交。在推上一篇文章之后几天我就入职了新公司,重新开始每天还是走路上班的生活。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同事氛围,都非常喜欢。更幸运的是,这段时间属于项目空档期,几乎没有任务需要我去完成,所以有充足的时间熟悉项目和新的技术框架。每天还是9点上班,吃饭时间提前到了11点半,而不是之前的下午1点。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比之前多出足足一个钟头。因为暂时工作不忙,大家都是下午5点30分就准时下班了。虽然压力不大,但是我还是想着要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无论是为了即将要开展的新项目,还是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每天上班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看代码和看书,晚上除了偶尔跟老铁们聊聊微信,也都在阅读技术书中度过。

两个转折点

半年前我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不喜欢技术这条路,觉得自己并不适合选择这条路。”经历了离职、找工作和入职新公司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国庆节前后,开始采用读杂书的方法读技术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看技术书籍都完全看不进去。偶尔心血来潮想学习一下技术,都是通过写博客的形式进行的。写了一两篇之后往往就很难坚持下去。没有足够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不仅写起来非常费劲,而且因为没有成就感容易放弃。

有一天我突然想,为什么不试试用读杂书的方法读技术书呢?于是我就拿出其中一本比较好读的技术书开始,先通读一遍,然后再读第二遍。读第二遍的时候,拿笔把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和暂时没弄明白的部分给做上记号。读第三遍比较费时间,不仅要搞清楚大部分知识点,还要做好学习笔记。做学习笔记非常简单,就像做读书笔记一样把书上重要的话原封不动地、一字一句地抄在本子上即可,需要耐心和时间。

虽然杂书的阅读和技术书的学习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着相当多的共性。由于之前积累了好几年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摸索,只需要略加变通,也就比较轻松地把读杂书时训练和摸索出来的耐心、耐力和方法迁移到读技术书上。我惊喜地发现,原本怎么也读不下去的书能读下去了,之前觉得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概念也一点点清晰起来了。当然,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可能靠着看几天书就能一下子达成,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直到今天,已经用这个方法,在三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学习了三本技术书。

在三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兴趣是阅读和写文章,在这两件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一定要转行做一个文字工作者。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是可以迁移使用的通用能力,都是属于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之前说过的话变成了现实,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心里还是充满成就感。

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入职之后,工作内容跟所学知识发生了化学反应。

新入职的单位是创业公司,总部在北京,深圳分公司才成立了半年不到。所用的技术都是互联网行业比较流行的技术,项目架构也比较清晰。每天上班的时候就看代码熟悉项目,有不懂的地方就做记号。下班之后回到住处就带着问题开始看书,第二天再参考书中所得继续看项目,问题迎刃而解。在项目中找问题有助于积极地思考,提高熟悉项目的速度;带着问题看书,目的性强,有动力,对书上知识理解速度更快;把学习收获跟实际项目相互印证,豁然开朗,记忆效果特别好。

学的东西能有实际的作用,学习自然有动力。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工作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就这样,我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当中,每天的学习劲头都非常充足,自信心一点一点地增强,也希望尽快能投入到新项目的工作当中去。

在这两个转折点的作用下,我渐渐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程序员这份职业的,打算再从事技术工作3到5年的时间。阅读和写作依然是我的最大兴趣爱好,两者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我并不是想讲上家公司的坏话,但技术和项目极其陈旧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也部分导致了我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消磨了自己对于技术的学习热情,这才会有之前认为自己“不喜欢技术,不适合从事技术工作”的论断。待了3年时间有点太长了,其实应该在两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离开。

话分两头说,因为上家公司工作比较清闲,给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才有机会不务正业。在这三年里,我看了不少的书,也写了不少的文章,还跟几个原本不太熟悉的同学常常厮混成了老铁,让我的为人处世能力从弱智儿童水平上升到了及格线。如果一开始进入繁忙的工作节奏,这些事情应该都做不了。

两个感悟特别深刻:一、如果你发现现在这份工作的确限制了自己,应该当机立断选择改变。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做一个有社交生活的程序员

周末的时间我也没闲着,都忙于社交。

一说到社交,可能有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情来往,就是所谓经营“人脉”。但其实“社交”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广义上包括大部分的与人接触的行为。跟老同学周末吃饭唱K看电影,是社交。去亲戚家做客,跟小孩子玩,也是社交。跟异性约会,风花雪月,还是社交。以前我对社交很反感。首先是因为性格属于内向,比较喜欢一个人待着。其次是因为社交能力低下,偶尔会让人觉得尴尬,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让自己感到低落。

在入职后半个月,我第一次到家住石岩的舅舅家做客。因为头次上门,我给他们家三个孩子都准备了礼物,为此还特意问同学问知乎。舅舅只比我大十岁左右,最大的小孩才十二岁。读三年级的表妹特别甜,问我说:“表哥,你怎么这么厉害,送给我们三个人的礼物都特别适合特别喜欢。”天真浪漫,非常可爱。才上幼儿学大班的表弟活泼不认生,一进门就拉着我说要跟我下围棋。舅舅是我妈的堂弟,虽然他看着我长大,但其实之前交谈不多。席间我们聊很多事情,发现还是有不少的共同话题,相谈甚欢。我上初中的时候就见过舅妈,只在去年国庆节时说过几句话。她做饭特别好吃,对孩子教育非常上心,跟我聊了许多关于孩子上学的话题。

最令我惊讶的是刚上初一的表妹。虽然之前就听说她成绩还不错,平时喜欢阅读,作文也写得好。但是说实话,没见面前我在心里并没有给出很高的评价。很多人小学成绩很好,上了初中就不行了。初中是学霸,高中学习就很一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然而,跟表妹一交流,就发现她的思想成熟程度惊人。虽然言谈之间,尤其是在笑点方面,的的确确还是一个小女孩,但是在聊到阅读和看待事物的想法上,她甚至要比高二时的我要成熟。于是我也很乐意跟她分享一些我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看法,很明显能感受到她感兴趣、听得懂和有回应。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打算根据她的课业情况和接受程度,陆陆续续给她推荐一些适合她看的课外书,并且把我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总结性看法供她参考。

我跟初中同学联系很少,跟很多人已经是十年没有再见过面。尤其是跟女同学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就基本没怎么说过话。

上周又一次去舅舅家做客,就想着不如试着约一个初中女同学吃个饭聊聊天。我初中母校在石岩,她家也住那里。我们在大学时有断断续续聊过QQ,聊的内容基本都忘了。毕业后加了微信,也偶尔会谈及双方近况。但总的来说,并不算熟,也没有太多交情。见面不尴尬,至少我这么觉得。她变得比以前漂亮很多,一是可能因为初中时眉眼还没长开,二是长大后也开始注意打扮。还有一点就是以前性子闷不活泼,现在比较爱笑。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没有变胖。一见面,就听见她说:“你变胖了!”高三体检时我体重48公斤,身高170公分,初中时更加瘦小。这两三年,只要是跟中学同学见面,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是在表达对我体重变化的惊讶。早上十点钟喝早茶,我们聊了工作,聊了生活。前半段是在对话,聊得还挺轻松愉快,没有尴尬的情况发生。后半段,我说得比较多,聊自己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爱好。由于我中午要赶到舅舅家吃饭,所以十二点前我们就结束了。

她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对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在她面前,我一点点释放自己,开始表达一些已经很少在跟人面对面时会表达的想法。

从头学起不可怕

在20岁之前,我急于表达,很多时候根本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结果往往把气氛搞得很尴尬。在20岁之后,我变得羞怯,觉得别人都不会想要听那些曲高和寡的东西,所以渐渐不再表达那些真正让自己兴奋的想法。

鼓励自己往舒适区外跨出半步,试着找可能有共同兴趣共同话题的人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既照顾他人的感受,也勇敢地适时往深度交流方向试探。

如果还能做到真诚待人,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情商和所谓的社交技巧,就能逐步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