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我给大家推荐过任务分解:把一个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把小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把问题定义好,分解到位,解决方案也就清晰了。
今年推荐的思维工具是飞轮效应。飞轮效应就是同时在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互相促进。刚开始呢,进步速度会比较慢。但是一旦有了突破,就会像几个咬合在一起的齿轮一样飞快转动起来。
飞轮效应最显著的例子是现在市值全球前三的亚马逊公司。亚马逊今年市值最高达到将近1.8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3个阿里巴巴、3个腾讯、10个美团、36个百度。如果放在2019年的全球国家GDP排行榜上,会超越第十名的加拿大,仅仅比九个国家少。
亚马逊到底为什么能这么牛呢?
2
亚马逊的业务主要有三大块。
第一块业务是Prime会员。加入了会员,消费者们就会倾向于多消费,尽量只在亚马逊购物,因为越买越赚。
第二块业务是第三方卖家,也就是美国版的淘宝。亚马逊的用户越多,第三方卖家就越愿意到亚马逊开店。亚马逊上的选择越多,用户就更愿意付费成为Prime会员。
第三块业务是AWS,也就是亚马逊云业务。第三方卖家要想做大,就要做一个管理系统来管理店铺。美国最好的云服务器在哪里?就在AWS。
亚马逊的这三块业务就像三个巨大的齿轮,他们咬合在一起,互相带动。刚开始转得慢,需要酝酿初始速度。一旦起速,就会飞快转动起来。Prime会员越多,第三方卖家就越多。第三方卖家越多,用AWS的人就越多。AWS赚的钱越多,服务就会越优质,Prime会员就越多。
这就是飞轮效应。
3
我在未来三年,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读书。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跟作者学习,结合自己的思考,取得知识上的进步。
第二件事是写作。要想写的好,首先是要读的多。学习别人的思想,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读的越多,就越有可能写的好。
第三件事是做事。最近三年做事的具体体现就是赚钱。努力工作,好好攒钱,只买基金,绝不炒股。
借鉴亚马逊的思想,我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开始慢慢转动起来。看的书越多,我就能写的越多、写的越好。学习的越多,我就能把事情做得越好,就能赚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我就可以看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
这就是我的飞轮效应。
4
飞轮效应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只做一件事太少。公司如果只有一个业务,风险太大。例如疫情期间,只做堂食不做外卖的餐饮公司,几乎全军覆灭。个人如果只做一件事,除了风险之外,还容易觉得无聊。看书看累了,我可以写东西。写东西写累了,我可以上班写代码赚钱。
第二个原因,做太多的事情会不聚焦。一个公司如果什么业务都做,什么业务都想做大,要么不温不火,要么就是自我毁灭。最近的例子就是,乐视。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想做,什么事都想做好,要么永远纸上谈兵,要么什么事都做不好。公司的资源有限,人的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能做好的事情,不可能太多。
第三个原因,做的事情能产生协同效应。做的事情不多不少还不够,它们之间还要有互相促进的效果才行。阿里为什么收购饿了么,美团为什么收购摩拜,腾讯为什么投资了那么多家公司?它们是想让各个业务之间产生合力,打造出一个个生态圈。
看书不是只为了看书,还是为了写作和做事。写作不是只为了写作,还是为了看书和做事。做事不是只为了做事,还是为了看书和写作。
5
今年给你推荐的思维工具是飞轮效应。找到三件事,互相促进,就像三个紧紧咬合在一起的齿轮。
除了介绍亚马逊的飞轮效应,还给你分享了我给自己设计的飞轮系统。刚开始转不起来,看不到彼此带动的效果。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转起来了,但是转得比较慢。不过,一旦磨合好了,时机对了,它们就会起速,很快就能以极快的速度转动起来。
如果你也想找到自己的飞轮。我可以给你三个建议:第一,多尝试。多做多试,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找到你能做好的事情。第二,做选择。到了一定时候,选择自己要做的三件事,这三件事要互相促进。第三,要坚持。飞轮要想转得飞起来,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