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八年后,为什么有的人事业成功,而有的人却深陷泥潭之中?

1

最近很流行一种睡前聊天视频节目,标题一般是「XX毕业10年后,我们各自都怎么样了?」XX可以是清北复交,也可以是985、211,还可以是国外排名很高的知名院校。

这一类视频特别火,点击量非常高,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该能赚很多钱,或者当上不小的官,总不能比我们还差吧。吃瓜群众还想知道,当时是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甚至同一个宿舍,如果一些人发展得很好,另一些人却过得很一般,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吗?

这种心理落差,我在五年前就有过。2017年,也就是工作三年后,我从第一家公司离职。离职后,找新工作屡屡受挫,不知道是面试了十几次还是二十几次,才好不容易拿到offer入职。入职之后还不到四个月,这第二家公司就宣布解散。我拿了赔偿金,就又得开始找工作。这回又面试了十几次,才陆陆续续拿到几个offer,最终入职上一家公司。

在那段密集面试的日子里,我常常是充满期待地出门面试,一面完就知道这次又没戏。回到家就在房间里呆坐,一动也不想动。好几次一直坐到天黑,连灯都想不起来要开。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不断在想一个问题:都是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出来的,为什么他们发展得这么顺利,而我却深陷泥潭呢?

2

我跟他们的差距,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开始产生。2010年,我考入广东一所985院校。跟高中时期不一样,大学的学习更依赖自律。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管好自己,就没人管你。你只要不想上课,有的是办法逃课。你只要不想拿奖学金、读研和出国,那就「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我在大二上学期几乎逃掉了所有的课,没日没夜地在宿舍里打游戏。临近期末,为了考试划重点,我才开始去上课。同学们看见我,都惊讶地说:“我这一个学期都没看见过你,还以为你休学了呢。”逃课逃成这样,期末成绩可想而知。我因为挂科太多,被学校给了一个退学警告。如果连续三个学期退学警告,或者是累计四个退学警告,就会被勒令退学。警告很有用,我在剩下的几个学期里面再也没有挂过一门必修课,但是成绩还是一直倒数。

成绩倒数导致我很不自信,变得很自卑。我不敢尝试,很害怕失败。到了大四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同学们都去投华为、腾讯、阿里和百度这些大厂,我一个都没有投。其实这些it大厂都不怎么看绩点,也就是不看成绩单。但我还是害怕,觉得自己差,也就不去刷面试题,不去做面试准备,甚至连简历都不敢去投。秋招一般是从8月份就开始,我一直拖延,拖到大厂的招聘都结束了才开始投简历,最后在11月份终于拿到一份很不怎么样的offer。

其实有一份保底offer,我还可以继续投,继续面。可以等拿多几个offer,再从里面挑一个最合适的,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有一份offer就好了,不要再面试,不要再被否定。我在内心跟自己说:你很差,你配不上更好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自不必说。在职场的第一步,我就已经开始落后。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回答我在2017年挣扎求职时的疑问:「都是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出来的,为什么他们发展得那么顺利,而我却深陷泥潭呢?」

因为第一份工作就没好好找,随便就把自己将就了。那为什么没好好找工作?因为自卑、不自信,所以就不敢去尝试,更没做充足的求职准备。那为什么自卑、不自信?因为成绩差,也没有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那为什么成绩差?因为不自律,逃课、不复习,就知道窝在宿舍打游戏。

追问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找出答案。在高中,因为有老师有家长管着,所以更考验一个人的智商;在大学,因为老师不怎么管,家长也管不了,所以更考验一个人的自律。即便是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出来的,自律的人往往会在职场上发展得更加顺利,而不自律的人却会陷入挣扎之中。

那么,还有其他因素吗?除了自律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相同的两拨人,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出现迥异的两种结果呢?

3

在工作头3年,我跟同学们的差距越拉越大。

刚毕业时,我的情商很低。情商低的表现,就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导致我在工作上跟人经常发生冲突。因为我跟某些人合不来,所以领导总会让我避开,避免跟他们有工作交集,以至于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我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就意味着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绩效就不会好。我的绩效工资永远比别人低一些,每年调薪的幅度也比不上别人。

除了情商低之外,我对职业规划也一点概念都没有。其实我在干了差不多一年后,就已经感觉出这家公司的技术太老旧,而且没有更新换代的可能性。这时候,如果我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就应该去看看外面的机会。相比之下,在跟我同期进这家公司的七八个应届生里,有的半年就走了,有的一年就走了,最晚的也是一年半就走了,最后只有我竟然三年才走。

你可能没想到,我还不是自愿离职,而是被裁。当时公司业务越来越不景气,老板决定裁员25%。我还记得那是2017年6月7号下午5点钟,领导把我叫进办公室,通知我被裁了,一个小时后就要收拾东西离开公司。讲到这里,我们终于来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晚上,我在一个不开灯的房间里呆坐着,不断在想:「为什么我的同学们那么成功,而我过得这么失败?」

除了在学校里的不自律之外,我还有情绪控制能力差的问题,没能学会如何在职场表现得更加职业,没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更要命的是,我还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能在恰当的时间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结果让自己变得很被动。因此,是否自律、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有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决定了起点相同的两拨人,职场发展速度不一样,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也不一样。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从此这两拨人就完全分化,不可能再有交集?也就是说,强者恒强,事业顺利的人最终会走向成功;弱者恒弱,陷入泥潭的人就再也翻不了身了呢?

4

经历这么多挫折之后,我终于迎来转机。

2018年5月份,我进了上一家公司,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虽然一开始我的工作能力偏低,但是积极性很高。工作过程中没少犯错,没少挨批评,但是每次都能做到「有错必改,下不再犯」。大半年之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出过岔子,再也没挨过领导批评。

我的情商突然变高了。在这家公司,我没跟人吵过架。很多人碰到我,都愿意跟我主动打招呼。我突然发现我能和同事们好好相处,我能和同事们好好合作。

我突然有了职业规划意识。我会主动跟领导说,我希望做更难的项目,能涉及更多的业务知识,将来还想要带团队。领导见我这么主动积极,就给我不少机会锻炼,我也交付了相应的成果。

2019年是我进步突然变快变明显的一年。这一年里,我看书的时间从一个月几十个小时突然涨到一百多两百个小时。我渐渐发现很多从书里看到的知识和技巧,都能应用在工作当中,让我的工作更顺利。工作上得到很多的表扬和认可,连续几年的绩效考评都在前20%。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的职业发展有了这么大的明显好转呢?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公司特别好。之前我运气差,前面几年待的都是烂公司,在烂公司发展得不好很正常。现在转运了,进了一家特别好的公司,所以我就发展得顺利。公司是好公司,但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我突然变得如此自律,下了班之后还会把这么多的时间用来看书。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我的情商变高,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跟人合作。还解释不了为什么我开始意识到要做职业发展规划,会主动找领导要机会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阅读的力量。阅读讲究厚积薄发,刚毕业那几年没怎么看书,后来看书看多了,沉淀成实际行动的能力,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转变。读书很有用,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读书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刚进这家公司的前后,我每个月才看一二十个小时的书。是到了转变的中后期,我才开始看书看得比较多。

最可能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开窍了」。这不是在跟大家开玩笑,也不是抖机灵,而是有科学研究基础的。《大器晚成》的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之一。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大脑额叶的处理中心,也就是前额皮质的完全成熟期通常发生在20多岁甚至更晚的时候。它负责处理规划、组织、解决问题、回忆、反应抑制和分配注意力等复杂的过程。”

也就是说,前额皮质是否成熟,决定我们是否足够自律,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是否具备规划未来的能力。正好符合我们之前讨论的,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作者还说:“要知道,25岁是大脑能够充分执行行动能力的年龄中值。某些人可能在21岁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而另外一些人的大脑,很可能25岁之后和即将进入30岁时才算是成熟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是个晚熟的少年,以及非常不负责任的年轻人,你的大脑也可能很晚才会成熟。”

在排除掉运气等不可控因素之后,一群智商差不多、教育背景完全相同的年轻人,影响他们头十年职业发展情况,使得有人事业顺利、有人陷入泥潭的最重要原因,竟然是大脑发育的快慢。这个发现,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5

第一个启示是,不要急。不要急于下判断,说自己就是不自律,就是情商低,就是学不会延迟满足。这样频繁否定自己,只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自责、自卑和自怨自艾上。大脑发育有快慢,但都有成熟的一天,我们最后都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

就像小孩子,只要不是有先天缺陷,学会说话哪怕有快有慢,最后都能学会说话。说话早的,不一定智商就高;说话慢的,不一定智商就低。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4岁才学会说话。他的父母一度很着急,带他看过好几次医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长跑,那么一开始跑得慢,不要急于下判断说自己就是跑不快,然后就不跑了。学会如何在落后中坚持,学会如何在逆境中调整心态,这会让你在可以跑得快的时候跑得更快。

第二个启示是,要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简单的做比较。如果上学就只知道比分数,工作就只知道比谁赚钱多,有了家庭就只知道比谁家孩子成绩好,这样的人生就太贫乏了。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人早熟,有人晚熟,那就各自探索自己的道路好了。或许人生本就不该是一场赛跑,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在一条道上竞争,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呢?

我们有的时候稍微偏离主流路线,出现茫然失措的情绪很正常。如果你想主动探索自我,就必须经历这些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的日子。不知道到底做什么好的时候,可以参考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这段话:“每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看看在知识上有没有增加?文化视野的宽度有没有扩大?情感的含量有没有丰富?行动性有没有增强?”

如果你的孩子开口晚,你会带他去看医生。排除生理结构问题之后,医生劝你耐心再等等,平时多跟他说说话。你不会怪小孩,也不会骂他,更不会打他。如果你的大脑开窍晚,那么请你对待自己也要有一样的宽容。即便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慢了点,也不要自卑,不要自责。不要害怕改变,对自己耐心一点,迟早会有大器晚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