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卷,是近段时间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很多时候,我们干脆就说“卷”。
某天中午我在坐电梯的时候,听见两位女士在聊天,其中一位说:“你怎么带着健身包来上班?”另一位回答说:“昨天回家之后就懒得出来了。今天就干脆带着,下班直接去健身房。”对方立刻笑骂道:“你怎么这么卷?!”
你看,内卷这个词的意涵已经扩大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内卷指的是向内演化的、无意义的复杂。例如你在核桃上刻一首诗,我就敢在上面画一幅画。无论是刻诗,还是画画,都要拿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到了后来,内卷开始形容囚徒困境式的竞争局面。为了在单位里博出位,明明都没有紧急到今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一个个非要留下来加班。一开始都是五点半下班,慢慢地就有人加班到6点多,接着8点才是“正常”下班时间,9点多10点已经不是什么罕见事了。加班如此,给领导拍马屁、送孩子上学科补习班等等,其实都是囚徒困境,也都可以被说成是内卷。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内卷覆盖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一切努力、上进、积极的行为了。锻炼身体,你内卷了。看书,你内卷了。早起,你内卷了。吃健身餐,你内卷了。戒烟戒酒,你内卷了。你努力你上进你积极,让不想努力不想上进不想积极的我,至少是口头上不想,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也许是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吧,我们每个人都嚷嚷着躺平,不要内卷。不管是严肃的指控,还是轻松的戏谑,内卷这么一个听起来有点贬义,至少不是褒义的词,应该没有多少人愿意别人用它来形容自己。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欠了很久的一篇文章。几个月之前,一位朋友问我说可不可以谈谈“核心竞争力”。直到今天,我觉得我可以借着内卷这个话题来聊一聊了。
核心竞争力,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能够帮助你在竞争中胜出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应该就是一种到两种能力,不会超过三种。核心太多,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了。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能够避免前两种情况的内卷:向内演化的、无意义的复杂,以及囚徒困境式的竞争局面。
核心竞争力这么好,你想要,我也想要。不过,我们得先遵守一个首要原则。
2
在一般标准看来,我就是一个内卷非常严重的人。
我到底有多卷呢?别的同事10点钟上班,我不是9点钟上班,不是8点钟,不是7点钟,是5点钟就到公司了。以至于有人问我几点钟起床,我甚至都不好意思如实回答,生怕别人觉得我是在吹牛。
之所以这么早,不是因为想内卷,想在囚徒困境里获胜,而是因为我在白天有很多沟通的工作,很多人会找我。而写代码是非常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项目又那么紧,我只好选择在早上早点来写了。如果不是因为要跟其他同事协调沟通时间,避免他们在晚上的时候找我讨论问题找不到,我都不会告诉他们我早上到底几点上班。
早起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太难的事。因为我喜欢这样,甚至当做一个游戏玩。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就开始这么干了。早起的确有助于我把工作做好。我在同事们上班之前,有4到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专注地写代码。在常规上班时间,因为我的代码已经写完了,不用老是惦记着,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做好沟通方面的工作了。如果你能比其他同事做更多的工作,至少是比之前的自己做更多的工作,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那如果换一个方向呢,我早上也是10点钟到,按照同样长的时间,加班到十二点、甚至是凌晨一两点呢?其实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很多同事如果加班的话也是晚上加班,那么你就是最后一个走的人。同事看在眼里,领导看在眼里,那岂不是更好吗?我做不到,因为我在晚上写不了代码。容易出错不说,还特别影响情绪。
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认识你自己,摸清楚你到底有什么特长、特点和难以改变的习惯。我喜欢早起做工作,效率最高,那么我就会选择早上早点到把工作做好。
除了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做最好,你还要知道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做。看别人都是什么样的,自己照着学,这就是错误的方向,只会耽误了你自己。有个性,只有蛮劲,那还是内卷。
要想不内卷,要想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要原则就是认识你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来行事。你要率性而为。不要太压抑自己了,有的时候,你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3
认识完你自己,释放了个性之后,就要开始沉下心来修炼真功夫了。修炼,需要时间,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把一项技能练到顶尖水平要多长时间呢?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准确。就连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音乐家,达到世界级水平所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更何况是各行各业呢。
不过,一万小时却是一个很好的锚点,是我们认知的聚焦点。你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花多长时间呢?大概就是一万个小时。到底是多长时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有耐心,得敢花时间在上面,得敢赌花了时间肯定有用。
我们看《最强大脑》里面那些天才,很多都是小年轻,甚至就是小孩子。他们肯定没有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那么为什么他们就能这么厉害呢?因为,他们掌握的都是简单的技能。
简单,并不代表容易。记几张扑克牌,很简单,也很容易。但是要在1分钟之内记住一副扑克牌的顺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然而,即便不容易,这也是一件简单的事。
给国家献计献策,甚至掌权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这就是一件既不容易又很复杂的事情。要想成为基辛格那样的大人物,没个几十年时间的锤炼根本不可能。
如果你也想做出iPhone,做出特斯拉,或者是做任何一件之前看起来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你都得肯花足够多的时间才行。而且,你还要承担最后事情很可能做不成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首要原则是率性而为。你要做你喜欢做的事,即便最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满不在乎。
我喜欢看书,下班之后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基本都在看书。我已经看了6300个小时,打算在20个月内达到一万个小时。看完一万个小时之后,如果我没有变得很厉害怎么办,如果没能修炼成核心竞争力怎么办?I don’t care,因为在这一万个小时里我很享受。
有朋友说我很幸运。我喜欢的恰好是阅读,而阅读恰好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各种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
我还喜欢写作。我在公众号连续写了七八年的文章,近期给自己定下一年写31万字、两年写72万字的目标。写完这么多字之后,如果我的水平没有提高很多怎么办,如果对我的核心竞争力没什么帮助怎么办?I don’t fxxking care,因为我每一次写作都能进入心流。
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在工作上。能不能条理清晰地、言简意赅地,用几句话的篇幅就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决定了你跟别人沟通效率的高低。
如果想修炼你的核心竞争力,只要是复杂技能,就必须花上足够长的时间。一万个小时,很多人会说太长了。但是对于喜欢做这件事的人来说,不仅觉得不长,甚至觉得再长一点就更好了。因为他们不在乎到底花多少时间,他们享受其中。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就越少人可以跟他们竞争,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才更能被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4
好了,现在你说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花一万个小时修炼你的核心竞争力了,或者已经有了你的核心竞争力了。那么,你就已经逃离内卷,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了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人会变,时代也会变。
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邓亚萍,这就是人会变的例子。她以前是运动员,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不然也不会拿到18个世界冠军。退役之后,她要重新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学拿学位,掌握各种通用技能,做各种与体育相关的创业项目。
普通人可能不太会变,也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是时代会变。八十年代之前工厂里有医院、有学校、有商店,工人们只要好好上班就什么都不用考虑。后来时代变了,国企改革了,原本认为绝对砸不了的铁饭碗还是砸了,他们成了下岗工人。
信息时代来了,AI时代来了,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消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作也被创造了出来。我们也必须跟着变,必须再次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行。这一次,我们又要再花一万个小时吗?人生这么短,哪有这么多个一万小时。的确,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时代也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慢慢等着我们重头开始。
因此,我们要学会类比。
这个岗位跟另一个岗位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在哪里有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是怎样的?问出这些问题,你就是在做类比。不同行业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不同技术之间,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类比。做了类比,有了思考,才能更快地迁移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快地掌握新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你在修炼任何一项核心竞争力的时候,都不能过分陷入到细节当中,而且要站在足够高的高度去看,提取那些通用的部分。人会变,时代会变,但是很多通用的东西不会变。有了不变的基础,你才能在要求你快速变化的时候短时间转到另一条赛道上。
5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把眼睛老盯着身边的同学,觉得考过他们就够了。你们是在和全省全国的考生一起竞争。所以,你们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类比到公司,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其实不用老盯着身边的同事,觉得卷过他们就够了。大家是在和全国全球的同行们一起竞争。所以,我们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
在我看来,这样的格局还是不够高,还是在做一样的事情,还是有可能陷入到囚徒困境当中。如果还在竞争的思维里打转,最后考生还是会被考试逼得对书本对学习失去兴趣,打工人还是会被逼得集体不情不愿地996。
内卷的日子不值得过,难道躺平的日子就值得过吗?躺得很平的日子我有过。亲身经历告诉我,躺平过得没压力,但是很无聊。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毫无意义。躺平,很难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在做任何事情或者是想要掌握任何一项技能之前,都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问,问自己喜不喜欢。
第二问,问能不能和他人协作。
第三问,问对这个世界有没有好的影响。
如果你做的是你喜欢的事情,你会很乐意去做。如果你做的还是可以和他人协作的事情,那么你们就能发挥出1+1大于2的作用。如果这件事情还能对世界有好的影响,那么你会觉得整个生命都很有意义。这时,内卷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