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笔记

李文业的思考笔记


  • 首页

  • 关于

  • 分类

  • 归档

为什么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

发表于 2020/11/12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为什么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努力挣钱?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钱是好东西,大家都想要。没钱万万不能,这个道理三岁小孩都懂。

在积累物质财富这件事上,我有过一些思考。首先不要炒股,要买基金。同时要努力工作,保持涨薪的速度。然后要量入为出,好好攒钱。这些事情都做好了,你在毕业十年之后,就能有一笔不小的资产。

我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追求。一毕业就是租房子住,从来没有想过买房子。我不会开车。吃穿用度都比较随便,就连电子产品都不怎么更新换代。我的第一部苹果手机是6s,15年刚出的时候买的。去年实在是太卡了,甚至影响听书,于是就换了一部9成新的二手XR。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呢?

2

第一个理由是,钱能让我安心读书写作。

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买书要钱,买课要钱,买付费软件要钱,买电子书阅读器要钱。虽然这些开销不算太大,但是每个月都至少要好几千块钱。如果没有钱,活不下去,更谈不上读书写东西。刚毕业的时候,薪水比较低,就连房租的押金都是找同学借的。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脑子里想着的都是怎么省钱,根本没有闲工夫思考别的事情。

有一本书叫《稀缺》,说穷人为什么翻不了身,就是因为他们老是得考虑很多柴米油盐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有心思顾及自身发展问题。因为他们大脑的带宽都被占满了。

为什么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呢?有了钱,可以租一个比较舒服的房子。有了钱,可以不用每次在点外卖的时候都要纠结很久。有了钱,在买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的时候就可以“不看价钱”。我想要把大脑的带宽给空出来,能让我安心读书写作。

3

第二个理由是,钱能让我应对社会期待。

我妈每次旁敲侧击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是不是该考虑结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拿出同一套理论说服她。我说:“只有那些没钱的人讨不上老婆才会被人叫光棍。有钱人不结婚,那叫钻石王老五。我好好挣钱就行了,不着急找老婆。”

所谓的社会期待,就是外界会对你的发展状况有一个预期。你达不到预期,就会被看作失败者。你达到预期、超过预期,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成功人士。过年过节的时候,各路亲戚都会问一些很private的问题:找女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啊?工作怎么样啊?一个月赚多少钱啊?买房子了没?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是这样一直把社会期待的目光投射到你的身上。

为什么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呢?有了钱,心里就有底气。即便不回答这些侵犯隐私的问题,也能不心虚地顾左右而言他。我毕竟还是一个凡人,做不到完全不管不顾别人的看法。

4

第三个理由是,钱能帮我更好地尽家庭责任。

爸妈年纪渐渐大了,过多几年身体必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养老、治病、看护,这些地方都要用钱。这是大家庭的责任。

以后要结婚生小孩,那么夫妻得互相扶持吧,小孩要养育上学吧。要花钱的地方,这就更多了。这是小家庭的责任。

有些人会说:“我先不管爸妈行不行,等我功成名就了再奉养他们。我先不结婚生子行不行,等我财富自由了再考虑不迟。”名利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有“先成功,再尽责”这种想法的人更是不可能取得这种臆想中的成功。

为什么要花心思积累物质财富呢?有了钱,我们在尽家庭责任的时候,就能更好地照顾家人,互相扶持。有了钱,我们可以轻松一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5

我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偏防守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结成十六个字就是:努力工作,好好攒钱,只买基金,绝不炒股。

有经济学家说:“普通人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理由就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忽悠。”我看了很多关于理财、金融的书,收获最大的一个地方就是:普通人不要妄想暴富,想走捷径的人最后都成了韭菜。我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因为我相信9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你不是普通人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人一出生就要花钱,就开始跟物质财富打交道,一直到生命终结。人的生命中大半时间都要挣钱,都要管理自己的物质财富,一直到没有自主意识为止。如果想要过好这一生,你必须对物质财富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建立好的金钱观,学会如何跟物质财富好好相处。

要学会长期思考。

第一个三年计划2:认真写作1666小时

发表于 2020/11/10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要想养成写作的习惯,你每天都要写45分钟。要想养成长期大量写作的习惯,你每天至少要写90分钟。我一直很享受写作,但还没有养成写作的习惯。我每次写文章都能进入心流状态,但还没有养成长期大量写作的习惯,所以产出一直非常低。

除了爬阅读这座山之外,我还想爬写作这座山。之前写了多少文章,花了多少时间已经不好统计,那干脆就从头开始。未来三年,我要认真写作1666小时。

1666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每天写作一个半小时,一个月就是45个小时。一年算下来有540个小时,三年一共1620小时。为了好记,干脆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定在1666小时。

2

写作是一项个人修炼。

我比绝大数人都要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写东西。
我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能进入心流状态。忘记了环境,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工作,忘记了所有人,忘记了所有事,忘记所有烦恼。

写完之后,回过神去看我刚才写的东西,可以把之前好多没想明白的问题都给想明白。写文章之后的我,比写文章之前的我,进步了一点点。

这像不像仙侠小说里面的修炼法力和内功?他们在小说里打坐练功,出神忘我,练完之后就会有所长进。现实世界没有法术和轻功,却有同样能使人进步的修炼手段。我喜欢写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天生的优势。就像小说里形容主角们都是骨骼清奇,是天生的练武奇才。

这么一想,我是不是真应该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天赋”呢?

3

写作与阅读相辅相成。

写作与阅读在两个方面会互相促进:语言表达和深刻思想。如果你经常写东西,那么你看别人写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写的特别好的书,很容易投入其中。那些特别好的文字,那些特别好的举例,那些特别好的结构,都会让你心醉神迷,拍案叫绝。

如果你经常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那些表达特别好的书,那么你在写作的时候,就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他们好的表达技巧。如果你经常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你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作者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阐述思想。你想了很久都没想清楚的问题,他们一下子就给你点明白了。你压根没有想到的地方,他们竟然都写出来了。如果你经常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那些思想特别独到的书,那么你在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借鉴回来的观点跟你的想法结合在一起。

爬阅读这座山,能帮你爬写作这座山。爬写作这座山,同样能帮你爬阅读这座山。两座山一起爬,不仅不会比只爬一座山累,还能比只爬一座山爬得更快一些。

4

写作是跟外部世界做交流的途径。

我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发到网上去,让别人看。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我不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我介绍,你读我的文章就行了。如果有人想要跟我交流,不用特意找什么话题,只要读过我的文章就不会没有话题。如果有人想要跟我做朋友,不用找什么机会,关注公号两三年我们就自然成了朋友。

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并不是不喜欢交流。相反地,我很喜欢交流,我很需要交流。

5

你有什么爱好是千金不换的吗?我曾经回答过:有,是阅读。现在我想跟你说:还有,就是写作。

跟阅读一样,写作也是一样通用的基础能力。幸运的是,我同时对这两种能力都感兴趣,并且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有些人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大部分人成不了音乐家,只能调剂生活,在现实当中帮不了他们什么。有些人喜欢游戏,但是他们大部分人成不了电子竞技选手,只能娱乐消遣,常常会被人视作不务正业。有些人喜欢演戏,但是他们大部分人成不了职业演员,只能顾影自怜,还有可能被嘲笑白日做梦。这些爱好,你都不宜投入过多。

你可以喜欢阅读。即便你成不了学问家,阅读也能帮你丰富学识,提升你的自学能力,扩大你的精神内核。你可以喜欢写作。即便你成不了大作家,写作也能帮你明晰思考,锻炼你的表达能力,让你跟一个更大的世界连接起来。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切顺利的话,我想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尽可能地make a difference。即便命运多舛,我还能退回到精神世界,舔舐伤口,自我慰藉。

只要我还能阅读和写作。

刻意练习:每个月写作45小时

发表于 2020/11/08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要想养成写作的习惯,你每天都要至少写45分钟,刚好是中学时期写一篇作文的时间。要想养成长期大量写作的习惯,你每天都要至少写90分钟,刚好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

如何做到每个月平均写作45小时呢?一开始每个月写30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天一个小时。之后每个月写60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天两个小时。两个阶段一起算,每个月平均就是45个小时,也就是每天90分钟。

2

刚开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得太高,每天一个小时就好。我每次写东西的最小单位是45分钟。两个45分钟,加起来一个半小时,差不多就能写完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再拖也就是两天内写完,不至于没了思路。

周一到周五要上班,每天写一个45分钟。周五晚上睡个好觉,周六早上可以写两个45分钟,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周日如果要出门,就写一个45分钟;如果不出门,就写两个45分钟。一周这么算下来,差不多就是每天一个小时。

到月底,如果发现平均到不了一个小时,那就补一补作业。如何做到平均每天写作一小时呢?每天至少写一个45分钟,放假的时候多写一个45分钟,平均下来刚好每天一个小时。

3

进阶阶段,我们可以把目标往上提,也就是每天两个小时。

我们不是一下子就把每天一个小时,变成每天两个小时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一到周五要上班,每天要写两个45分钟。早上早点起床的话就写两个45分钟,刚好可以写完一篇文章。晚点起床也起码要写一个45分钟,晚上再写一个45分钟。最好不要把两个45分钟都安排在晚上。上了一天班,精神就很难处在最佳状态,不太容易写完一个半小时。

周五晚上休息好,周六早上可以写4个45分钟,也就是3个小时。3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写一篇长文。周日如果要出门,就在早上写完2个45分钟。最好不要安排在晚上。出去玩了一天,要想收拾心情好好写东西,相当不容易。

一周这么算下来,平均差不多就是两个小时。

为什么计算周期是一个月呢?为了应对波动。每周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周可能写的时间少了,下一周可能写的时间会多。不必要求每周都达标,但是到了月底的时候,就要把少写的时间给补上。

如何做到平均每天写作两小时呢?每天至少写90分钟,放假的时候再多写90分钟,平均下来刚好每天两个小时。

4

学习需要反馈。没有反馈,你就不知道你学的怎么样。

自学没有测验和考试,没有人给你反馈。有些人看多几本书,以为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东西,就洋洋自得。直到某一天,遇到了挫折,终于看清自己几斤几两了,才知道应该谦卑。现实的挫折就是反馈。问题是,这样的反馈太慢了,代价太大了。

写东西的代价就要小得多。你如果觉得你看的书多,水平已经很高了,那就把思考的东西写出来。光写出来还不行,你要把它们放到网上去,让大家都看一看。写出来的东西没多少人看,看了的人评价也不高,大概率是你写的东西不行,水平还不够。世人皆醉你独醒的可能性太低,要面对现实。

写的东西不够多,你获得的反馈就不够充分,就很难懂得谦卑。写的东西不够多,你就会觉得自己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给自己留下幻想的余地。写的东西不够多,你就不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去看:这谁写的,怎么这么烂?

为什么要长期稳定大量地写作呢?答案是,为了获得反馈。

5

写作是一件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回报的事情。写得越多,你的脑子就会越清晰。写得越多,你就越有自知之明。写得越多,你就写得越好。

为了要养成大量写作的好习惯,你平均每天要写90分钟。前半阶段,每天写一个小时。后半阶段,每天写两个小时。平均下来,刚好是90分钟。你看了书,你思考了,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这就是获得反馈的过程。

长期认真地做同一件事,持续接受反馈,根据反馈进行改进。虽然还不是严格的刻意练习,不过也已经相差不远了。

每天投入45分钟,养成写作的习惯

发表于 2020/11/04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每天看书半个小时,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写作呢?每天投入45分钟,就能养成写作的习惯。

我决心养成写作的习惯,从阅读习惯中找到了三个可以借鉴的地方:一、状态不好是常态,要学会不靠灵感写作。二、量变不到位,不要奢望有质变。三、要写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阅读中常见的第一个误区是,要有看书的状态。

你如果只在状态好的时候看书,那么很快就会发现:永远找不到好状态。工作太累了,先不看书了吧。心情不太好,先不看书了吧。找不到感觉,先不看书了吧。如果昨天找不到好状态,今天找到好状态的概率就会下降。今天不看书,明天看书的概率就会下降。长此以往,看书的习惯就怎么也养不成。

好状态少见,高效率更是可遇不可求。越早明白越好,因为这有助于你接受现实,愿意踏踏实实地下笨功夫。

什么是笨功夫呢?笨功夫就是状态不好也要看书,效率再低也要看书。看着看着,状态有可能会变好。看着看着,效率有可能会变高。老天偏爱笨小孩,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就是:做越多尝试的人,他们越有可能遇到好运气,就像是被老天眷顾一样。

写作也是一样。今天状态不好也要写作,再没有灵感也要写作。钱德勒·戴蒙德说:“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句话:“状态不好是常态,要学会不靠灵感写作。”

3

阅读中常见的第二个误区是,想走捷径,快速进步。

如果你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每个月看书200+个小时的?”那么我会回答你:“因为我在之前大半年就坚持每个月都看70个小时。”如果你再问我:“那你当初是怎么坚持的?”那么我会回答你:“因为我在更早的时候就坚持每个月都看30个小时的书。”我相信你已经不用再问下去了。

如果苦恼自己现在阅读能力还不够,大概率就是读得还不够。你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就没有什么技巧吗?

技巧是有,但是对你没用。很多人都喜欢问别人有什么技巧,其本质都是想走捷径。如果一个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我现在写的东西还不够好,原因就是写的不够多。感觉没进步,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句话:“量变不到位,不要奢望有质变。”

4

阅读中常见的第三个误区是,只看有用的书。

很多人看书只看那些有用的书,往往最后都看不下去。我看书从来不会从“有用”、“没用”的角度出发,只会挑那些感兴趣的书。因为感兴趣,所以看起来就不会勉强。因为不费劲,所以从来不会读不下去。

要相信人类无数年历史给你带来的演化优势,好奇心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惊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你对内容有好奇心,它就是对你有用的书。至于什么时候会发挥作用,就不是我们的理性能够立即给出答案的了。我对心理学的书很感兴趣,也不管它们有用没用,读了很多。过了好几年,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想不明白,不能好好跟自己相处,发现之前看的那些知识还真能派上用场。

每当自己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句话:“要写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5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要想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要先养成另一个好习惯,然后从这个养成过程中获取经验。我从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中提取了三点经验,分享给你:一、状态再差也要继续,效率再低也要坚持。二、没有量变,不谈质变。三、要做你感兴趣的事。

我决心养成写作的习惯。每天都要在书桌前至少坐45分钟,哪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在心灰意冷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才坚持多么短的时间,才写出多么少的文章。
只写感兴趣的东西。

上班30个月

发表于 2020/11/01 | 分类于 每月报告

1

今天的月报没有小标题,跟其他文章一样,从1到5一共五个小节。文章的风格统一了,我比较好写,你也比较好读。

写这篇月报要比写上一篇的时候更加开心。因为除了目标完成得不错之外,还有意外收获。首先,我会跟你说说上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然后,谈谈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一个新的指标。最后,当然是这个月有哪些新的目标。

2

这个月的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第一个目标:阅读番茄数达到384,超过原定目标的350个;平均每天上班时间是7点51分,早于原定目标的8点20分。不仅完成了,而且还是超额完成。尤其是上班时间,几乎比原定目标早了半个小时。

第二个目标:跑步21公里,少于原定计划的30公里;冥想10次,达到原定目标。健康目标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目标很少有完成的时候。这次冥想还做的挺好的,再接再厉。已经想了新办法,打算在这个月好好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个目标:除月报外写了5篇文章,达到目标;任务分解练习完成了20次,超额完成。连续两个月完成了5篇文章,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也让自己很满意。任务分解练习已经越来越熟练了,不过还是要坚持做。

3

这个月最大惊喜,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什么是增长点呢?这个概念我曾经跟你分享过,就是像公司业务增长点一样,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增长点。这个点,像带动公司业务增长一样,能帮助我们个人成长。这个新的增长点就是,每天写作45分钟。

从10月17日起,我每天都至少写作45分钟。要么在早上写,要么在晚上写,无论如何都要写至少45分钟。突然发现,写作变得简单了。我以前写文章常常要靠灵感。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那就先不写了。我以前写文章常常要好状态。没有状态,应该写不出来,那就等等再写。决定每天至少写45分钟之后,我就忘了灵感和状态。忘了之后,反而就好写了。

我现在每天起床最大的动力,就是可以写45分钟。睡前如果不是很困,也会再写45分钟。写作跟阅读一样,成了日常生活的奖励。

不一样的是,阅读是老的增长点,写作是新的增长点。在阅读时间上想要取得大的进步,已经很难了。但是写作就不同,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4

在接下来的月报里,会出现一个新的指标:写作时间。

跟阅读时间一样,写作时间会作为一个常规的目标出现。只有最重要的指标,才会成为常规目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

写作,以前都是在探索目标里出现。因为写作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还是在探索期间,还不成熟。写作,以前都是以篇为单位。在探索之后,我发现以时间为单位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制定目标。从探索目标进阶为常规目标,说明写作这件事已经探索得差不多了,已经足够成熟了。

这就有点像产品研发。一开始新的技术都是在研究论文里出现,在实验室里面鼓捣出来的。后来逐渐成熟了,才会考虑大规模生产,推向市场。这给我以后制定目标带来了新的思路。探索目标,看起来越不靠谱越好,看起来越新越好,看起来跟原有的目标越不一样越好。评价探索目标的标准不在于最终是否完成,而是它到底有没有起到探索新方向、寻找新增长点的效果。这就像风险投资。不要看成功率,要看回报率。投了99家都失败,没关系。只要投中了一家真正的独角兽,就能有几百上千倍的回报。

5

年底工作会比较忙,但是我还是想把目标制定得有挑战性一些。

第一个目标:阅读番茄数400个,写作时间36个小时,平均7点45到公司。

第二个目标:健走15个小时,冥想6小时。

第三个目标:录30个超过1分钟的视频。

李文业写作简史

发表于 2020/10/28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2002年,我写了人生中第一封信。

当时我被送到福建福州读四年级。很多跟我一样来自深圳的孩子,每到周末跟父母打完电话,就会在电话亭旁边的树下哭。语文老师让我们给家里写信,我一边哭一边写。眼泪流个不停,湿了半页信纸。信里说,我有多么想家,想爸爸妈妈,还有当时刚出生的弟弟。

很多年之后妈妈跟我说,她的一个闺蜜看了我的信。那个阿姨一边看,一边流眼泪。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文字有传达情感,打动人心的力量。

2

两年之后,我开始写日记。

那时候上六年级,心里唯一想的就是考上深圳市某中学。每次见到那个学校的校车,我都会盯着看,直到看不着为止。强烈的愿望导致强烈的情绪起伏,每天都会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我开始写日记,把心里想的东西给写出来。

我写我有多努力,告诉自己一定能考上的。我写我有多想考上这所学校,希望千万不要出什么意外。我写我有多么害怕事与愿违,提前安慰自己即便没考上也不要绝望。

如果这些日记能留下来,那该多好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每天都在日记里自我对话,诉说自己的愿望和苦恼。

3

2009年,我突然找到了写议论文的门道。

初中作文写得很不好,当时的语文老师说我比较适合写议论文。结果上了高中,议论文也写不好,常常拿很普通的分数。到了高二,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了《常识》,这是一本时事评论集子。我一下子就被这种风格的文章给迷住了,于是在考试中模仿这种文风写议论文。结果是大获成功,老师给了我全班最高的作文分。

从那次开始,我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考试分数从原来的平平无奇,到后来总拿第一名。在十多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已经开始能感受到讲逻辑、说道理的魅力了。

4

2014年,我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

每次把文章发出去之后,我都会在电脑面前守半天,看有没有人给我留言。只要有一个人跟我说,今天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启发,我就会觉得没有白写。这几年来起起伏伏,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就没有再写东西了。后面重拾写作的热情,又才开始写。

写了这么多年,虽然我写的都是很个人的、很不成熟的思考,但是还是会有朋友一直关注一直有在看这些文章。有的是同学朋友,有的人素味平生,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好几年。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很难坚持到现在。

5

写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写什么。我对公众号的定位一直不明确。文字风格变来变去,内容选题变来变去,排版编辑变来变去。

第二个问题,更新不稳定,产出低。写得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发七八篇文章。写得少的时候,一个月就写一篇月报。

未来一年时间里,我打算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问题一的答案是,写自己的思考,跟朋友分享。围绕着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以及现实经历,用一种跟朋友对话的风格写成文章。排版编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再变了,就固定成现在的样子。

问题二的答案是,真正养成写作的习惯。只要写作的时间花得足够多,更新就会稳定,产出就自然会高。写作不应该依靠所谓的灵感以及好的状态。真正养成写作的习惯,就像每天都要看书半小时一样,每天都要写作45分钟。

2020年,我决心开始认真写作。

第一个三年计划:认真阅读10000小时

发表于 2020/10/24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每天至少看书半个小时,帮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平均每天看书6个小时,帮助我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坚持写月报,制定阅读目标,帮助我每个月平均看书167个小时以上。

在阅读这座没有最高峰,只有更高峰的高山上,现在的我要比几年前的我看得更远,看到的风景更美,看到的世界更大。可是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想要去更高的地方看看。

从2016年9月1日到2020年10月7日,一共看了4000个小时的书,离10000小时还有6000小时。我们来看一个式子:6000 = 167 x 12 x 3 。

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一年有12个月,那么一年下来是2000小时左右。每年如此,坚持三年,刚好是6000小时。

2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三年计划。

我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在公众号写一篇年报,给未来的一年定目标,不过最后都没有形成可执行的计划。以前,我只能做一天的计划,一周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更长的时间,一个季度、半年、一年,乃至三五年,我都没有办法做计划,因为看不清楚。现在我能看清楚了。

长期规划的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可定义的目标、目标分解。养成看书习惯不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每天看书30分钟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所谓的可定义,就是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目标分解,就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实现世界和平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但是它不可分解。

三年看书6000个小时,就是一个可定义的目标。三年之后,阅读时间统计下来超过6000个小时,就是达到了;没超过,少于6000个小时,就是没达到。

三年看书6000个小时,可以分解成每年平均看书2000个小时,持续三年。每年看书2000个小时,又可以分解成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每个月看书167个小时,最后可以分解成平均每天看书6小时左右。

我们可以总结成一个公式:长期规划 = 目标 x 分解。

3

你有什么爱好是千金不换的吗?

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你喜欢听音乐是吗,那我给你1个亿,让你这辈子都不能再听音乐了,你愿意吗?他们都说愿意。无论他们说出来的爱好是什么,只要钱给够了,他们都愿意。但是我不愿意。

看书是我其中一个千金不换的爱好,给多少钱我都不会放弃。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阅读给我带来平和静谧的心态。我“喜欢”刷抖音,有的时候一刷抖音就会刷一整天。但是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刷抖音。刷的时候,我心态浮躁,只想一次又一次地刷下去。刷完之后,我会感到空虚,悔恨自己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有人可能会说,你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既然你刷的开心,就继续刷吧,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吸毒的人也是这么骗自己的。只要多吸食几次毒品,一个人就会对毒品上瘾,没有任何人能逃得过毒品的控制。那么我们能说,所有人都天生喜欢吸毒吗?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就把抖音从手机里卸载了。看书的时候,我的心态是平和的,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看完书之后,我经常感觉很充实,时间没有白费。我真正喜欢的是阅读。

第二个理由,阅读是一种通用的能力。想把任何事情做好都需要学习,而对学习最有用的一个手段就是阅读。工作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行业资料和专业书籍,而不是寄希望于能遇到一个能教会自己所有东西的老师。恋爱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那些心理学家写的如何经营亲密关系的书,而不是报一个PUA培训班。做人需要学习,最有用的是看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普书,而不是关注几个教你如何为人处世的公众号。阅读能帮忙我解决很多人生中很多很现实的问题,看书真的很有用。

第三个理由,阅读这件事可以做一辈子。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很多人问我,未来十年内什么是变化的。但是很少人问我,未来十年内什么是不变的。”他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只有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情上,你才有可能持续取得进步和积累优势,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别说十年,哪怕五年后我是不是还在做程序员,是不是会转行,我都不知道。职业,充满不确定性。十年后,你的朋友圈子是不是还是原来的那些人,一定不会疏远吗?人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

十年内,你的财产就不会贬值,能永远坐享其成吗?经济地位,充满不确定性。阅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确定性的事情了。不管是十年后,还是五十年后,只要你还没有咽气,就还会有需要学习的地方。只要你愿意下功夫,没有什么你是学不会的。你投入了,你就会有收获。阅读,永远不会过时。

4

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呢?选书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我们要读有深度的好书。没深度的书不要看,浪费时间。大部分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动不动就有一两百万字,但是大部分都是挑拨读者情绪的肤浅文字。有一些书有深度,但是不好读,而且其中的思想还可能有害。大多数学术著作,都很有深度,但是都很难读,对普通读者极不友好。

第二个原则,我们读的书要杂。每一类书都有一个调性,只看某一类书就会容易走极端。只看文学的人有一个称呼,叫文艺青年,容易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极端。只看历史学、政治学的人,喜欢指点江山,容易走不切实际的极端。只看理工科书籍的人,叫极客,容易走科技沙文主义的极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的思想工具必须具备多样性才行。

第三个原则,我们要读自己想读的书,而不是别人要我们读的书。网上经常有那种程序员必读的十本书,我以前也是趋之若鹜,结果发现买回来根本读不下去。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你只能参考别人的书单,然后挑选你自己想看的书。只有那些你想读的书,才是你感兴趣的书,你才有可能读的下去。你之所以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些书显然或不显然地有助你与这个世界相处,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你自觉或不自觉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动力读下去。

5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我快三十岁了。在不到三十年的人生里,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喜欢阅读,获得了阅读的能力。为了让这种能力更进一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未来三年,让看书时间达到10000小时。

使用这种能力,我掌握了长期规划的能力,学会定下一个有价值的可定义的目标,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目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知道我要读一辈子的书,这是我心底里的定海神针。我尽可能读有深度的好书,我从不只读一类书,我只读那些我自己想读的书。

三年全记录:如何做到每月看书167小时以上

发表于 2020/10/21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2017年11月16日,我写了第一篇月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阅读目标的。第一次定完整的阅读目标是在2018年9月,一个月要看书60个小时,最后实际看了57个小时,接近完成。接下来几个月都没有好好看书,最低的一个月是26.5个小时。

从2019年2月开始,每个月的看书时间稳定在70 个小时左右,一直到8月份。
实现飞跃是在2019年的9月份,阅读时间翻倍都不止,达到164个小时。紧接着的10月份,是惊人的219.5小时。

2020年到现在,基本上稳定在200个小时左右。

每一篇月报单独看,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把连续三年的月报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出进步和成长。谁对你的进步和成长最关心?当然是你自己。我在一开始写月报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写着玩。后来写着写着,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坚持写了三年,每个月一篇,终于在今天看到其巨大价值所在。

2

为什么是写月报,而不是写年报、周报,甚至是记日记呢?

其实我每年都会写年报,不过只写年报是不够的。一年只定一次目标,一年只回顾一次,反馈的周期太长。以周或日为单位,时间太短,频次过高。写周报、记日记都是有成本的,需要花时间,需要耗精力,很容易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说阅读目标最好是按月度为单位去制定最好呢?一个月里,工作总有相对忙碌和相对清闲的时候。这周工作忙,就少看几个小时。下周工作闲,就多看几个小时。一个月里,情绪总有相对低落和相对高涨的时候。这周心情不好,就少看几个小时。下周心情好了,就多看几个小时。尤其是女生有生理期,就更是如此。

3

在公众号写月报,有助于三种好心态的养成。

第一种是挑战者心态。在月报里制定目标,我们就会成为一名挑战者。走出舒适区,去做一些更难的事情。把目标公开出去,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变成一种动力,让我们更可能达成目标。

第二种是学习者心态。这个月目标达成了,你要想一想你是做对了什么,继续坚持。这个月目标没有达成,你要想一想你是做错了什么,寻求改变。写月报,就等于是在复盘。这是寻求反馈的过程,这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

第三种是登山者心态。写月报就像是在记录自己的登山过程。第一篇月报记录了自己爬了多少米,第二篇月报记录了又多爬了多少米。每个月都是重新开始,重新开始追求这个月的目标。每个月都不是重新开始,因为我们是在成长的基础上继续成长。我在看书500小时之后,对事物的看法就比当初不怎么看书的时候水平要高一些了。在看书800小时之后,我的三观又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在看书1500小时之后,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你在海拔500米的山腰上,看到的风景好美,但并不会就此满足。你还会想爬得更高,想去800米的地方看看,想去1500米的地方看看,想去还要更高的地方看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写月报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逼着自己复盘。

复盘是什么?复盘就是下完一盘围棋之后,照着刚才的下子顺序再下一遍,然后在关键处讨论,总结得失。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复盘的习惯。就像打游戏一样,打完一把游戏要么就骂队友,要么就回味自己刚才的高光时刻。

沉溺于情绪,忽略其细节,从来不回顾。因为要写月报,所以你就必须得先记得你这个月都干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事情该干却没干的。因为要写月报,所以你就必须像放电影一样,把过去一个月的事情都给过一遍。因为要写月报,所以你就可以把那些做好的地方和没做好的地方都给记录下来。

复盘是棋手精进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复盘这个做法已经出圈很久,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改进工具。这个好东西,值得我们学以致用。

5

月报能给我们一种历史感。

所谓的历史感,就是在看这些月报的时候,能看出一个人所经历的大事小情,能看出一个人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能看出一个人的成长变化。为什么是写月报,而不是周报、日报呢?因为以一星期或一天为单位,粒度太细了,容易变得琐碎。

公开写月报,可以帮助你一点点走出舒适区,寻求反馈,不断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通过写月报,你能学会复盘。这让你摆脱情绪影响和自利偏误,像独立第三方一样判定之前走的关键每一步到底对还是不对。

如何做到每月看书167小时以上呢?你要坚持写月报。不写月报,定的阅读目标别人就不知道,你就没有必须与承诺一致的压力。不写月报,你就得不到足够的反馈,你就不能改进看书习惯。不写月报,你就不能像关注历史变迁一样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并且从中获得意义感。

如何在工作之后还能做到平均每天看书6小时?

发表于 2020/10/16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分解一个大目标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要相信它真的是有可能达成的。

在工作之后,真的能做到平均每天看书6小时。因为我自己就做到了,而且还不止每天平均6小时。但是我不会跟你说,每天平均看书6小时很容易。相反的,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从2016年到2019年,我坚持了3年的时间才做到。

如何在工作之后还能做到平均每天看书6小时呢?周一到周五,每个工作日看5个小时。周六和周日,每个休息日看8.5个小时。写成一个等式就是5x5 + 8.5x2 = 42,即每周42小时,每天平均6小时。

2

只要做好以下三点,你也能做到每个工作日看书5个小时。

第一,要在上班之前看1个小时的书。我以前熬夜很严重,经常两三点才睡。自从开始给自己设定早到公司上班的目标之后,我就不断刷新起床的时间,从而倒逼出晚上要早睡这一副产品。我现在每天基本六点钟就会起床,起床之后一边洗漱收拾一边听书。听书是一个选书的过程,如果觉得不错就会把书买回来看。
如果你的通勤时间比较长,可以选择在公交地铁上看电子书,或者像我这样听书。

第二,要在中午午休时看1个小时的书。我的做法是:12点一到就先看半个小时的书,下楼吃完饭回来看半个小时,看完再午休。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早上工作那么累,中午不好好休息,下午还怎么继续工作?中午午睡其实半个小时就够了,大脑需要的休息时间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长。很多人中午休息的时候刷抖音、看电视剧和玩游戏,其实这都是在消耗我们的大脑精力。娱乐不是休息,更不是大脑需要的休息。

第三,要在下班之后看3个小时的书。劳累一天回到家后,你可以先冥想10分钟,然后再洗一个澡。精神了,没那么累了,就可以开始看书了。看书要看你喜欢看的书,不一定要每次只看一本书。看书,要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能长期看下去。看完3个小时,这时候基本就会有困意了,可以帮助你早睡。
晚上这宝贵的三小时,如果你是用来刷手机上网,那么大概率会想要再玩三小时。从此,就陷入熬夜的恶性循环。

早上上班前看1个小时,中午午休看1个小时,晚上下班后看3个小时,加起来刚刚好是5个小时。

3

想要在周末做到每天看书8.5小时,必须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原则一,周末不能睡懒觉。有的人在周末会报复性熬夜,周六和周日的早上都是睡过去的,中午才醒。要想完成看书8.5小时的目标,就很难做到了。我在周末也是六七点醒,醒来就开始看书。早上看书的时间一般是3.5小时左右,这样下午和晚上加起来只需要看5个小时。

原则二,不要频繁聚会,聚会不要喝酒。有的人朋友多,一到周末就邀约不断,不是逛街看电影就是吃饭打游戏。如果想认真看书,必须有所取舍。你在一个周末最好只出门跟朋友聚一次,这样当天还能看6到7个小时的书,剩下的在另外一天补上。聚会的时候最好不要喝酒,喝酒很影响看书。哪怕聚会结束了,你回到家了要醒酒,还是看不了书。

原则三,看书看累了就休息或者做运动。看书也有看累的时候,要么闭目养神,要么发发呆,要么尝试冥想。这才是休息,这才有助于恢复精力。周末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出门散步或者跑步。在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其实都算是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再强调一次,打游戏不是休息,刷抖音不是休息,看电视剧也不是休息。

早上看书3.5小时,下午看书3小时,晚上看书2小时,加起来刚刚好是8.5小时。时间比较宽裕,可以多看两三个小时,为其他日子可能少看的情况做储备。

4

有三个错误的观念,会阻碍你看更多的书。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买的书要看完,不然就浪费了。这跟“买的东西要吃完,不然就浪费了”是同一个道理,都是纠结于沉没成本,从而错误地继续追加成本。一本书其实很便宜,几十块钱而已,就一杯奶茶的钱。你的时间很宝贵,不要浪费在不感兴趣的书上。你看书的热情很宝贵,不要在不值得的书上消耗。如果一本书看不下去,就别坚持。放在一边,或者直接扔掉都可以。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看一本书就要掌握一本书。这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我们看书不是看教材,看完书也不会有决定我们前途的标准化考试。所以不要像学生那样,抱着看一本书就要掌握里面所有内容的想法。凭借自己的兴趣,想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我们已经结束了应试教育,要学会自由地阅读,不要再被学生思维所束缚。

第三个错误观念是,只看有用的书。我在得到APP上购买了182门课程,其中涉及天文学、化学、历史、政治学等等很多不同的学科,还有一些实用型的内容。朋友问我:你学得这么杂,是怎么想的?我回答说:“只需要花100多块钱,加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了解一门专业学科知识,就有可能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想不到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所谓有用的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跟自身专业有关的书,就是跟当下所做工作有关的书。只看这些书,仍然是为了饭碗,人仍然是为了“应试教育”。这样的做法不仅狭隘,还会影响我们的看书积极性。所谓无用的书,只是我们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庄子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可以再详细讨论。

5

如果你想养成看书的习惯,那么每天都要至少看半个小时书。如果你想养成大量读书的习惯,那么你要能做到每天平均看书6个小时。上班之前你要看书,中午午休的时候你要看书,晚上下班之后你还是要看书。就连周末你都不能睡懒觉,还不能频繁聚会,聚会的时候更不能喝酒。看书看累了,你需要真正的休息和运动,而不是玩手机。

买的书不一定都要看完,甚至不一定都要看。看一本书就要掌握一本书的想法,是一种妄念,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如果你还抱着“只看有用的书”这种想法,那么我想对你说,虽然你人从学校毕业了,但是你的大脑仍然被困在应试教育里面。

有那么一段很长的时间,我都说不出来看书到底有什么用。我看了很多本书,花了很多时间,都看不出来自己有什么进步,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但是,我没有放弃。

所谓的热爱,就是做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甚至在有的时候不想做、懒得做的时候仍然坚持去做。所谓的热爱,就是哪怕你在可见的未来里完全看不到回报,一度陷入绝望的时候,只凭一腔热血还能继续死撑不放松。所谓的热爱,就是明知道可能会失败,还是愿意继续全情投入,绝不后悔。如果做不到以上所说的,你就不是真正的热爱。

每天看半小时书,帮你养成阅读的习惯

发表于 2020/10/08 | 分类于 随笔文章

1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比尔·盖茨喜欢看书,现在退休了写书评。巴菲特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大量的资料,还有跟投资相关的书。杰夫·贝佐斯不仅卖书起家,他本人也酷爱读书。

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定期去做同一件事。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养成了刷牙的习惯,早上醒来刷一次,晚上睡前刷一次。女孩子头发长,洗头不方便,但是她们都有两三天洗一次头的习惯。在国外读书的留学生,有每周跟国内家人视频通话一次的习惯。如果两三天才刷一次牙,很可能这个人会连续好多天不刷牙,因为他没有养成刷牙的习惯。如果好几天不洗头,很可能这个人会连续两三周不洗头,因为他没有养成洗头的习惯。如果一个月都不跟家里联系一次,很可能这个人会连续好几个月都不跟家里联系,因为他没有养成习惯。

每个特定的习惯,都有它特定的时间间隔要求。例如刷牙,就是每天早晚都要刷。这个习惯的间隔要求是半天。那么问题来了,看书习惯的时间间隔要求是多久呢?

2

前几天我给一个大学同学做伴郎,婚礼当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一直折腾到下午两点多才回到酒店。过程当中有多累就不说了,中午婚宴的时候还被热情好客的山东汉子不停劝酒。生平第一次喝得烂醉,差点断片。回到酒店就开始呼呼大睡,晚上七点多睡醒了还是头晕脑胀,满脸通红。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感觉好一些,这时候我挣扎着从行李里拿出一本书,坚持看了一个小时。这是我今年来看书最少的一天。

如果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就要每天都看。哪怕今天你再累,身体再不舒服,也要坚持看,哪怕只看一个小时,哪怕只看30分钟。习惯就是大脑里的神经回路。如果你今天看书了,那么你的神经回路就会被加强一次,明天就更可能看书。如果你今天偷懒不看,那么你的神经回路就会被减弱一次,明天就更可能继续偷懒。

有些人说自己很爱看书,结果一高兴就看一天,然后好几天都不看书,甚至是几周、几个月都不看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养成看书的习惯。在养成看书习惯这件事上,错误认识还不止这一点。我们还容易对自己的阅读时间,会有过度自信的估计。

3

我给很多人推荐过番茄工作法。

每次只看半个小时书,看完半个小时记录一下,然后再看半个小时。他们跟我说:半个小时太短了,我不习惯被打断。会说这种话的人,99%都是不看书的,至少是看书不多的。他们要是真的开始看书,没过几分钟就会拿起手机看看,然后就忍不住开始刷屏。会说这种话的人,99%都是只挑大块的可分配时间用来看书。周末下午如果不出门,可能会用来看看书。但是一周只有一个周末,而且也不总是用来看书的。

因为过度自信,所以不愿意只看半小时的书。因为不愿意只看半小时的书,所以就会把目标定得很高,以至于完不成或者很难完成。因为不能总是完成目标,所以他们就做不到每天看书,养不成看书的习惯,甚至是完全不看书。

4

我每次看书只看32分钟,但是我可以保证100%可以看完32分钟。

为什么是32分钟呢?因为我想给自己两分钟的缓冲时间,两分钟后完全进入阅读状态。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如果想继续看,那么我会再看半个小时,一直看到不想看或者有其他事做为止。如果你想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我建议你从10分钟开始,甚至是5分钟开始。起点不重要,保证100%成功才重要。

刚开始,你每次只看5分钟的书,看完5分钟就用纸笔或者软件记录一次。坚持多几次,等你感觉自己能做到100%看完5分钟的时候,就可以挑战更长的时间。从5分钟,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一直到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我建议不宜过长,因为我们需要工作,需要让家人可以联系自己。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5

阻碍你养成看书习惯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连续性。如果你今天不看书,那么你明天看书的概率就会下降。连续几天不看书,那么你大概率会再有好几天都不看书。每天都要看书,是养成看书习惯的最基本要求。不要找借口,不要找理由,你如果决心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就要坚持每天都看书。

每次看书要专心,看书的时候只看书。每次看书的时间要固定,半个小时最好。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看多半个小时。

保证连续性的关键是两个100%: 100%每次看完半小时,半小时内不做其他事情,只看书。 100%每天至少看一次书,一次半小时。

养成看书的习惯很简单,每天只要看半小时书。养成看书的习惯很困难,每天都要看半小时书。

上一页1…151617…26下一页

257 日志
7 分类
© 2017 — 2025 李文业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粤ICP备17160932号